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弥乐佛弟子
弥乐佛弟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7,674
  • 关注人气:6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宏弟:散曲精品创作初探

(2024-02-08 05:01:37)
分类: 诗词曲赋文赏析/现当代作品[转

李宏弟丨散曲精品创作初探



原创 潼关文艺 潼关文艺 2024-02-07 18:12 陕西 听全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2023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上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 “高峰”的现象。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同时强调,要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为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新年伊始,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在专委会主任会议上提出了“把精品作为创作的生命” 的号召 。


一、散曲精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中华散曲是与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遗留下来的璀璨明珠。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华散曲得到了复苏繁荣和井喷式发展,全国散曲理论研究和创作队伍越来越大、作品数量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好。但从客观地说,目前全国散曲创作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精品还不够多。


1、散曲精品是散曲作家多年创作的最高追求目标。作为散曲作者,每个人都希望能写出既接地气又耐读耐看耐品的好作品,能给读者留下一些印象、一点启迪,喜闻乐见,受人欢迎,进而通过杂志、微刊、书籍、音频视频等不同媒介传播流传下来。


2、散曲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需要。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傲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和奠基石。为了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树立文化自信,这就需要不断弘扬包括中华散曲在内的传统优秀文化。要求我们践行“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入火热的当代生活中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的散曲佳作,弘扬伟大的奋斗精神,书写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散曲精品力作,反映社会生活、回馈人民,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实践。


3、人民群众对散曲精品的现实需要。在当下中国梦的奋斗征程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在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散曲作为诗歌的重要成员,是最接地气、最亲民众、离百姓生活最近的一种文学样式,理应成为充实人们精神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填补人们精神生活的一方钙片,让人们在茶余饭后品味散曲,反映人民生活各个方面的有力佐料、一剂良药和精神享受。


4、散曲作家调整创作思路的迫切需要。在当前散曲数量遮蔽质量的现状,迫切需要我们调整创作追求,在保证创作数量的同时,在质量上下功夫,多出散曲精品。





二、散曲精品的丰富内涵

2023年8月,中华诗词学会在湖南长沙成立了当代诗词曲赋联精品研究委员会。在精选作品时,提出了“格高、意新、情真、味厚、词工、时宜”十二字方针的选稿要求。

格高,就是有家国情怀,有对苍生百姓的责任担当,形象地说就是“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意新,就是紧扣时代气质写他人之未写;有新的理念,新的思考,写出新的风格;情真,就是表达真情实感,不哗众取宠,不无病呻吟,使人能一吟双泪流,产生共鸣;味厚,就是意韵无穷、具有大美意象、耐嚼耐品有韵味;词工,就是要有两句三年得捏断数根须的精神,反复推敲、用心琢磨,用最恰切最精当的词表情达意;时宜,就是反映当前生活,为时代立传。

简单地说,散曲精品的标准,大体有四点:一是符合时代精神,有时代感;二是真情实感;三是要有奇思奇语奇趣;四是格律正确。

关于“三奇”,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徐耿华主任在《散曲的魅力》一文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现恭录如下:


1.奇思。所谓奇思,是指奇妙的构思,这种构思首先是新颖的,前人未曾这样构思过;再则这种构思应在一般人的预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如明代无名氏的《锁南枝·傻俊角》:傻俊角,我的哥,和块黄泥捏咱两个。捏一个儿你,捏一个儿我。捏的来一似活脱,捏的来同床上歇卧。将泥人儿摔碎,着水儿重和过,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哥哥身上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这首小曲别开生面,焕然一新,在修辞上不曾推敲,脱口而出却道出了隐藏在心灵深处的至情至性。


2.奇趣。有奇趣也是好散曲作品的特征之一。这里的趣,不仅仅是诙谐之趣,有情趣、意趣、清趣、逸趣、野趣等。比如元代无名氏的《挂枝儿·送别》:送情人直送到丹阳路,你也哭,我也哭,赶脚的也来哭。赶脚的你哭因何故?道是“去的不肯去,哭的只管哭;你两下里调情也,我的驴儿受了苦”!这支曲取材寻常,出语尖新,能说常人不能说的话。用赶脚人的抱怨反衬情人分别时久久不忍离去的情景。


