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俗社与“敏腔”艺术[秦之人]

(2024-07-27 07:42:56)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辛亥革命后,易俗伶学社、榛苓社、长庆社等秦腔剧社相继成立。在长庆社管理茶房的毛子良,联络张宝元、张景燕等人,大约于1918年合伙在西安南大街银匠会馆成立正俗社,后来移到南院门福建会馆和梁家牌楼山西会馆。


  毛子良,西安灞桥毛河湾人,自幼喜爱秦腔。


  正俗社创建者们同意易俗社秦腔革新的主张,但不同意其采用国语念字、过度革新的做法。起初,正俗社多聘请江湖艺人,主要有马建南、王德荣、屈景益、贾德善、肖燕振、高天喜、刘立杰、毛金荣、张金鉴、和家彦、高登岳、杨金声、李月亭、惠济民、刘金声、曾鉴堂等,名角荟萃,流派纷呈,剧场十分叫座。


  毛子良自感经营能力不足,就请回在湖北经营药铺的胞兄毛玉卿担任社长。1921年,毛玉卿变卖家产,清退其他股东,独立掌管了正俗社,聘请王兴博(王登儿)、沈和中、王文鹏、王景民,曾鉴堂(“一枝花”)、安鸿印、活眉毛、大麻子等进社,还组成了包括高天喜、高登岳、王德荣、屈景益、曾鉴堂、王兴博等人的教练班子,开科招收学生,先后共培养出3期190名学生。这些学生后来大都成为秦腔界的名流,其中包括萧正惠、韩正满、杨正俗、康正中、白正丙、高正保、靖正恭、李正敏、康正绪、王正端、靖正谦等。


  之后名旦梁箴、党甘亭入社任教,提高了剧社的整体水平,李正敏、靖正恭也脱颖而出,时称“合璧”,成为正俗社的招牌。这个时候,正俗社搬演了许多二黄、碗碗腔的剧目,如《二度梅》《白玉瑱》《白玉梅》《白玉楼》《斩李广》《斩黄袍》等,很受欢迎。同时也编排了不少独家戏,如《樵夫妇》《青年镜》《慈虐案》《血泪鸳鸯》《移花接木》等。


  剧社以荆永福、王屏蕃等人为鼓师,康振亚(乳名“五续”)等人为琴师。在这些人的努力下,正俗社对秦腔音乐改良做出了巨大贡献,站到了当时秦腔音乐的顶峰,形成了自己的剧社风格,也给后来的晓钟剧社、陕西省戏曲剧院的秦腔音乐打下了基础。


  正俗社首次提出秦腔念字以泾(阳)、三(原)、高(陵)方言为准,并把这一原则付诸教学。学生靖正恭、王正端、袁克勤(袁正金)、王正廉、康正中、康正绪等人的念白都可视作秦腔念白的教科书。康振亚等人改包调伴奏为包腔伴奏,经过李正敏、袁克勤等人的实践,再由吴茂林、荆生彦等人积极推广,包腔伴奏迅速成为秦腔主要的伴奏方法。在康先生的主持下,吴茂林、荆生彦、王东生等人通力合作,创造了新式板胡,取代二股弦,成为秦腔音乐的主奏乐器。另外,他们还把秦腔音乐主调式由G调改成升F调,成为现代秦腔音乐的主流调式。正俗社的艺术风格深受各界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与易俗社、三意社鼎足而立,不落下风。


  如此优秀的艺术团体,在那个动荡频仍的时代,也只能苦苦撑持。挨至1933年,毛氏兄弟只得将正俗社低价卖给下野军人任阁臣。任阁臣热爱秦腔艺术,却不擅经营,就把社务交于自己的马弁王汉。跟随毛氏弟兄历经磨难的正俗社学生,对任阁臣和王汉等人不满,一时社内动荡不已。1934年,名青衣“黑牡丹”陈景民趁机拉走沈和中、王庚寅、康正中、杨正俗、靖正谦等核心演员到兰州新兴社,这些人后来成了银川觉民社的骨干。为了安抚人心,任阁臣任命李正敏为副社长,还允许他给自己招收学生。这一时期,正俗社招收了两期学生,共计110多人。


  1937年,李正敏脱离正俗社后,在桥梓口组建了西安正艺社,还拉走了许多骨干,由此正俗社元气大伤。1941年,正俗社于兴平宣布解散。在老艺人李清云的支持下,余部连同正艺社都被其女婿贾志明接收,于1942年组建了赫赫有名的明正社,这是后来陕西省戏曲剧院的核心力量之一。


  1952年,任阁臣拿出家里保存的一副新戏箱,又卖掉了一些家产,恢复了正俗社。他自任社长,白正丙为副社长,导演有高正兴、李琼钟,教练有田正志、徐正良,特聘李正敏兼任艺术指导。1955年,任阁臣把正俗社无偿捐赠给铜川县,即为后来的“铜川县秦剧团”“铜川市秦腔一团”。1963年,剧团又与耀县秦剧团合并为渭南地区秦腔第四团。


  易俗社把现代教育体系引入戏曲教育中,各班社纷纷仿效。也由此,纯粹的个人流派几不存在,演员的艺术风格主要是其早期学艺所在班社、院团风格的体现。李正敏的唱腔艺术,就是他的母社正俗社艺术风格的代表,当然是最杰出的代表。


  正是正俗社更腔换调的革新,才有了以中音为主的“敏腔”艺术。“敏腔”吸收了杨金声、王文鹏等人通过加快行腔节奏、弥补调式不足的手法,形成了低沉紧促,如水泼不进的唱腔艺术风格。在高登岳、康振亚、党甘亭、梁箴等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敏腔”讲求以字带腔,以齿唇音结合共鸣音为发声支柱,听起来清新、灵巧、圆润。受正俗社注重念字风格的影响,“敏腔”以字韵凝聚唱腔,在结构上更严谨,韵味更浓郁。“敏腔”还频繁使用碰板,且继承了润润子、高天喜、陆顺子等前辈艺人的一种具有古汉语入韵韵味、俗称“半截腔”的唱法。“敏腔”虽为改良秦腔,但丝毫没有破坏传统风格,李正敏也因此被尊为“秦腔正宗”。


  李正敏的唱腔,最初由康振亚先生设计、改进,当时有“五续不在,李正敏不能演戏”的说法。康振亚离开正俗社后,其弟子吴茂林、荆生彦、王东生、王兴功等人先后成为李正敏的专职琴师。李正敏是秦腔界享受专职琴师的第一人。新中国成立后,李正敏到陕西省戏曲剧院工作,在荆永福、荆生彦、王兴功等人的帮助下,积极恢复嗓子,创造了新“敏腔”,达到了他艺术的最高境界。“敏腔”现存资料大多就是这个时候留下的。他的唱腔,在技术上“气沉丹田,头顶虚空,全凭腰转,两肩轻松”。其弟子遍布西北,既有比他年长的楼英杰、傅荣启等人,也有比他年幼的马友仙、刘西玲等人。


  “敏腔”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经成为传播最为广泛的秦腔旦角艺术流派,时至今日,依然受到广大戏迷的喜爱。



------2024年07月13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栏目刊登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07/13/content_209433.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