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姿百态潼关桥[李小波]

(2024-02-03 05:16:41)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潼关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因这里地势复杂、山大沟深,又有黄河这道天然屏障,使得这里易守难攻,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也正是因为如此,潼关当地未曾留下具有悠久历史年代的桥,我曾主观地认为这与历代发生在这里的战争有关。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一座桥的存在会对战争的胜败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大凡留守潼关的将士是不会鼓励当地人建桥的,所以在潼关找不到200年以上历史的桥梁。

  但这不代表潼关没有桥。

  潼关这块土地上还是有着众多的桥梁,据《潼关县志》记载,老潼关县城曾有于右任发起建造在潼关河上的一座桥。此桥被当地百姓称作右任桥,这恐怕是潼关较有历史感的一座桥梁吧。但由于老县城的消失,如今只有此桥的部分遗迹尚存,年轻一代几乎无人知晓这座桥的历史。

  潼关目前尚存和使用的桥梁几乎全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

  陇海铁路潼关段20世纪60年代改线后,沿秦岭脚下向西而去,这一段路基本是从潼关几座大塬中穿过的。据当地人讲,铁路修建时没有大型工程机械,几乎全靠人力,人们从塬上挖出足够建铁路的壕沟,并在两座大塬间修建桥梁,其中最大的要数建在禁沟中部的铁路桥。出于对桥梁的保护,驻潼部队在此设立守卫桥梁的值班室。铁路建成后,当地群众去潼关县城总会沿着铁路走,或步行或骑自行车。每当走到禁沟桥上遇到火车经过时,大家都会躲到避让口避让火车,最后在部队战士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前行。铁路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的出行,国家还为居住在铁路两边的村子修建了数座天桥。

  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黄河铁路桥是横跨黄河连通山西与陕西的一座桥梁,这座桥梁的建成结束了陕西关中东部与山西晋南地区两岸群众摆船渡河往来的历史。为保护大桥安全,起初一直由当地驻军管理,两岸群众如要过桥,必须持有村级以上单位开具的过河证明,当地人称“过河条子”。

  黄河铁路桥和禁沟铁路桥可以说是潼关最具代表性的早期桥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潼关建桥修路的步伐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加快,20世纪90年代,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的建成结束了铁路桥通行人的历史,人们可以走公路大桥来往于陕西与山西之间,摩托车、汽车或者自行车都可以自由往来,两岸群众的交往更加方便安全。

  进入新世纪以来,潼关禁沟公路大桥修建而成,铁路桥便完成了供行人通行的历史使命,守桥部队也随之撤离。铁路部门对桥梁进行封闭管理,禁止行人从桥上通过,潼关交通网络真正实现了“桥归桥、路归路”的大好局面。禁沟公路大桥的建成通车改变了潼关东部地区群众往来县城翻沟的历史,群众骑车、开车从大桥上驶过,宽阔平坦的路面已经完全感觉不到潼关沟壑连绵的地形地貌了。几乎与此同时,潼关西边相继建成了洪水沟和列斜沟两座跨越沟壑的大桥,两座大桥同样改变了潼关西部群众的交通方式,以前上潼关城必须翻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当地群众无不拍手叫好。潼关城市规模扩大后,专门为一条街道取名双桥大街,就是因为这两座大桥的建成而命名的。

  连霍高速、郑西高铁从潼关过境,所到之处逢山开洞、遇水架桥,当地群众虽不涉足这些专用桥梁,但这些桥梁的存在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潼关有一个让人费解的地名——高桥。高桥曾是一个乡的建制,该乡的取名大概是因驻地在高桥村,但高桥村却没有桥,也许是这个村子地势处于高于吊桥村的缘故吧,而吊桥村却有一座年代比较久远的土石结构桥。

  在秦岭山中,笔者曾见过一座名为“连心桥”的小桥,这座小桥是省上某机构在实施精准扶贫包村工作中援建的,这座仅有四米长、两米宽的石桥将小河两岸连在一起,成为当地群众出入的必经之路。其实像这种跨度不足十米、宽度仅容一辆小卡车通行的小桥,在秦岭峪道内是不计其数的。

  与歌曲《北京的桥》所唱一样,潼关的桥给当地增添了无限的欢乐与爱。这一座座桥啊,都连接四海,通向未来……


----2023年12月23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之西安地理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01/27/content_179468.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