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间至味是饺子[王博文]

(2024-02-08 05:26:10)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人们对美食的理解,往往是从味道开始,由浅入深,因缘际会。至今我还依稀记得童年时回老家探亲吃饺子的场景。三九寒天,屋外大雪簌簌而下,屋里柴火烧得正旺,大锅冒着水汽。亲朋好友冒雪而来,一跺脚,一哆嗦,上炕把腿一伸,谈笑风生。

  待那饱满剔透的大饺子端上小桌,众人便夹起香气扑鼻的饺子,边吹呼着降温,边蘸着蒜泥,然后小心翼翼地塞进嘴里。那饺子的汤汁先是在唇齿间四散奔走,随后饺子皮的软糯与肉馅的浓香形成合力,浸透每一个味蕾,再就口热乎乎的饺子汤,个中滋味令人回味无穷。饺子的味道将家的温暖具象化,这大抵是我对饺子有种亲切感的根源了。

  饺子不仅味道讨喜,更是有着极深的文化底蕴。追溯饺子起源,考古发现春秋时代的薛国故城墓葬中就有饺子,而民间广泛流传的却是始于东汉张仲景。古代讲究“以形补形”,张仲景在冬至时将羊肉及驱寒的药材放到面皮里包成耳朵的形状,用水煮成“祛寒娇耳汤”,用以治疗百姓耳朵上的冻疮。饺子的名称和馅料也在历史演进中不拘一格。比如,宋代的“角子”,元代的“扁食”等,吃饺子的节日也逐渐从冬至推后至除夕。久而久之,国人在饺子上倾注了情感,附着了寓意,养成了年节婚俗吃饺子图彩头、庆团圆的习俗,形成了异彩纷呈的饺子文化并延续至今。

  我个人认为,饺子的吃法和做法都值得细细琢磨。

  吃是一门舌尖上的艺术。饺子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东西南北,男女老幼,在吃法上各有各的说道。比如,广东人的早茶少不了那澄面做的水晶蒸饺;胶东人则偏爱巴掌大的鲅鱼饺子;四川人喜欢饺子配着麻辣鲜甜的红油调料;而陕西人则热衷于加了老醋辣子的酸汤饺子。

  此外,饺子热有热吃法,冷有冷吃法。吃烫嘴的饺子要谨小慎微,不能大大咧咧,热饺子刚入嘴时尝不出味道,待灼热过后,饺子的香味便豁然开朗,颇有“柳暗花明”之感;吃凉拌饺子得大快朵颐。吃的人香,看的人更香,肆无忌惮,最好一口一个,不能小家子气,主打一个江湖气息。

  包饺子则讲究个分寸感。从馅料的选材和比例的拿捏,到擀皮捏合的力度,再到煮饺子的火候掌握等等。包饺子虽不似“宝塔肉”、“文思豆腐”般复杂繁冗,每一步也有每一步的学问。包饺子没有固定公式,在一个大的烹饪框架下自由发挥,主打的是经验的积累和传承。由于包饺子的习惯不尽相同,各家也形成了各家的饺子风情。一盘饺子凝聚了国人对于烹饪艺术的理解与思考。

  包饺子还讲求个氛围,不热闹不行,人越多越好。包饺子时,人们手里忙活着,嘴也不闲着,你一言,我一语,家长里短,热火朝天。此时那布满面粉的案板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家庭活动中心,而包饺子俨然成为了衔接家庭情感的纽带。

  “有才何须多开口,万般滋味肚中藏”。我时常在想,如若饺子化成人,那必定是一位低调豁达的白胖君子。都说宰相肚子里能撑船,而饺子的肚子更是包罗万象,五味俱全。甭管是那沸腾的锅还是高温的笼屉,始终保持清白的姿态。只有当饺子入口的那一刻,方才真相大白,味道皆出。

  正所谓“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从最初的驱寒治病,到庆祝“更岁交子”,再到祈求团圆吉祥,饺子与国人的渊源绵延千年。饺子早已超脱了美食的表象,升华了内涵,从而形成一种境界,一类象征。 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不仅包容了酸甜苦辣的万般滋味,更是承载了千家万户的人间欢喜。


-------2024年02月07日《西安晚报》第8版终南  闲情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02/07/content_181572.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