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唐高宗李治的“永徽之治”
(2023-12-04 22:27:08)分类: 网文精华/文史要义[转] |
[史学]永徽之治
希言堂国学 2019-12-23
21:00
“永徽之治”指的是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的一段治世。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年—683年),前六年号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高宗朝君臣都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击败西突厥的进攻),百姓阜安(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380万户),使得天下大治,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李治即唐高宗(628年—683年),字为善,太宗第九子。贞观五年(631)封晋王。七年,遥授并州都督。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十七年,李承乾谋杀李泰未遂。事发,太宗废太子承乾,黜魏李泰,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次年(650年)改元永徽。高宗统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治国措施,大致如下:
政治方面:
李治登基之初,就把太宗时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敕令修订了《永徽律》。新法经过全面修订,成为唐代一系列法律当中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法律之一。第二年,又编写了一部能用于法制教育的详细的刑法官方注释。这部形式稍作变动而成为流传至今的《唐律疏义》。它经过小的修改后在几个世纪中一直是刑法的权威性的注疏。
经济方面:
唐高宗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国人口380万户。继续推行轻徭薄赋政策,明令罢除军役以及土术营建。还在即位诏中申明:“敬顺惟新,仰昭先德,宣布凯泽,被乎亿兆。”表白自己关心民疾的旨意。
永徽六年(655),京师成立了常平署,在物资供应充分时以高于当时市价的价格买回商品,物资短缺时再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出,使物价浮动保持在一定限度内。后来每个州都设立了这种粮仓。
文化方面:
唐高宗重新建立科举制度,更多地通过科举制起用官员,而不仅仅是靠世袭的特权选拔。除了太宗时期设立的法律和书法两科外,显庆元年又新设一门新的专科数学考试和一所为该科培养考生的专门学校。另一个创新在高宗时期虽属罕见,但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这就是显庆三年第一次在皇帝本人命令下为特定应试人举行的殿试。在以后各朝,殿试几乎和进士试同样被看重。
国家的首要的官员选举制在高宗时期得到了彻底改造。8世纪盛唐时期实行的选举制度基本上是高宗时期传下来的。
军事方面:
唐朝的军事力量和国际威望在永徽时期达到了顶峰,甚至超过了唐太宗时期。这时,唐朝的疆域扩张到了极限:东起朝鲜半岛,抵达日本海;西临里海,占有半个中亚,抵达阿拉伯;南至越南横山,越过北部湾,占有半个越南,抵达中南半岛;而北部则越过贝加尔湖,占有整个蒙古。李治在位34年的时间里,让大唐的疆域达到最大化——1350万平方公里,而保持近1250万平方公里的时间就有32年,直到李治驾崩的时候,这些领土都还在。
外交方面:
永徽二年,大食遣使与唐通好,此后148年间,大食遣使来唐达36次。大食所辖阿拉伯一带商人到唐朝的也不少,长安、洛阳、广州、扬州、泉州都有他们的足迹,有的还在中国定居,在唐朝为官。
永徽四年五月,日本派遣唐大使吉士长丹、副使吉士驹、学问僧道严、学生巨世药等一百二十一人同乘一船来唐,同时另派遣唐大使高田根麻吕等一百二十人乘另一船赴唐。至七月,高田根麻吕等所乘船在萨摩国萨麻郡邻近遇难。此系日本大化革新后首次遣使来唐。
唐高宗时期,中国第一次与征服萨珊王国的阿拉伯人建立了联系。第四位哈里发奥斯曼派出的第一个阿拉伯使团在永徽二年向唐王朝贡献方物。
唐高宗本人慈祥、低调、俭朴,不喜兴土木,不信方士长生之术,不喜游猎,无大志,与四兄李泰争太子位时,也曾流泪哭泣。没有高宗时代的发展、巩固、铺垫,贞观之治就只是短暂的高潮,开元盛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论用“君主无为”的传统政治思想还是实际达成的事功来衡量,他都是一个成功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