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乡二题——沟和塬[文锁勤]

(2023-10-24 18:14:57)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沟塬这种“二元结构”的神奇地貌,在广袤辽阔的西北大地司空见惯,它是自然之力在黄土高原天籁乾坤精雕细琢的不朽杰作。

  

  老家就在一座厚厚的黄土塬上,塬边一南一北是两条又深又长的土沟,二者浑然一体,鬼斧神工。从沟的最低处上到沟的最高处,有几道长短不一的土坡在中间转承过渡。不同坡面上,一般都有一块相对宽阔的平地。每家每户的院落,就贴着沟边的平场子,一上一下错落有致地排开。斧劈一般光溜齐平的土崖,是造窑的能工巧匠削掉塬头留下的。高高直立的崖面上布满了窑洞,一孔连着一孔,简约拙朴的面孔,完美体现农耕文明的特质。崖面虽有高低,但大都在十几米之上。崖顶上侧长着野石榴、迎春花、构树等植物,都是枝繁叶茂的灌木。崖背种满花花草草,皆有遮蔽的大用和护窑之功。远看像谁创作的木刻版画作品,自然妥帖放在那里。土窑宽敞通亮,住在里面,时时都能闻到黄土的清香。

  沟的半坡上,有小田小地,一块一片一层地排列着,像好看的花补丁拼凑起来的织锦。水渠细细的,腰带似的,沿着沟坡的走向,弯过来,摆过去,把渠里的水儿都扭出一串串迷人的花样儿。春天的时候,渠边长满了马莲子、蒲公英、牛舌头、打碗花、茈荆等一打草儿。每一户的猪圈、羊舍、牛栏,就建在贴沟的平地。四周的皂角树、柿子树、桑树、酸枣树、核桃树一应尽有,该开花时开花,到结果时结果,终落叶时落叶。村子就在沟塬间的平地上,这样的位置,在传统农耕时期是最为科学恰当的安排。沟底有泉,到沟里取水,不用走远路;去塬上收种,也是捷径,省时省劲高效。

  麦场是村里最大最好的一块平地,圆得像个摊开的大饼。晨光洒进时,金太阳一般耀眼地放在那里。忙时碾麦晒谷,闲时唱戏也放电影。场边上,有一棵老榆树,树龄听说比爷爷的年龄长。高高的树杈上,架着一个银色的高音喇叭,每天都会唱起《小姑贤》《放饭》《杀庙》这些人人爱听的折子戏。饭后,一帮男人要么用石头子下棋“订方”;要么就四人一圈、两人成组打着“升级牌”。眼神好点的老太太们在树下一边拉着鞋垫,一边说着谁家的媳妇贤惠孝顺,针线活做得也好,娘家就在北塬后掌村的闲话。方圆十里诚实肯干的后生和心灵手巧的姑娘,就是让她们扯成了一对对一双双、恩恩又爱爱的小夫妻。

  自家吃的蔬菜,大都种在沟底不同坡面平整的地块上。春季有韭菜、蒜苗、芫荽,夏季有西葫芦、西红柿,秋季有豆角、辣子、南瓜、芹菜,冬季有红白萝卜、大白菜、雪里蕻、菠菜,想吃啥就种啥,种啥都长得繁茂旺盛。只为生活方便,还能节省一些塬上地亩,种粮务果,增加收入。村子里,多少年了,家家户户沟边坡边都有补丁地,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种和收。

  下一段小坡,就到了沟底。沟底常年有水,春季成溪;夏季成塘;秋季成河;冬季成冰。水中生芦草青蔓,有鱼有蟹,有黄鳝泥鳅河蚌。游鸭浮在其中,一发现目标,就是一个漂亮的深潜,专以吃鱼和泥鳅为能。偶尔还能见到长寿老鳖,在泥里水里伸头探脑。坐井观天的青蛙,春夏秋三季都在水边活蹦乱跳,叫声不断。蛤蟆也有,一般就藏在草根,一旦露出丑态,那些胆小的孩子会吓得腿软。

