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瓦官寺里寻杜甫[白雁]

(2023-11-17 19:20:08)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我去找杜甫笔下的瓦官寺。在南京老城西南方位,集庆路附近。

  在集庆路上走着,无意间就发现路旁的建筑带上了古意。马路南侧,白墙青瓦的院墙耸立,墙基用大块的石头夯筑,高出路面许多。沿着青瓦向前走,转进一条小路,想着应该看到瓦官寺了。然而并没有,眼前是一条烟火气十足的寻常巷陌,名为凤游寺。

  从凤游寺拐进一条更窄的巷子,名为花露北岗。城市化进程对这一带的地形改观颇大,但能想见,这里从前是一座平缓的小丘,小丘的高处就是“岗”了。杜甫当年来的时候,特意攀上这座小丘,去看瓦官寺里的“虎头金粟影”。虎头,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小名;金粟影,指顾恺之所绘维摩诘像,因其是金粟如来的化身,故名。

  杜甫来南京的那一年,只有20岁,满头青丝,目光清澈。他带着拳拳追慕之心登临瓦官寺,来寻找一个绮丽繁华的六朝旧梦。六朝这三百多年里,北方遭遇大规模的战乱,南方保持着相对的稳定繁荣,上承秦汉的六朝文化得以蓬勃发展。

  隋开皇九年(589),隋灭陈,以南京为代表的六朝故地归入隋王朝的版图。隋唐盛世开启,文化的中心回归中原。南京,这座蛰居大江之南的前朝旧都,成为大唐青年才俊的“诗和远方”。他们从帝京长安出发,取道东都洛阳,沿着隋唐大运河南下,经过淮安、扬州,渡过长江,抵达镇江。镇江当时名为润州,荣耀归于凡尘的南京,则是润州下辖的一个县,名为江宁。

  六朝如梦,顾虎头画在瓦官寺壁上的金粟影,在大唐诗人们的梦里熠熠生辉。杜甫此访南京,时值开元盛世,大唐帝国一片欣欣向荣。豪情万丈的他,满怀唐人致敬和凭吊六朝特有的仪式感,来到了瓦官寺。

  花露北岗的下午3点钟,秋日午后的阳光慵懒地笼罩住千年往事。沿着小路慢慢行走,南侧有一所中学,正是上课时间,一片宁静,北侧是一所小学,名为凤游寺小学。体育老师有节奏的哨声从墙内传出来,夹杂着孩子们欢快的嬉笑声,投射在脑海里,宛如平静水面上荡起层层涟漪。

  涟漪尽处,路旁出现了传统的马头墙,墙面是亮眼的黄色。花露北岗12号,就是“古瓦官寺”了,门额上四个黄色大字远远地就很亮眼,四周有吉祥的云纹回护。四下望去,这里是“岗”的最高处了,地势却也平坦开阔。

  瓦官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兴宁二年(364年),初建者为高僧慧力,因寺址原为官府管理陶业之处,故得名。晚唐诗人杜牧《江南春绝句》所说“南朝四百八十寺”,瓦官寺居其一。寺庙所在是一处水边高地,寺内有瓦官阁,高达数丈。从东晋到大唐,瓦官寺历经数次重建,因其地势之胜,始终是登临凭眺整个南京城的最佳去处。

  李白比杜甫来得更早。登上瓦官阁,游目骋怀,一首《登瓦官阁》自诗人肺腑泉涌而出:“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杳出霄汉上,仰攀日月行。山空霸气灭,地古寒阴生。寥廓云海晚,苍茫宫观平。门馀阊阖字,楼识凤凰名。雷作百山动,神扶万栱倾。灵光何足贵?长此镇吴京。”

