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诗词创作的比喻手法[马惊飙]

(2023-12-20 20:29:28)
分类: 诗词曲赋文赏析/现当代作品[转
谈谈诗词创作的比喻手法



文/马惊飙





一、引言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义”。“风雅颂”是诗歌的分类方法(实则是《诗经》配乐的分类方法),“赋比兴”则是诗歌的创作方法。对此,朱熹曾有过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是“直笔”书写,“比”和“兴”不是直接描述,因此都算是“曲笔”了。其中的“比”大致就相当于我今天要谈的“比喻手法”,但我要谈的“比喻手法”比如今的“比喻”修辞手法要更广泛一些,还包括比拟(拟人、拟物)、象征等基于比喻的手法。《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赋比兴”是《诗经》的基本创作方法,可见,“比”的手法是非常古老的,在诗词创作中也是基础性的。


二、比喻的定义、作用和结构

“比喻”又称“譬喻”“取譬”“打比方”等,英文用“allegory; comparison; metaphor; figure of speech”等词汇表示。“比喻”的中文名称最早见于《诗经》,《诗经•大雅•抑》中即有“取譬不远,昊天不忒”之句。刘勰的《文心雕龙》有专篇对比喻进行全面、精辟的论述。

朱熹对于“赋比兴”的解释过于简约,尤其是对于“比”的解释“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只是注意到比喻最外在的特征:喻体和本体两种事物作比。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比喻”的解释是:“修辞方式,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1.用来作比的是“事物”,可以是“事”(如用“月有阴晴圆缺”这事来比“人有悲欢离合”这事),也可以是“物”(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用“霜”这一物来比“月光”这一物)。2.两种事物有“类似点”,也就是说,是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3.关于采用“比喻”目的,《现代汉语词典》说是“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就是“美化”文辞(即“修辞”),这正是作诗所需要的。但其实“比喻”还认知方面的功能,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是: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所以,比喻可以用于描绘事物,也可以用于说明道理。


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 (“此物”,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 (“彼物”,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有的辞书又将其构成增释到四个成份,即: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用于作比的两种事物的相似点)。基本以三部分为主。

三、比喻的分类例析

按照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比喻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暗喻、借喻。除了这三种基本类型,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结合情况,还有以下几种变化形式: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等。其实,我个人认为,“拟人”“拟物”和“象征”也可以看作是比喻的延伸。下面来谈谈一些常见的比喻种类。

1.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就像、好像、好比、好似、恰似、疑似、如、有如、犹如、仿佛……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这里每句中都是两物作比:以喻体“雪”比本体“沙”,以喻体“钩”比本体“月”。喻词:如、似。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五代十国·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里是两事作比:以喻体“一江春水向东流”比本体“君能有几多愁”。喻词:恰似。

2.隐喻。也叫“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疑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句中用“疑是”联系本体和喻体。

3.借喻。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其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


(1)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唐·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喻体是“紫云”,本体是“端州石”;喻体也可以是“踏天磨刀割紫云”这一“事”,本体就可以领会到是“巧如神”(此部分为明喻)的“端州石工”刻石制砚,这是借喻。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中只出现喻体“梨花”,没有出现本体“雪片”。这是借喻。

4.回喻。又名互喻,是一种先用喻体作本体,再用本体作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它曲折有致,能够加强艺术感染力。


(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其一》)诗句中“梅”“雪”互喻。前一句“梅”为本体,“雪”为喻体;后一句“雪”为本体,“梅”为喻体。

5.扩喻。本体和喻体均为短句,通常组成平行句式,或本体在前,或本体在后,无喻词,而比喻含义却显而易见,此为比喻的扩大形式,称为扩喻,又叫类比。

(1)故人宿茅宇,夕鸟栖杨园。(唐·李白《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本体为“故人宿茅宇”,喻体为“夕鸟栖杨园”。

6.较喻。本体和喻体在相似点上进行比较,有强有弱,甚至否定相似点。本体在相似点上超过喻体的较喻为强喻,本体在相似点上不及喻体(包括否定相似点)的较喻为弱喻。

(1)日出江花红胜火。(唐·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本体“江花”在相似点“红”方面强于喻体“火”,是为强喻。