  自家养的猪,真的不蠢。这家伙一关进沟边的土圈里,就叫个不停。若稍争得一点自由,一天会去沟里几次,或在烂泥滩里洗澡,或在树荫间吃草乘凉。听话的老黄牛,七零八落成天游荡在沟边。吃饱了,就爱哞哞长吼。而山羊,据说是世间最爱干净和最会挑剔的动物,一牵着它下沟底,就四蹄蹬地,扭头瞪眼和主人对着干。它不吃带露珠的水草,就喜欢爬高攀低去塬上,遇见干草嫩枝高兴得只管咩咩叫,连草根树皮都想啃出来吃进肚里。沟底,有泉几眼,水的哪个甜,甜得没有一丝别的味儿;那个清,能照出人的影子。一年四季,汩汩地冒个不停。牛马都爱,何况人呢!

  毋庸置疑,深沟还是村里孩子们经常光顾的乐园。“藏猫猫猴”此类游戏,多是在沟上沟下的旮旯地酝酿进行的。偶有掉进沟渠,陷入水坑,碰得头破血流的“背背事”,就顺手捏一抹沟边的细土,敷于破口,止血止痛。没几天,这伤竟然神奇地好了。这些土得掉渣的做法,都是来自大人言传身教的经验。母亲说:沟边的每一粒黄土,都是一剂良方。

  连接沟和村庄的坡,有的是牛羊踩出的小路,是去沟里泉中担水、洗衣、淘菜时所走的捷径。有的则是从事生产专门走车行马修的大道,拉石、运沙、修渠时用。不管小道还是大路,都曲里拐弯,盘桓左右,转上几下,才能到达沟底,通往河滩。单凭经验判断,村子里的两条沟,都是下大雨时塬上流下的洪水冲出的,它能排水泄洪,也能涵养水源。村口沟边的那棵杜梨树,挂满了长长短短的红布条子,是一帮虔诚老太太的杰作。这棵树,几十年都长在自己的老地方。村里数次平坡修路,都没人敢动。它年年开花,花香袭人,蝴蝶绕枝;年年结果,硕果累累,鸟语不断。

  爷爷说:沟和塬是有因果关系的,因为有这沟,村子似乎才像个村子。我对这话,突然深信不疑了。

  

  塬这地貌,可以这样描述:其形呈台状,两边或者四周皆为深沟陡坡,顶上宽阔平坦。而平平坦坦的那一部分,就是塬了。夹在两条深沟之间,又被深沟高高托起的那座南北狭长的土塬,毫无疑问成为家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沟边上的村落走到塬的最高处,要上几道坡。晨光下的土坡说得好听些,就像轻盈的飘带;说难听点,就似登山的盘道。好在塬上黄土深厚,最薄的地方都有一二十米。这土,一定是殷勤又强劲的西北风一点一点捎来的。塬上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撒一粒种子,都能发芽;有一株苗木,都会开花结果。我小的时候,塬上还没有公路,整条塬上都是看不到头的庄稼地。而麦子无疑就是塬上长得最好的。从秋种到夏收,家家户户都在塬上的麦田里忙活。种小麦是从犁地开始的,底肥最先要拉到塬上,与种子一同撒进地里。一场绵绵秋雨落了下来,麦子出芽了,黄嫩嫩的细叶上顶满露珠儿。立冬了,农家肥一车一车要送到塬上去,再一掀一掀扬开,像土被一样盖住麦苗。一夜之间,大雪来了,白皑皑的,沟肥塬肿,好震撼。青青的麦苗跟闹脾气似的,竟藏得无影无踪。云开雪霁,冬阳当头,青青的麦苗又揭去盖头,塬上的碧绿,或方方正正、或条条块块,一大片连着一大片,海子一样,空前地盛大壮观。南回的大雁人字排开,飞高盘低,青青的麦苗成了它们旅途中最爱吃的粮食。开春了,清明谷雨时,一场场春雨适时也及时,将麦田浇个通透,麦苗哗哗哗地分蘖返青,呼啦啦地拔节长高。春风柔柔地吹过塬顶,像个知心的天使,正赶上麦子扬花授粉灌浆。小满一过,眨眼就到了炎夏六月。麦子熟了,金黄的麦田望不到边,就跟金色的毯子铺在大地之上一样。太阳金黄闪亮,和麦子的金黄叠加融合一起,成为披在塬上最美的锦缎。报信的布谷鸟飞进村庄,划过塬顶。乡亲们戴上草帽、手持银镰,听着鸟儿婉转的歌唱,一路吆喝着“收麦了”“收麦了”,一队接着一队,走进金色的麦田。山一样高大的麦垛子,就像客家的土楼堆在沟边麦场的边上,几乎与塬齐平了。场心,一场接一场的碾打正在进行,欢快的颠碌碌转得正反都让人分不清了。场上堆着的每一粒麦子里,都含着乡亲们身上一滴滴看不见的汗水子。

