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箭牌是块什么牌[古傲狂生]
(2024-08-10 11:54:05)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挡箭牌,是现代汉语里比较常见的一个词。通常人们用它来比喻推掉事情的借口或可以掩护的东西。那么,最早的挡箭牌又是什么呢?
最早的挡箭牌,很大程度上指的是盾牌。盾牌是古代作战时一种手持格挡,用以掩蔽身体,抵御敌方兵刃、矢石等兵器进攻的防御性兵械,呈长方形或圆形,尺寸不等。盾的中央向外凸出,形似龟背,内面有数根系带,称为挽手,以便使用时抓握。盾牌通常是长方形的,也有圆形的,还有些形制挺奇怪的。有种步兵盾牌叫燕尾牌,宽一尺、长约五尺,上部平,下部呈燕尾形;此牌虽小,但足以抵挡矢石。还有一种鸢形盾牌,呈类似于卷筒冰激凌的倒三角形,因其形状像风筝而得名(风筝又名纸鸢),主要为11世纪左右的骑兵使用,其形状使得它不容易被马鞍卡住。
盾牌可以挡箭,但能挡箭的不一定都是盾牌。冷兵器时代,将士们会披上厚厚的甲胄,这些甲胄最大的功用其实就是防备敌人的箭矢,说它们是穿在身上的挡箭牌也不为过。《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七擒孟获时遭遇藤甲兵。藤甲不单能挡箭,还刀枪不入,放在水中可漂浮载人而行,就更加神奇了。明清战争中,明军大量装备火器,而清军用木板和铁皮制成的盾车居然能阻挡比弓箭威力更大的火器弹丸,最终攻城略地;其实,这已经不是挡箭牌了,而是古代的极简版坦克车了。戚继光发明的鸳鸯阵里,有种古怪的兵器叫狼筅,其实就是连枝带叶的大毛竹,能克制倭寇的战刀。如果舞动起来,恐怕也能挡住不少箭矢吧。此外,桌椅、墙体、刀枪剑戟等也都可以起到挡箭牌的功用。
挡箭牌的来历又如何呢?现有的文献显示,它源自民国。郭沫若的《棠棣之花》第三幕和李劼人的《天魔舞》第二二章,都出现了挡箭牌。而鲁迅在《花边文学·论重译》则提到了“挡牌”,显然是挡箭牌的另一种说法。那么,有没有比这些更早的源头呢?原来,挡箭牌的“祖先”是遮箭牌。金朝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中有:“弓弩如何近傍,铁棒浑如遮箭牌。”《三国演义》第七回则说:“从辰时擂鼓,直至巳时,绍军不进。麴义令弓手皆伏於遮箭牌下。”至于为何遮箭牌变成了挡箭牌,笔者猜测,遮挡本来就是含义相近,挡箭就相当于遮箭,而挡箭牌说起来又更响亮些,所以挡箭牌渐渐地就取代了遮箭牌。(古傲狂生)
----2024年07月27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07/27/content_212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