关于散文和散文写作[徐茂顺]
(2024-08-10 14:18:13)| 分类: 文学作品/文摘精华[转] |
一、关于散文
散文是最朴实、实用、常见又常用的文体,是与诗歌散文小说喜剧并列的文学体裁,虽然他可以囊括杂文随笔游记日记书信通讯短评小品回忆录等多样文体,但不是说所有的以上均可以称之为散文。它是最自由的文体(因而也被最容易误解、在写作时也最容易走样),也是中国出现最早的行文体例。自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把凡事不押韵、不排偶的散文文章,概称为散文。
散文的特点一是短小优美,精炼隽永,生动有趣,取材广泛,表达自由;二是散而不乱、形式灵活;三是长于抒情,形式优美。最突出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形散神聚。
按其内容和表现形式,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散文是百家文体之母,其他文体是对散文的升华和超越。任何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散文是横亘于他面前的一道不得不逾越的鸿沟。我们没有见过任何一个一生只写诗歌、小说、戏剧及其他体裁而唯独或永远对散文不屑一顾的“著名”或“伟大”的作家。一个伟大的诗歌、小说、戏剧作家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散文家;反之,一个伟大的散文家,也不仅仅是陶醉于散文园地的作坊主、个体户。自古至今,自中而外,莫不如此。仅以现代作家为例,自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而梁实秋、周作人、徐志摩、张爱玲、郁达夫、聂绀弩、萧红等等,没有一个是体裁专业户。散文是所有作家的基本功和第一文体。我有一个不成熟的观点,凡在诗歌小说戏剧领域做出卓越成就的作家,他一定写得一手好散文;但一个好的散文家却未必是一个优秀的诗人、小说家或戏剧作家。所以做一个散文家很“不幸”,也因而更谦虚。
一个不容置辩的事实是,在目前我国当代创作队伍中,著名的散文家远不及诗歌、小说、戏剧、小品作家“著名”,就全国范围(含港台)而言,著名的散文家无过乎余秋雨、李敖、梁衡、鲍尔吉•原野、刘亮程、周涛、耿立、龙应台、张晓风、董桥等作家,而从事散文研究评论的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也不过十余人。在世界著名的大作家里,仅以散文扬名立身的也不是太多。这概与散文的根基、基因和表现形式有关。它没有诗歌的灵动飞扬激情万丈随心所欲短小精美,也没有小说的磅礴昂扬、风云激荡、惊心动魄,更没有戏剧的变化莫测、出奇制胜矛盾冲突,却要求以很小的篇幅、精炼的语言来传情达意、完成文学使命,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就此而言,选择散文也就选择了一条寂寞而艰难的写作之路。
二、散文的语言
当代评论家陈福民说:“语言是所有文学的最初也是最后的工具”。一部优秀的伟大的作品,无论体裁是何,它的语言必须是精美的、雅致的、灵动的、耐看的、经得起时间、艺术和民族的检验的。散文的性质和定位决定了它必须是经过加工锤炼的文学语言。仅凭这一点,就排除了许多信笔而为、信马由缰、信口开河的文字只能是停留在中学阶段的记叙文和日记、书信和公务员体例的通讯、报道、计划、总结等各种八股文。我们最忽视、最没有思考过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我们还远远没有将我们的语言提升、并轨到文学语言的层面和高度上来,有的甚至还没有将语言提升到书面用语。以为有了事可写,有了情可抒,有了篇章结构的完整,就完成了散文的创作。这大错特错了。试想以几百几千字的文字来完成散文所肩负的重任,没有规范、完美的语言,散文将会多么软弱无力、不堪一睹。
一个优秀的作家,都是以自己规范、独特、优美的语言来获取读者的青睐的。鲁迅的语言高浓度凝练,犀利、尖锐,往往于叙述描写议论中间以浓郁的抒情,具有崇高的悲剧美、悲愤美;周作人的舒徐沉郁、张爱玲的奇丽精美、林语堂的潇洒从容、郁达夫的雄放不羁、沈从文的清新流畅、朱自清的洗练清丽、徐志摩的飘逸浪漫、梁实秋的机智优雅、孙犁的秀逸隽永,史铁生的深沉优雅……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值得借鉴和学习。
我以为,散文的语言要过以下几关:
