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起学诗:七律与五律的区别

(2024-02-03 04:55:20)
分类: 诗词曲赋文赏析/现当代作品[转
一起学诗:七律与五律的区别


慕雪诗叶 2024-01-31 06:30 发表于山西

总第291期

怎样写好一首诗
七律与五律的区别



     五律其实起源和定型都比七律要早,如果说五言律诗是最唐代的诗歌体裁,那么七言律诗就是最宋代的诗歌体裁。不过,文学史上所谓的唐代宋代,并不与历史的真实年代完全重合。也就是说五律在初唐和中唐时期比较流行,是主要的诗歌体裁。唐诗(五律为代表)、宋诗(七律为代表),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其实任何文学体裁的盛行,都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等,足见当时社会的繁荣。那么,对应的文学题材就比较凸显在闲逸、空灵的点上。而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也和宋代多难的社会现实有关。很多文人不是一味的沉迷于风花雪月,多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这就导致了五律和七律一个明显的区别。五言律诗追求的是丰神情韵,而七言律诗追求的是筋骨思理。
     对后世来说,并不是说七律比五律就先进或有意义!而是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文学体裁也在紧跟生活。五言律诗,一般讲究的是对现实世界、自然世界、内心世界的表现。在五言诗当中,往往诗人是融入到情景之中。大家熟悉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诗人总是不自觉的将自己的心境融入到自然之中,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气魄。
     从内容上来说,七言律句并不是机械地由五言律句扩充而来。七言律诗,则更强调诗人内心世界的表达,这种表达,参入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理解。在七言诗中,往往有一些词句,表示出诗人对于现实世界。自然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评论和态度,凸现出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如果说在五言律诗里,你所读到的是一个世界中的人。那么在七言律诗当中,你总能感到有一个超越三界以外的评论者。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鲜明的诗人主观情绪的烙印,也才有了七律的筋骨思理。
     五言律诗要求精简,可能追求的是空、虚的境界。七言律诗则要平实许多。五律的句比七律的句少两个字,这就需要更好的凝练功夫和深厚的归纳概括能力,所以五律的难度要比七律大的。写诗最忌讳的就是乱堆砌华丽的辞藻,为了华丽而华丽,结果就反而不漂亮了,宁可说的都是通俗话,也别乱玩那花哨的。
     我们想写诗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你是写五律还是写七律?这个问题须要说明一下,五律适合写景,七律适合抒情。五律不适合抒情,七律不适合纯写景。大家可以查证一下,凡写田野诗、山水诗的大都是五律。五个字好写景,如果你用七个字写景的话,里面名词肯定罗列。抒情的诗五个字又不够用,一般用七律。
     当然,所谓言景,不是单纯地只做景色白描,而是在景色描写过程中或描写之后,自然地带出自己的所感所想,这种所感所想,多是因景而来的,基本上属于“触景生情”。 一般的讲,景色描写才是真正考究文字功底的,写景,要写出景色的神韵是第一位的。写景不必写的多么细致逼真,写的是你“心中的景色”,不管它来自你的视野还是你的记忆或者想象,或者是多源的综合,这都没关系。同样是写景,五律写出来的景是作者和读者身处其中感受到的;七律的景更像是呈现在作者或读者眼前的。五律是印象派,是大写意,七律是工笔画。五律勾勒,七律精描。
     五律特点既然是以客观为主,那么,景色描写也是要有所变化的,一层一层的递进,一幕一幕地展现,情思的体现及人之主体的表现既融合在景色的描写当中,也会在某个位置上升为主体的。比如在颔联处,往往就是思感之突出的所在。章法之于五律,没有整体结构上及本质上的特殊性,拘泥于五律的起承在哪,转合在哪,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往往五言律诗中所不需要的成分或者说必须被省略的成分,则七言律诗中都要写出来。不仅写出来,而且是要被强调的对象。
     七律是近体诗最基本的形式,可以说是中国诗歌最成熟的一种体裁。首先它具有相对充足的空间,不论是写景还是写情,都可以从容地铺垫渲染发挥。其次它有严谨工整的架构,其对仗的稳定性是其主要特点。具有近体诗其他形式所要求的所有的要素,完备而精细,是适合初学者入手的体裁。七律而言,中二联多以虚实拉开;五律而言,中二联多以远近或粗细拉开。五律来说,中二联多是变换角度或方位,我们平时说的一联宏达一联细微,多是五律的表现形式,宏大是概括总写,细微是抓眼前过于特点去描述,七律往往景情虚实区分开。
     对起承转合之章法的认识,要体会到,它其实主要体现的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不管是五律七律,还是五绝或七绝,虽然各自形式的特点不同,但是章法的意义是一样的。章法表现的是诗体的完整性、逻辑性、有序性以及动态性。五律的章法或技法也都是在七律题材上得以发扬光大。所以,作为初学者,首先从七律入手,掌握以后,五律自然贯通融会。
     要了解五律,不能不知道五言古诗。从艺术形式上看,五律就是加了限制的五古的样板。它规定了句子的数量,韵脚,平仄,对仗,还有结构上的起承转合。除了这些形式上的要求,它的内涵,与以往的古风没有太大的差别。往往追求空灵闲逸的风格。至少在晚唐以前,基本就是这样的。寓意深远,托辞温厚,潇洒闲适,含蓄淡雅是五言诗的共同特点。