  诗仙惯于奇绝夸张的想象,然而《登瓦官阁》却也写实,山、水、日、月、雷、电、风、雨,自然的壮阔不羁与寺观的庄严肃穆相得益彰。

  今天的瓦官寺,早已不是唐时模样。从花露北岗12号的寺门进去,梵音阵阵,香雾缭绕,庄严肃穆的气氛仍如旧时。但在这里,看不到钟山,也看不到秦淮河。附近任何一座现代化的楼宇,海拔都高过这里,笃定地阻隔了视线投向更远处。

  寺内建筑有三进,囿于占地面积,进深很浅,两栋建筑之间的院子是狭长的条形。站在院中向上望,湛蓝的天被红漆青瓦的屋檐镶上了动感的边框。向院内居士打听维摩诘画像的典故,居士微笑着说:从前是有这回事。

  据说瓦官寺在东晋初建时,向士大夫募集布施,所得并不如意。顾恺之遂慷慨允诺百万,他请寺僧备好一面墙壁,辛苦月余,画好维摩诘像。将要点睛时,他告诉寺僧:“第一日观者请施十万,第二日可五万,第三日可任例责施。” 一连两天,民众蜂拥至瓦官寺看顾恺之杰作,但都疑惑为什么佛像的眼睛没有画上去。待到第三天,顾恺之为维摩诘画像点睛,“及开户,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

  顾虎头的点睛之笔,不仅仅是一个传说。杜甫风尘仆仆远道而来,瓦官寺是必到之地,就为一睹佛像真容。虎头金粟影,是南京给予杜甫的信物,镌刻在他生命的年轮里,念念不忘。

  乾元元年(758),杜甫的同僚许八获准回老家江宁探亲。这一年,杜甫47岁,距离他当年游历南京,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杜甫以诗送许八还乡,其中便有:“看画曾饥渴, 追踪恨淼茫。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之句,并附题记:“甫昔时尝客游此县,于许生处乞瓦棺寺维摩图样,志诸篇末。”

  在南京,杜甫还结交过一位僧人,《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便是他托许八捎给老友的问候:“不见旻公三十年,封书寄与泪潺湲。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棋局动随寻涧竹,袈裟忆上泛湖船。闻君话我为官在,头白昏昏只醉眠。”

  三十年的沧桑,磨灭了诗人眼里的星光,黯淡了诗人脸上的阳光,与老友交往的细节却深深印刻在他脑海里。他曾经带着棋局寻都竹林深处寻找隐居的旻上人,对方则身着袈裟陪他泛游湖上。咫尺天涯,江南与中原的物理距离从不曾隔绝彼此的牵挂。

  李白当年在南京,行走得恣意放纵。瓦官寺、凤凰台、孙楚酒楼、玄武湖、钟山、长干里……步步留痕,处处歌吹,前呼后拥,人到诗到。不同于李白,杜甫的南京之行并不为后世所熟知,除了瓦官寺,人们很难检索到他在南京其他地点的足迹。

  神秘并不是杜甫的风格。中年遭遇家国离乱,入川,出川,再入川,他后半辈子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早年游历吴越所写的诗歌,也许就这样丢失了。又也许在诗人身后,那些被遗忘的日子里,他早期的诗作逐渐散佚。那个意气飞扬的青年杜甫,就这样走失在了历史的深处。

  南京与杜甫的缘分,就此定格在瓦官寺。

  南唐以后,瓦官寺屡次更名。明初,寺址半入骁骑卫仓,半归魏国公徐氏族园。嘉靖年间在园侧兴建积庆庵,即所谓下瓦官寺。万历时期,附近又建丛桂庵,即上瓦官寺。明代学者焦竑改上瓦官寺为凤游寺,这一蕴含美好意象的名称传播甚广。晚清时期,在上瓦官寺基址修建妙悟庵,今所见古瓦官寺即以原妙悟庵为基础重建。

  站在古瓦官寺内冥神遐想,旧时风景依稀可见。那是李白的风景,也是杜甫的风景,串联着一座城市千年的诗意。


--------2023年11月13日《西安晚报》第8版终南·文心栏目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311/13/content_165658.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