1、语言的精炼;当语言进入写作状态时,它将不再是语言符号,而是一种赏心悦目经得起推敲打磨的艺术。精炼准确的文学语言,恰如干练精致的访客,给人以最初的美好印象。这不仅仅是对散文的要求,也是对所有文学样式的一致建议。精炼的语言不仅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审美愉悦,还可以提升文字的张力和表现力,丰富文章的内涵。即使是小说,也不会容忍写作语言的絮叨与拖沓,散文应该向诗歌借鉴学习语言,更应该在古典文学里找到源头和膜拜。冯秋子说“语言要像鹰一样出击、飞翔、止息。”王小妮说:“要用最少的语言飞翔”。语言要承载更多更大的思想。如此,就必须增大语言的涵盖力和表现力。写作对语言的要求也即对语言的把控、使用和借力的能力,如同书法,实际上是看一个人对毛笔的理解、把控和使用能力。
语言的精炼与否,实际上也是写字者文字功底的直接体现。一定要向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歌赋学习语言,而且这种学习必须是终身的、思考的、理解消化的、拿来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短短十个字包含了多少意境和情愫?泰山脚下的“二虫”(相传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历下才子刘廷桂题镌),寥寥几笔,却有了“风月无边”的气象大观。可是说,古人在对中国汉语的理解、运用、尤其是在汉语的推敲、淬炼上早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可谓“词已用尽、话已说绝”。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白话文的使用,在给现代汉语的繁荣昌盛提供了新的契机的同时,也给现代汉语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现代汉语只有维护汉语言的精炼、纯洁才不失汉语的体面,才有可能为追赶和超越古汉语提供可能性。李叔同圆寂前手书“悲欣交集”,何厚铧办公室里悬挂“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田家英为毛泽东的八大报告所写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都是现代汉语的经典之作。
余秋雨在散文《绑匪的纸条》中,讲了一起湖北省破获的一桩绑票杀人案。这个案子8年未曾告破。一个名叫吴忠义的刑侦专家在随手翻阅旧案卷时,偶然发现案卷中保留着一张绑匪写的纸条。他先匆匆瞟一眼,突然若有所思。很快,他决定重新侦查此案。
究竟是一张什么样的纸条让案件柳暗花明?其实,那张纸条上只写了19个字,6个标点符号:
“过桥,顺墙根,向右,见一亭,亭边一倒凳,其下有信。”
专家根据这19个字,将侦查的范围,锁定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中间,最终将一名大学教师捉拿归案。
余秋雨先生的观点是:文字越简缩越能显现一个人的文化功底。莎士比亚说:“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冗长的语言则是肤浅的藻饰。”西班牙作家巴塔沙•葛拉西安说:“出语当如写遗嘱、立证词:言词愈省,争讼愈少。”
刘汾在散文《父亲》中这样写父亲:“父亲,光头、豹眼、高鼻、浓须、黑而瘦。”仅用了13个字构成一个段落,11个字就勾勒了父亲的外貌特征,用语简省精练至极,与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一定要尊重、珍惜汉语的规范和简洁,一定要在写作中尽最大可能地精简语言,落笔前一定要思考我为什么要用这句话?目的何在?有无价值?读者会有何感受?所有的被拉入文体中的事件、对话和描写有无意义?企图是什么?是否可有可无?一定要将可有可无的词语、句子、段落、描写、议论、抒情和修辞去掉,不要舍不得,不要怕读者读不懂。现代汉语已经非常浅显易懂了,无需作者再苦口婆心。
在这一点上,散文要学习诗歌的精炼、节制、含蓄。当然,当代诗歌里也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过分注重语言的快感,注重叙述的张扬,注重自我宣泄,导致诗歌语言的“磨叨”和“神叨”,以致在诗歌里“抑或”、“或许”、“也许”、“甚而”等大量连词副词的粉墨登场,这是题外话了。
