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龙首渠到坎儿井[孤峰(山西)]

(2024-07-20 18:35:50)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那年,刚好有机会去参加支援新疆工作。为了调节思乡的情绪,一个周末,和援友直奔慕名已久的坎儿井。坎儿井,就是《史记》里的“井渠”,新疆维吾尔语的“坎儿孜”。


  参观过程中,得知坎儿井三大来源的第一个便是大荔平原。因为老家在大荔,特意问导游,大荔平原是否就是指陕西关中的大荔县?披着一头长发的维吾尔族导游,羞涩地笑着摇摇头:“不清楚,我下班后去查查。”


  参观活动结束时,那个叫古丽的导游特意要了我的联系方式,说有结果了马上向我反馈。


  回到驻地,联系在老家的同学战友,仔细询问,查阅相关材料,才发现新疆坎儿井与老家的龙首渠有着很深的渊源。


  关于井渠的起源,《史记·河渠书》记载,西汉临晋(今大荔县)郡守严熊上书汉武帝刘彻,建议开凿龙首渠,引洛河之水灌溉大荔平原,修成后便可把100多万亩的盐碱地改造成良田。汉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在洛河下游开渠引水,因施工时挖出恐龙化石,故名“龙首渠”。


  由于商颜山(今铁镰山)高四十余丈,均为黄土覆盖,开挖深渠容易塌方。劳动人民别具匠心,首创“井渠法”。《史记·河渠书》记载,当时井渠施工法的技术要领是:“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严熊率先在山上测出渠道要经过的路线,均匀布设竖井,把长距离的地下渠道,分割成多个分部工程,沿着这条线凿出一眼眼直井;为减少误差,在地下相向开挖,把各井从地下挖通,使之成为一条和地面渠道相连的地下渠道,渠水就从这地下渠道流过山去,到达大荔平原。


  龙首渠施工过程中发明的“井渠法”,无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隧洞施工方法的新创举。同时,龙首渠在施工中表现出高超且超前的测量技术,它在两端不通视的情况下,精准地确定渠线走向和竖井位置,令人惊叹。龙首渠成功开创了后代隧洞竖井施工法的先河,建成后因地质灾害、战乱等原因,西汉龙首渠未能持久地发挥效益,但在水利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20年12月8日,陕西省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成功入选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据专家考证,随着汉王朝向西域的扩张,大批军士到边疆屯田守边,魏晋时期,为逃避战乱,内地人民大量迁徙到西域从事屯垦,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耕作方法、冶炼技术和铁制农具传入西域,特别是两汉时期的牛耕、铁制农具、水利灌溉技术等传入西域并普及,“井渠法”这种井下相通引水的输水技术,渐渐传入新疆,发展成为更为复杂、举世闻名的“坎儿井”。


  几天后,吐鲁番的古丽来了消息,告诉我大荔平原就是指陕西的大荔县。认真看着她传输过来的资料,和我查询的大体差不多,但是资料中涉及坎儿井施工过程的部分,还强调了油灯的三大作用。一是定向作用,在地面下施工,运用三点一线的原理,只要保证油灯始终在一条线上,就能保障地下渠道的走向;二是防震功能,油灯稳定燃烧,说明施工环境安全,如果油灯晃动,就有可能塌方;三是通风提醒,油灯充分燃烧,表明地下氧气充足,如果油灯突然熄灭,就必须马上查看通风是否出现故障。


  看着古丽传过来的资料,心中感慨万千,工作中一个小小的细节,呈现出边疆工作者一专多能、独当一面、全能型的工作本领。既然选择了援疆,就应该义无反顾,发扬“特别能学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事、特别能团结、特别能自律、特别能奉献”的援疆精神。


  从中原的龙首渠到西域的坎儿井,正是因为“井渠法”这个技术的推广及使用,搭建了中原与边疆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探索内地与边疆交流路径,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内容。今天,我们更应珍惜这份历史遗产,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构建更加和谐、繁荣的社会贡献力量。


  


  征稿提示


  投稿邮箱:xawbswds@126.com


  联系电话:(029)87622191 87622113



-----2024年07月08日《西安晚报》第7版第九届“禧福祥6年西凤杯”华语青年散文季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07/08/content_208237.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