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山访鹿柴[王凯利]

(2024-02-03 05:10:35)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鹿柴》是王维《辋川集》中极负盛名的一首五言绝句。它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优美诗句,为人们千古传唱。我从垂髫入学启蒙,到古稀赋闲在家,曾多次吟读过这首唐诗。每每诵起,我都会被它优美的韵律和如画的意境所感动。特别是在这首唐诗的诠注中,关于“鹿柴,地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古辋川”的注述,更是令人心迷神往,引起我无尽的遐想。多年来欲罢不能,始终搁置不下。

  秋末,我们一行四人驱车前往辋川,决心一探鹿柴究竟。行前我们认真做了“功课”:辋川之名自唐以来,赓续至今,从无更改。鹿柴深藏辋川当不会有错。既然鹿柴读音鹿寨,含有寨圩和栅栏之意。那就围绕着山寨和围栏去寻古探幽吧。不料,这个在我们脑海里先入为主的图像,既引领了我们的方向,却又误导了大家的思路。

  当我们的车驶离沿山公路,转向辋川方向时,我的心就开始激动起来。我冒着飕飕的凉风,轻轻摇下车窗,贪婪地向外张望。

  车沿辋川河蜿蜒前行五六公里后,便转向右拐,缓缓驶上了用橘黄色条板装饰的辋川河大桥。甫一上得桥来,浓厚的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只见大桥两侧是图文并茂的“王维诗廊”。依序展示了王维在辋川所作的20首诗词。驶过大桥北行不远,就来到了山岭之下的河口村。这个村的村名毫无特色,平淡无奇。沿秦岭北麓有很多叫峪口、沟口、山口和河口的村庄。但令人称奇,又十分费解的是,这个村的村前却长着一棵冠盖高大、郁郁蓊蓊的大桑树。树干粗壮,三四围仍合之不拢。树寿竟达500岁高龄。是棵被列入省市政府一级重点保护的古树名木。关中风俗讲究“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庭院不栽鬼拍手。”人们忌讳桑与“丧”同音,是五大鬼树之一。而河口村对此却不管不顾,堂而皇之地把它供养在了村落当头。这种我行我素的做派,足见大唐文明开化之遗风。在这棵古树旁,有一尊面向辋川河的大石狮子。狮身斑驳,饱经沧桑。伤裂处还用铁箍保护了起来。我端详了良久,十分不解地向村里一位白发老者求教:“看这石狮子的老旧程度,应该有年头了吧?”老者说:“听村里的老辈人讲,这尊石狮子少说也有五六百年了!”我问:“石狮子一般都是成双成对的,你这儿咋只有一只呢?”老者手指远方说:“另一只在河对岸。”闻言,我似有所悟地“嗷”了一声,“这肯定是只镇水兽了!”一对石狮摆放在河水两岸,又距离甚远,这种做法我是闻所未闻,头一次看见。这些耳闻目睹的不同凡响,让我还未进得沟来,便先闻到了大唐的味道。

  在热心村民的指引下,我们一行穿过河口村,先北行,再西踅,就进入了一条深幽而神秘的山沟。据当地老农讲,鹿柴(寨)就在这条沟道里,它是当年王维赋闲养鹿的地方。闻听此言,我们是一喜一忧,将信将疑。喜的是终于见到了“庐山真面目”。忧的是这和我们当初的想象大相径庭。既未睹山寨,又未见栏痕。终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吧。还是亲身考察一番为好!

  这条深沟是在两山夹峙之中,山势陡立,道路蜿蜒,无人居住,鲜见人烟。沟里除过啁啾的鸟鸣和汩汩的溪水声外,十分空寂,一派静谧,连我们上坡的粗重呼吸声都清晰可闻。这“世外桃源”,让我们切身体验到了王维“空山不见人”的诗中意境。