3.奇语。作品中奇语的出现很多都是与奇特构思有关,有些奇趣的产生更是依赖奇特的语言。这里所谓的“奇语”专指哪些与构思无关,仅在修辞上下功夫,动用了比喻、夸张、重叠、排比、对仗等手法,使作品大为增色者。如〔正宫·醉太平〕《讽贪小利者》: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这种虽无惊人之语,却句句精彩,比喻夸张使用到如此程度,可见语言之奇特。





三、怎样创作散曲精品

散曲创作怎样才能从高原达到高峰,即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第三境界,怎样才能创作出精品力作?这就需要在立意、架构、修辞手法和语言谐趣上很下功夫。


第一,要树立精品意识。散曲创作前,要提早谋划,对自己作品质量要有更高的严格的要求,要有追求至善至美的强烈意愿,并向精品的要求看齐靠拢。最关键的是要在主题思想和立意上下功夫,反映时代要求,奏响时代最强音,把散曲创作融入火热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书写中华民族的新史诗。


第二,坚持“三多”。 “三多”是指多学多写多交流,贯穿学习和创作散曲的全过程。一是多学。学习古今散曲名家的精品力作,学习诗词精品,学民歌、歌曲、地方戏等,看立意,看架构,看手法,看用语,不断总结优秀作品的好立意、好手法、好句子,博览群书,兼学别样,勤做笔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二是多写。在学曲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就是常练笔,不怕出错,错了改过也是创作经验。精品创作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一定量的积累,不可能出现质的飞跃。这就需要不断创作,不断否定自我,积累经验,突破自我,破茧重生,才能出现新的相对满意的作品。任何人都不可能每写一首就是精品,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三是多交流。散曲创作虽然是个体行为,一旦创作完成发表后,就是社会行为,需要读者阅读和品味。为此,作品正式发表前,需要在一定范围交流、指缺、完善,同时在不同平台多学习别人写的好的地方,那怕只有一点好,一句好,或一个词好,也值得学习。


第三,践行“三奇”。 “三奇”即奇思奇语奇趣。散曲在满足了格律、声韵以及规定的对仗要求之后,具有“三奇”特质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三奇中具有其一就是好作品,兼备二三者自然是精妙之作。


第四,多用修辞手法。一首好作品要按照“凤头猪肚豹尾”的要求,有好的立意和架构,较多地采用对仗、拟人、夸张、排比、通感等修辞手法,把作品写活,使人耳目一新。尤其是通感手法最易出彩。


第五,认真修改。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代诗人贾岛的《题诗后》诗注 “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和骑驴作诗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二字,充分说明了修改的重要性。一首作品在起草完成后,进行冷处理,放上几天,然后反复推敲打磨,兼顾立意、架构、手法、格律、语言谐趣流畅等方面对照,反复朗读修改推敲,是否还有修改的空间,尽善尽美,直到实在修改不了为止。

散曲作品水平提升和精品力作的出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过,需要用脑用心用手用时间,联手互动,久久为功。






作者简介:李宏弟,网名拓荒者,1969年生,陕西潼关人,研究生学历。中华诗词学会诗教培训部高研班导师、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委员兼办公室主任,中国散曲研究会会员、陕西省秦风诗词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散曲学会副秘书长、陕西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潼关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师从当代曲家徐耿华先生。《中华散曲》副主编、《潼河》主编,《九州散曲》《潼关文艺》微刊主编。师从当代散曲大家徐耿华先生。著有诗词集《古关风韵》《散曲五十讲》(合著)。








主办:潼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编:李宏弟


刊头题字:辛   




投稿邮箱:3112358509@qq.com


潼关文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