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年三意兼收并蓄[陇上一痴]

(2024-06-14 17:32:02)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西安三意社,前身为商县(今商洛市商州区)人苏长泰所领的长庆班,其演艺历史可追溯到1895年左右。1915年10月,苏长泰在西安正式成立长庆社。1919年苏长泰去世后,他的弟子兼助理耶金山接任社长。1920年1月,陕西督军陈树藩部下军官为强占该社股份,强行改社名为三义社。次年陈部溃逃后,耶金山为免除后患,取苏长泰三个儿子乳名(如意、双意、三意)中的“意”字,改社名为三意社。此后,苏长泰之子苏哲民、苏育民前后任社长,带领三意社经历了30多年辉煌而又曲折的发展。再后来,三意社经过公私合营被西安市接管,由私人班社变为国营单位,其间曾改名为西安市秦腔二团、西安市青年秦腔艺术团等。2006年成为西安秦腔剧院两个下设非法人性质的演出团之一,2009年随剧院改企成立三意社分公司。现为西安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旗下西安三意社有限公司。因此,三意社若从长庆班算起,已有近130年的演艺史;若从长庆社算起,也有109年的建社史。


  三意社在创办之初,秉持开放和包容的办社理念,主要体现在演员任用和剧目建设两个方面。创社之初,秦腔界老艺人李云亭、王德孝、陈德玉、雒福生等人参与了该社演出。此后又有陆顺子、马建南、和家彦、曾鉴堂、张寿全、高天喜、安鸿印、王文鹏、何振中、杨金声、黄致中、杨保喜、赵振华、何韵琴、李正华、颜春苓、汤秉钟、乔新贤、董化清等在不同时期搭班演出。这些技艺纯熟的老艺人在保证高质量演出的同时,身体力行地培养了本社学员。只要演员有征服别人的一技之长,三意社就会为之提供展露才华的舞台。从1915年招收第一期学员以来,至1959年,三意社前后共培养10期科班学生,成名者达百余人之多,其中代表人物有阎国斌、刘光华、王庆民、苏哲民、李益中、屈振华、张镜堂、田玉堂、苏育民、郭育中、周辅国、王辅生、苏蕊娥、李夕岚、肖玉玲、贠宗翰等。随着头科学员登台,逐渐形成了江湖艺人与本社学员联合演出的局面。这种形式得以长期延续,使该社在各个时期都保持老、中、青三代联袂的强势演出阵容,这也是该社保持百年不衰的原因之一。


  而在剧目建设方面,三意社同样坚持新旧结合的方式。如秦腔传统剧目《春秋笔》《葫芦峪》《大报仇》《回荆州》《穷人计》《反冀州》《黄河阵》《金沙滩》《打金枝》《破宁国》《玉虎坠》等,是三意社演出的主体,是该社安身立命的根本。民国以来,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启发,尤其受易俗社改良秦腔的直接影响,三意社也上演了一大批新编和移植剧目,具有代表性的有《日记媒》《评花姤》《化墨珠》《双刁传》《贪欢报》《假面具》《贪花镜》《金玉奇缘》《铃镜奇缘》《家庭痛史》《自由之花》《白玉凤鸽》等。其中,学生曹安民新编的时装戏《大烟魔》一剧,针砭时弊,颇有影响。1931年,京剧票友李逸僧担任编剧兼导演后,又创作或移植改编了《苏武牧羊》《娄昭君》《卧薪尝胆》《玉堂春》等剧。在这几个剧目的排演中,李逸僧吸收借鉴了京剧的艺术养分,在唱腔和表演上均有新的创造。以上剧目经过名角演绎,不但成为该社保留节目,而且成为西北秦腔经典之作,至今传唱不衰。


  1940年后,袁多寿创作的反侵略题材剧目《簪影剑光》《风云儿女》《湖天晓风》等剧,陆续在三意社上演,在特别时期为激励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1949年,三意社内忧外患之际,戏剧家封至模担任社务指导,他移植自京剧的《大名府》及新编的《义侠武二郎》先后演出,为该社在困境中赢得了喘息之机。


  1949年后,三意社被政府接管,艺术上又获得新生。1952年,苏育民以《打柴劝弟》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获演员一等奖。1958年,苏育民、周辅国、肖玉玲等人参与首部秦腔电影《火焰驹》的拍摄,该剧成为三意社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品。1999年,三意社以此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进京演出获得好评。近年创排的《司马迁》《安国夫人》《陕北往事》等戏,在各类艺术活动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三意社因为在出人、出戏两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形成了有别于易俗社和其他班社的艺术风格。戏曲评论家范克峻认为:“三意社充分继承了秦腔的优良传统,保持了秦腔的固有风格,并且有创造性的巨大发展。它的主要特点是:在剧目上燃烧着正义的火焰;在表演上闪耀着慷慨激昂的神采。”在形成班社风格的同时,三意社还形成了被学界公认的苏(育民)派和肖(玉玲)派两大个人艺术流派。此外,旦角苏蕊娥、丑角王辅生、花脸周辅国、须生贠宗翰等,艺术风格鲜明,在西北剧坛各领风骚,均有形成艺术流派的先决条件。


  同为百年老社,三意社在发展过程中,以其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博大胸襟,融合锤炼出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它和以文人主导编演新剧为主的易俗社风格,双峰并峙,共同成为秦腔艺术发展的两面旗帜,为指引近百年西北秦腔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者原名苟登财,系秦腔历史研究者)



------2024年06月08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 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06/08/content_20254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