2、语言的优美
散文并不摈弃对语言的审美要求。相反,经典散文都是优美语言的果子。不止散文,语言的优美也是对所有文学体裁的统一要求、公平定义。语言的美感是语言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属性之一,是指语言的质感、快感和审美意识。文学艺术是借助语言的美感而产生感染力、穿透力、爆发力、张力、震撼力、凝聚力,浸透力、想象力、感化力的。没有美感的语言是没有生命力的句子和单词,贝多芬说“音乐应该使人类的心灵迸发出火化”,我们也可以并应该说,文字工作者也应该让文字迸出激荡人的灵魂的火花,做不到这一点,就不是一个成功的作家。
语言要达到优美的境地,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有高度的凝聚力、涵盖力;有流动的节奏美、音乐美(长短结合,抑扬顿挫);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活跃、形象。如鲁迅、梁实秋、史铁生的散文语言,始终给人以流动、舒畅之美。
张爱玲的朋友炎樱在形容花朵上的蝴蝶时说::“每一只蝴蝶都是从前的花的灵魂,回来寻找它自己”;
田汉描写草上的露珠:“草儿扶露珠同眠”(《七夕》)
艾吕霞:“心在树上,你摘就是,”
黄永玉:“一个战士不是战死疆场,就是回到故乡”。
3、语言的创新性
受多年学校、学院生活的教育、熏陶,我们的语言在认识和运用上往往带有鲜明的拘囿和时代的烙印。一提准确、规范,马上就回归到语法和课本上;一提写作,就是三段式、起承转合、前呼后应,导致语言干巴巴、硬邦邦、黏糊糊,充满了文气、书生气和官气,枯燥乏味、毫无生机。
要不断学习、借鉴一切优秀语言的成果,要善于积累、思考和总结语言,以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叙述风格。要让语言以独立、独特的站姿屹立于文本之上,成为书写者里的个性鲜明的“我”,而不是“谁?”,真正达到“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境界。就如同我们读到“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中的任何一句都会自然联系到鲁迅一样。
三、散文的选题
文章的题材也是有品质、品位和档次的。
题材的选择不只是作者的情感好恶,而且关乎到作者的视野、境界和价值判断。李白、杜甫都是伟大的作家,但成就各有千秋;李白是艺术的国王,而杜甫则是思想的皇帝;忠实于这样界定他们,是因为他们在诗歌的选题上有着明显的关注和取向。当年陶铸写有《松树的风格》,毛泽东读后,称其为“小意思”;茅盾写《白杨礼赞》,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再上层楼;梁衡新作《带伤的重阳木》,由树的命运联系到领导人的命运、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可谓高人一筹,更上层楼。耿立多年从事历史散文的写作,取重大历史题材,怀国家、民族之忧,发英雄之叹,见底非同一般。李掖平老师讲臧克家的《老马》和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作比较,还是觉得后者更为磅礴大气、深厚沉浑,立意深远。朱自清写有《背影》,龙应台写有《目送》,但两相比较,还是觉得后者无论视角还是视野要比前者独特、开阔。
1、题材的典型性,即代表性和独特性。要取生活中具有重大代表性同时又是独一无二的题材,避免老生常谈。如阎连科的《怀念父亲的几次痛打》。
2、题材的重大性:关注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古今中外),重要题材,比如人性、人道主义以及全人类所关注的问题。
3、题材的广阔性:扩大写作的领域,避免写作的惯性和惰性。生活里处处皆有可写之处,一个作家应该“开天目”,将目光投注到更宽广、丰厚的人生和社会,他手中的笔应该触及政治、历史、宗教、文化、教育、体育、音乐、旅游、乡土、人生、婚姻的等诸多领域和话题。一个仅仅沉浸在自我世界里、书写个人闲适、优雅的人,永远只是一个“码字者”、矫情狂,绝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更不是一个时代的作家。