     按照前人的说法,五言的创始人,是西汉时候的李陵、苏武或者枚乘。严羽《沧浪诗话》里说,“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五言诗,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乐府》、《文选》、《杜甫全集》,分别代表着不同阶段五言诗的高峰。其中左思、曹植、刘桢、陶渊明、谢灵运、张九龄、陈子昂、王维、杜甫等诗人,成就最高。刚才说过,文学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但是作为最直接的文学,五律作为最精炼的诗歌,十分具体地加以吸纳和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文字在这时候被人格化,社会化。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五言诗的特点:寓意深远,托辞温厚,潇洒闲适,含蓄淡雅。这些分明是人的风范。我们再看看平常熟悉的说法,比如高华,高古,蕴籍,委婉,分明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态度。作为五言诗代表的五律,格外地注重它们。古人说,五律的四十个字如四十个贤人,当中不可以加入半个凡夫俗子。所谓凡俗,指的是一种思想意识,或者行为习惯,人的内在的那部分。造句新颖,韵律美妙,风神兼备是五律所追求的!照这个意思去看待五律,看起承转合,看粘对平仄,可谓有法可依,有路可循。
     刚才主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简单分析一下五律和七律的区别。刚才说过,五律之于七律,语句虽殊,法律则一。也就是说在格律上没有大的区别。起句先须阔占地步,要高远,不可苟且了事。中间两联,须要血脉贯通,音韵相应,对偶相停,上下匀称。前联既咏状,后联须说人事。两联最忌同律。颈联转意要富于变化,须多下实字。字实则自然响亮,而句法健硕。其尾联要进开一步,别有余韵,如果能照应起句,更值得称道。  其实这也是七律的作法,并无其二!
     一般说来,七言:声响,雄浑,铿锵,伟健,高远。声响——在韵部里面不难发现,四支韵部的读音,不如七阳韵部响亮。不是说四支韵不能用,而是在造句的时候,应该注意声调配合,不能让整句都显得沉闷喑哑。主要是说:情绪表达个韵部选择适应性比较好。雄浑——这也是杜甫七律的典型特色。哲理,意象,心气,比如这些,与高傲博大的心灵相互辉映,可以造成强大的势。  铿锵——说的是词组、相邻平仄、上下句的抑扬顿挫。伟健——句子简练毫不拖沓,能让人振奋,所谓出语惊人。高远——这是所有诗的要求。能让读者精神境界更上一个层次。
     那么,五律呢?特点是:沉静,深远,细嫩。沉静——如果说七律是战国猛将廉颇,那么五律就是贤相蔺相如。这是文字所体现的,原本属于人的风度和性格。如果说七律是三十而立的成年人,那么,五律就是知命之年的老者。不是衰老,而是人生观的成熟,不复流露太多的情绪。  深远——有史以来天下人生的境界,点破前人已经达到的认识高峰。 细嫩——就是指用字的宽裕灵活由于主张含蓄内敛,致使五律的语境远离了概念性的词汇。另一层含义是说,用词更接近于自然和原生态。相较之下,七律是大合唱,五律是优雅的交谈,偶尔有两三声琴瑟的铮淙。五律的特点就是以“客观”描写为主,情意是含在景中被带出来的。相比而言,七律则是以感叹评论为主,七律的景色铺垫,是为情意的铺垫而为的,情的描写是主体,它是被推出来的,是“亮相”而出的。它的突兀精神是七律的重要表现所在。
     所以,我们在写五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前三联的层次变化问题。可以全写景色,但是,“物景”和“人景”是不同的,在第三联,一定要注意不做纯景色的描写,至少要带点“人气”进去。这些区别,实际上为我们以后的写作也指明一个方向:如果多耽沉于山水之乐,不妨以五律写之;若想就社会现实或由景及人的思考,莫若七律应之。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五言诗大多数首句不押韵,七言诗大多数首句押韵?这也跟五言句短,音节数少有关。因为首句多为仄收,而“仄仄平平仄”要比“平平平仄仄” 的平仄交替多些,顿挫感强些。所以,为了使一首诗从开头就读起来比较铿锵有力,首句常用“仄仄平平仄”句式。而七言句的音节数都是多于3个的,平起还是仄起,这种顿挫感都是差不多的,所以首句平起还是仄起就无所谓了。根据对《唐诗三百首》中213首近体作出的统计,五七言近体格式如下: 五言律绝12/19(约63%)首句不押韵,14/19(约74%)首句为仄起;五言律诗66/80(约83%)首句不押韵,51/80(约64%)首句仄起;七言绝句55/60(约92%)首句押韵,31/60(约52%)首句平起;七言律诗41/54(约76%)首句押韵,27/54(50%)首句平起。
     大家知道,唐初杜审言是公认的五律高手,不妨我们看看他这首被称为“五律第一”的诗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这是一首酬答诗。诗中写江南早春的气候变化历历如绘,读后令人顿觉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有身临其境之感。以“偏惊物候新”领起全篇。中间句:“出”、“渡”、“催”、“转”四个富于形象的动词,形象地刻画了早春景物变化的情态,意境清新,对仗工稳。结尾两句点明和诗情意,意谓面对佳景,读了朋友寄来的游春诗,激起乡思,不禁泪下。与起句“宦游”相呼应,结构谨严。诗中对景物观察得细,体会得深,并具有格律声色之美,堪称初唐文坛上的佳作。
     记住了,写五律有两点要注意:问题一:中间两联,须要血脉贯通,音韵相应,结体严谨,韵律和谐,对偶工切。问题二:前联既咏状,后联须说人事。句子结构要相异,同属性词不要用在同一位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