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三大法宝[刘永加]
(2024-02-24 19:28:54)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正月十五闹元宵,最热闹的莫过于舞狮子、耍龙灯和踩高跷了,堪称元宵节三大法宝,给人们带来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和艺术享受。
舞狮子曾打过胜仗
舞狮子,历史悠久。关于舞狮子的由来,传说很多,最早是从西域传入。《后汉书》说,安息国和月氏国派使者送给大汉狮子,大汉的人们把狮子看成是威武和祥瑞的象征,逐步开始了舞狮子。还有记载说,张骞出使西域后将狮子与孔雀一同带回国,慢慢地演绎出了舞狮子。南北朝时期,有舞狮子获大胜仗的传说。据史载,南朝宋文帝讨伐叛乱的林邑。林邑王范阳使用象军应战,宋军吃了大亏。宋文帝派出足智多谋的大将军宋悫以应对象军。宋悫经过深入思考和细致研究,认为狮子乃兽中之王,用狮子应该能够打败象军。可是上哪儿去弄这么多狮子,再说狮子也不会听话呀。宋悫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做假狮子的办法。他让人用布麻等做了许多假狮子,每个狮子由两个士兵架在身上,隐伏于草丛中。宋悫还在战场周围挖了又深又大的陷阱。当敌方象军再次进攻时,一大批假狮子在宋悫的指挥下翻动斗大的血口,张牙舞爪地奔向大象,大象顿时吓得掉头逃窜,许多大象跌入陷阱,宋军大胜。因此,舞狮子先是在军队中流行,后来逐渐传到了民间。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诗中,曾写过舞狮子:“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起毛衣摆双耳。”可见唐代狮子舞应该十分普及。舞狮子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南北两大派。北狮分为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主要表演狮子的温驯神态,有舔毛、抖毛、搔毛、打滚等动作;武狮主要表演狮子的勇猛性格,有跃扑、爬高、腾跃、踩球等动作。无论南派还是北派,舞狮中都伴有锣鼓奏乐,随着音乐的鼓点,狮子滚绣球、式士戏狮、兄妹戏狮等保留节目轮番上演,让人们大饱眼福。
正因为狮子是百兽之王,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
耍龙灯祈求风调雨顺
自古以来,祖先就把龙看作能保佑人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的神物。所以,国人用耍龙灯的方式祈求平安和丰收。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早在黄帝时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汉代耍龙灯已经非常普遍,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中有记载,当时舞龙灯主要用于求雨和娱乐,在汉代画像石上便刻有戏龙的娱乐场面。到了唐宋,舞龙灯的形式和表演技巧更加完善。古时还有正月舞龙祈子的习俗:正月十三至十五为龙灯期,俗称之弄龙。龙竹制,糊以彩纸,连多数竹环成身。身内有灯座,下有柄,人持柄而弄。昼则身披彩衣,夜则具灯火,鼓乐随之。按户循行,户必奉香礼之。年中生儿必挂红于角,供以三牲。求子者往往许旗炮,弄龙人遇富户必盘绕多时,以耗鞭炮,富者亦是大大奖励。
舞龙之所以又称耍龙灯,是因为舞龙和花灯是分不开的。有的地方,龙头本身就是一盏灯;有的地方,在舞龙的同时,还在周围安排彩灯助威。晚上耍龙灯时,周围一片灯火辉煌,再加上有冲向长龙“放花”的习俗,更是精彩非凡。所谓“放花”,就是将装在竹筒或铁管中的礼花点燃,在不同的方向同时喷射龙身,舞龙者则以最敏捷的速度和蜿蜒盘旋的动作,将四面八方喷射而来的火花挡在龙身之外,沾在身上的火花越少,表明舞龙者的技艺越高。正因为如此,有的地方还把耍龙灯叫作火龙或烧龙灯。
踩高跷源于古人采野果
高跷,亦称“扎高脚”。
踩高跷、扎高脚扭秧歌,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春节技艺表演,早在春秋时就已出现。《列子·说符》中载:“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联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赠金帛。”唐杜佑《通典》记载:“北魏有‘长赶’之说。”宋代出现了踏跷,而清代还称为高橇、踏跷。
那么,踩高跷是怎么来的呢?传说,上古时代,生活在山里的人们为了生存,需要采摘树上的果子果腹,而更高地方的野果往往难以采摘,于是人们摸索着在自己腿上绑上两根长棍,不仅不影响自由活动,而且可以采摘树上高处的野果了。久而久之,便形成踩高跷的风俗。
清代,踩高跷已是正月里重要的文娱活动项目。《百戏竹枝词》载:“农人扮以村公村母,以木柱各二,约三尺,缚踏足下,几于长一身有半矣。所唱亦秧歌类。”当时这种扎高脚之戏,即为今日的高跷秧歌。其中《扎高脚》词写道:“村公村母扮村村,履齿双移四柱均。高脚相看身有半,要知原不是长人。”
那时的踩高跷,可以进行舞剑、劈叉、跳凳、过桌、扭秧歌等表演,十分美观、令人震撼。
流传至今,舞狮子、耍龙灯和踩高跷,越来越丰富多彩,已经成为非遗文化得以传承。
------2024年02月24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之文化纵横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02/24/content_183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