4,题材的纵深性:如果写作者在写作的广度上力所不逮,就应该关注写作的深度,在写作的“纵深”上苦下功夫,深度挖掘,深度表达。比如你写亲情,温暖、疼爱、关怀、温馨……难道是亲情的永恒主题?三毛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亲情之间的无情、撕裂、扭曲难道不是真实的存在吗?粉饰亲情社会就真的“和谐”了吗?捅破它、撕裂它,将其丑恶展示给世人,不一样给大家以震撼启迪吗?不只是亲情,所有题材都应该书写它最真实、最震撼的部分。如阎连科所说要“做个写作的叛徒”。
四、
推荐阅读
1、散文作家:郭沫若、鲁迅、周作人、余秋雨、李敖、梁衡、耿立、刘亮程、刘晓峰、周涛、夏榆、龙应台、史铁生、木心、李娟、柴静、王开岭、周国平、陈徒手、章诒和、野夫、蒋光宇,高兴宇
2、附:《世界上最优美的散文》
《冬日漫步》
作者:【美】亨利·戴维·梭罗
《论出游》
作者:【英】威廉·赫兹里特
《再度游湖》
作者:【美】埃·布·怀特
《西敏大寺》
作者:【美】华盛顿·欧文
《河谷寻幽》
作者:【英】威廉·科贝特
《作者自述》
作者:【美】华盛顿·欧文
《孤独》
作者:【美】亨利·大卫·梭罗
《英国的农村生活》
作者:【美】华盛顿·欧文
《一个完全相反的地方》
作者:【法】阿尔伯特·卡缪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作者:【美】海伦·凯勒
《命运》
作者: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美】
《我的人生已逝》
作者:【英】乔治·吉辛
《论青年与老年》
作者:【英】弗兰西斯·培根
《热爱生活》
作者:【美】亨利·大卫·梭罗
《我爱人人,人人爱我》
作者:【阿尔巴尼亚】特蕾莎修女
《艰辛的人生》
作者:【美】西奥多·罗斯福
《阳光下的时光》
作者:【美】约翰·布莱德列
《玫瑰》
作者:【英】洛根·皮尔索尔·史密斯
《晚夏》
作者:【美】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送行》
作者:【英】麦克斯·毕尔勃姆
《初雪》
作者:【英】约翰·博因顿·普里斯特利
《古瓷器》
作者:【英】查尔斯·兰姆
《我的母亲》
作者:【美】马克·吐温
《八月》
作者:【英】查尔斯·狄更斯
《买书》
作者:【英】奥古斯丁·比勒尔
《写作的乐趣》
作者:【英】温斯顿·李安纳德·史宾塞·丘吉尔
《论读书》
作者:【英】弗兰西斯·培根
《常识》
作者:【英】托马斯·佩恩
《论自私者的聪明》
作者:【英】弗兰西斯·培根
《论胆量》
作者:【英】弗兰西斯·培根
《论懒散》
作者:【英】塞缪尔·约翰逊
《蜉蝣》
作者:【美】本杰明·富兰克林
《论美》
作者:【英】弗兰西斯·培根
《圆》
作者:【美】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宽容》序言》
作者:【荷裔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先知》选摘》
作者:【黎巴嫩】卡里·纪伯伦
《《新月集》选摘》
作者:【黎巴嫩】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快乐谷》
作者:【英】塞缪尔·约翰逊
《快乐吧》
作者:【英】劳埃德·莫里斯
《论宁静的心境》
作者:【美】约叔亚·罗斯·李普曼
《论人间荣誉之虚渺》
作者:【英】丹尼尔·笛福
《真实的高贵》
作者:【美】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人的指导者》
作者:【英】温斯顿·李安纳德·史宾塞·丘吉尔
《中庸之道》
作者:【西班牙】巴尔塔沙·葛拉西安
《讽刺与怜悯》
作者:【法】阿纳托尔·法朗士
《勇气》
作者:【美】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
《微尘与栋梁》
作者:【英】塞缪尔·约翰逊
《人类的精神》
作者:【美】威廉·福克纳
《人类的故事》
作者:【英】温斯顿·李安纳德·史宾塞·丘吉尔
《美腿与丑腿》
作者:【美】本杰明·富兰克林
《黄金国》
作者:【英】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
——此为文学沙龙讲座讲稿,有删节;若有转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前一篇:李白《中山孺子妾歌》
后一篇:耳畔响起那歌谣[李永明(陕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