  我们一行攀援到半山腰时,回首遥望,只见群山之中松柏翠绿,银杏金黄,枫林绛红,松干泛白,真个是秋色斑斓、美不胜收的季节。难怪当地人不无自豪地说:“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我想,这恐怕也是当年王维选在这里建别墅,筑鹿园的原因之一吧?我们放下这诱人的美景,转身继续往山岭深处寻觅。走过一段盘山路后,眼前的山势突变,令人十分震撼。只见怪石嶙峋,峭壁陡立,仰望方见岩顶。右前方有两尊石峰比肩并立,远望仿佛一对丰满的乳房。我们临时起意,称之为“双乳峰”。峰顶有两块凸起的岩石,恰似一双丰乳,活灵活现,让人叫绝!再往前是两面如刀砍斧凿的峭壁,一左一右夹峙着山间小路,好像是两扇硕大的山门。我们在这里停下脚步,边歇息,边议论起来。有的说:“从王维所处的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1000多年了。鹿寨、栅栏、别墅应早已荡然无存了。但关上这两扇山门,不就是一座山寨了吗?王维笔下的鹿柴,应该就是这里!”还有的说:“这山沟草木茂盛,水流丰沛。两山夹一沟,扎上木栅栏,就是放养鹿群的好地方。我要是王维,也会选择在这条山沟休闲放牧。”

  聊罢多时,我们继续依杖前行,当转过一个山弯时,猛见路旁有一老农坐在山石上小憩。乍一见人,还把我们吓了一跳。他身边的独轮鸡公车上,装载着几捆干柴,耷拉着不少拐枣。我们走上前去,边摘了他车上的拐枣吃,边与他攀谈起来。原来,我们穿行的这条山沟叫哑呼崖沟。相传,王维当年雇了一个身强力壮的哑巴为他放鹿。有一天,哑巴突然发现群鹿一个个都紧张地抬起头来,竖直耳朵,瞪着惊恐的双眼,向他身后张望。哑巴回头一看,只见一只斑斓猛虎正从山上扑下来。哑巴见状,急得大声疾呼起来。他高亢的吼叫声吓跑了猛虎。从此哑巴也就会说话了。打这往后,这条沟就叫哑呼崖沟了。老农还说,“几十年前,这沟里还有鹿呢!”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这个动人的传说中,也印证了鹿柴的所在。临行,我们对老农说,“吃了你这么多拐枣,给你些钱吧?”老农说,“这拐枣满山都是哩。吃几个拐枣还要钱,就显得太皮薄咧!”闻言,我们不禁为老农的淳朴厚道所感动,更为听到这个难得的民间传说而兴奋。

  我们从沟口一路往上攀援,快到山顶时,同行的老刘紧张地说:“快听,有人说话!”我们侧耳细听,确有人语。遂个个伸长脖子,东张西望,但却不见任何人迹影踪。此时此刻,我们活生生地感受到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诗情画意。可见,当年王维也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了。待我们爬上山梁,越过山垭,坡那边便有一个小村落豁然出现在我们眼前。经与当地村民攀谈,方知这个地方叫小哑呼崖村。全村散居着20多户人家,有的已迁移山下了。村中小片地里种着旱烟、辣椒、玉米和莲花白等作物。王维当年的“但闻人语响”,当来自山梁那边的农户人家吧。

  我们此行寻访鹿柴,幸得苍天相助。出发时,天气预报是“阴天,南部山区有小雨”。一路上天气阴沉,薄雾迷漫,让人多少感到有些美中不足。但不可思议的是,当我们一行进入哑呼崖沟时,不经意间,却云开雾散,满目蓝天,灿烂的阳光从岭头山峁间,直射入沟道里、山坡上。这条山沟大致是东西走向,所以,可以想象,当年王维上午伴着朝阳走进山沟,下午返回时,夕阳的余晖复又射入山林,照耀在山岩青苔之上了。诗人尽情享受着这大自然的恩赐,胸中当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诗句便呼之欲出了。当我们一行返程步向沟外时,慷慨的阳光从我们的身后照射进这窄窄的山沟,给漫坡的草木涂上了一层薄薄的金色。感谢上苍眷顾,让我们有幸见证了“复照青苔上”的美妙景观。

  当我们一行走出哑呼崖沟时,蓦然回首,看见沟口山崖上,赫然镌刻着“鹿柴”两个阴刻赤红大字。见状,我们便纷纷上前留影,以期让大山来见证我们这次寻访之行。


----2023年12月23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周刊之西安地理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401/27/content_179469.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