(2)多情不若堤边柳,犹是依依远送人。(清·秋瑾《去常德州中感赋》)“依依远送人”的“多情”这个相同点上,本体“送行人”(诗句中未出现)“不若”(弱于)喻体“堤边柳”,是为弱喻。


(3)吟边休说梅花老,不是山中宰相才。(元·王冕《送薛府判之广东》)虽用“不是”否定本体“梅花”与喻体“山中宰相”的相似点,但实则肯定有相似点。这也应该算是“弱喻”。

7.缩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却无比喻词而本体与喻体紧密相连的比喻叫缩喻。可分为:并列式缩喻(即本体与喻体在结构形式上是并列关系)和偏正式缩喻(即本体与喻体组成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形式上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

(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李白《送友人》)本体“游子意”与喻体“浮云”紧密相连,本体“故人情”与喻体“落日”紧密相连。日常语汇中有大量类似并列式的缩喻“星眸”“蛤蟆镜”“牛皮糖”等。

(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相和歌辞·采莲曲三首》)“荷叶”既是“罗裙”的喻体,又是“罗裙”的修饰语。日常用语有“斗鸡眼”“柳叶眉”“水蛇腰”“豆腐渣工程”等。


8.博喻。一个本体带多个喻体的比喻。

(1)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本体为“闲愁”,喻体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多个事物。

9.约喻。用一个喻体来比喻几个本体。它与博喻是比喻修辞中互相对应的两种表现方式,博喻的功能在于揭示一个事物的多方面特征,约喻的功能在于突出一组事物的共同特征。


(1)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明·高启《梅花九首》)喻体“梦”比喻本体“淡月”和本体“微云”两个本体。

10.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拟人),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拟物),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拟物)。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其实,即使不显示本体,光是描绘喻体,比拟是暗含了比喻的。

(1)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将“二月春风”这个本体比喻成喻体“剪刀”,又将“二月春风”当作人来写(暗含喻体“人”),所以会有“裁出”这个“人”的动作。

(2)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将本体“蜡烛”暗暗比喻成“人”,当作“人”来写,于是会“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3)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拟物,把人当物来写。


11.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这是一种整体上的表现手法,比喻、比拟是具体的辞句的修辞手法。但是,象征也是基于两种事物的类比,暗示或描述出两者之间的相似点。

(1)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清·郑燮《新竹》)这首诗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表达的思想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这首诗是基于“新竹”喻后辈,“老干”喻老一辈这样一系列的比喻或比拟来表现的。


四、结语

写诗用赋法,可以真实准确地描述事物;但是,如果纯用赋法,会显得板滞;适当采用“比”、“兴”手法,会使诗歌显得更为灵动,有时一个恰当的比喻会使一首诗陡然增色不少,比如杜牧的两首《赠别》全靠“豆蔻”(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和“蜡烛”(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两个比喻支撑起来。

使用比喻手法时要注意: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另外,所使用的喻体要贴切,要注意感情色彩。否则就会“引喻失义”。因此,选择恰当的喻体和发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就成为设喻的关键。

最后,要注意“近取譬”与“远取譬”。近取譬和远取譬是朱自清先生在《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首先提出来的。近取譬说的是,喻体总是与本体有较为紧密的联系的,总是在本体的环境中在与本体相近的事物或感情中找寻喻体。远取譬则与近取譬恰恰相反。这里的“远”和“近”并非纯客观的,也与文化心理上联想和想象的习惯有关,而且曾经的远取譬也可能因为读者的熟知而变为近取譬,乃至有的成为基本词汇(如“瀑布”“泉眼”“山头”等)。近取譬易于联相和想象,远取譬则因陌生化而更有新鲜感。写诗更多地倾向于远取譬。但是,远取譬尤其注重发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这是衡量一个诗人才情的重要指标。


2023.12.17于马尼拉(菲律宾首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