  如今,塬上修建了新公路,直通塬那边的县城,也连着县城那边更远处的省城。村村通柏油路,都沿着走了不知多少年的土坡,修到了沟底子。村里大部分人家陆续搬到了塬上,漂亮的楼房就盖在公路边,最低的都是两层。每隔百二十米的距离,就有一条直交于公路的生产路,遥遥通向庄稼地的最深处。苹果园、葡萄园、桃园、樱桃园星罗棋布。园子四季都有施肥、剪枝、除草、疏花、套袋、浇水的果农。笑声呼啦嗨儿声,不时从林间飞出。铺天盖地的麦田就藏在果园背后,六月的麦收时节,一团火烧云,滚动在狭长的塬头,焦热的麦香随风飘来。成群结队的收割机轰轰隆隆地开到地里,眨眼之间,麦子一扫而光。留下齐刷刷的麦茬,像土塬刚刚换过衣服,裸露出另一种苍茫。

  公路两侧,是密集的农舍,是宁静的村落,是林立的店铺,也是热闹繁华的集市,还有生意兴隆的农家乐。宽阔平直的公路就落在塬的中间,黑亮的路面,就跟新铺了一层锦缎似的。车行其上,如同漂在宽宽的江面,也像浮在轻悠悠的云间,无颠荡摇晃之觉,舒畅而惬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塬东洒进,村子早就热闹起来。四面八方的乡亲们拉着一车车日用土杂品,搬出自家的农产品,进行交易。也有装满苹果、葡萄、辣子、柿子的大卡车,像长了翅膀,飞驰在公路上。车载音乐一路歌,转眼就上了远处的大桥。比多年前住在沟口坡边土窑里的日子,快捷方便了许多。

  塬上的春天总是来得早,秋天却往往去得迟。这些年,乡村游持续走红,城里人成群结队地来了。沟边赏花、田野采摘、体验农家生活成为潮流时尚。一进村,净爱说塬上空气好,眼界宽。头顶有蓝天,白云轻悠悠。鸟儿叫起来,都跟唱歌似的,一声比一声好听。树上结的黄桃大、葡萄甜、苹果脆;农家乐里做的搅团、饸饹吃着比肉都要香。就连塬下的土窑洞,都成了他们眼里的香饽饽。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一住进去,成月都舍不得走。

  站在塬头,向下望,两道深深的黄土沟里,树木葱茏,清潭凛冽,田畦横陈,各样菜儿长得精神,一抹夕阳,染得整条沟尽是满眼的缤纷斑斓。站在沟口,朝上望,一道土塬,洒满了道道金光。几十年了,我身在异乡,今天写下的这点文字,也许是我向养育我的村子感恩和致敬。我把自己的记忆和所见,从心灵深处捞出来,就像这塬一样徐徐地展开,惬意地阅读和畅享,再一次虔诚地收起,永生珍藏。


--------2023年09月11日《西安晚报》第8版终南之文心栏目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309/11/content_157669.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