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何要研究宋代书籍[岳鸿雁]

(2023-10-17 21:13:01)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宋代是“中国印刷术的黄金时代”,“宋代刊本就以纸张、墨色、书法、绘图和刻工的精美见称于世”。起源于隋代、发展于唐代的雕版印刷技术到宋代成熟,形成了多层次的刻印组织、明确的规范和丰富的内容。王国维于1907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强调宋代书刻之美,讲到美的两种形式,第一种为材质(内容),第二种为表现技巧(形式),举例就包括:“三代之钟鼎,秦汉之摹印,汉、魏、六朝、唐、宋之碑帖,宋元之书籍等,其美之大部,实存于第二形式。”

  今天,宋版书(也称宋椠本),因其刻印精美和存量极为稀少,而具有独特的收藏价值;同时其装帧、版式、字体、材质也极具风格,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成为后世楷模。平衡典雅、横平竖直、结构均匀的宋体字,就是在宋代形成雏形,以至于文字大小的选择与整个版面形成的物象和负形黑白的关系(即现代书籍设计中字号的大小,字号与版心的关系等)都在宋代形成,进而影响了后世书籍,并对现代书籍起到了直接的引导作用。宋代刻书以书品讲究著称,其纸张、墨色、刻印、版式、阅读体验都被后人称道。宋书中首次出现了版式边框、界行、鱼尾、页码、牌记等规则,规范纯粹,奠定了中国书籍的基本格式。在装帧上,宋代以前传统书籍的装帧曾有过简策、帛书卷子装、纸书卷轴装、旋风装、纸书经折装、纸书梵夹装,在宋代则首次形成了册页装,包括蝴蝶装、包背装,改变了唐代以来的卷轴装。直至今天,尽管书籍的形式有各种变化,但册页的翻书方式仍然为书籍阅读的主流形式。宋本重视刊刻质量,三次校对(也是现代书籍出版中三审三校制度的滥觞)后才雕版印行。后世往往以宋本为底本,进行再刻印。宋本保存了中国古籍中文字内容准确的刻本,使得中国上古和中古文化得以传承。

  明代藏书家高濂,在《雅尚斋遵生八笺》中评论宋本:“宋人之书,纸坚刻软,字画如写,格用单边,间多讳字。用墨稀薄,虽着水湿,燥无湮迹,开卷一种书香,自生异味。”从视觉、触觉、嗅觉方面形容了宋版书。清代藏书家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说:“若果南、北宋刻本,纸质罗纹不同,字画刻手古劲而雅,墨色香淡,纸色苍润,展卷便有惊人之处。所谓墨香纸润,秀雅古劲,宋刻之妙尽之矣。”除了刻工的精美外,纸张、墨色、书法、插图一起造就了宋书的品质。在形式之外,宋版书装帧传达了有关整体性、秩序、对称、互补、阴阳、动静、留白、境界、参合并观等视觉理念,不仅仅是信息的整合,更是美感和情感的表达,是雕版技术和美感的融合,蕴含着中国古人“仰观俯察”“观物取象”“吾以观复”“澄怀观道”“观之以理”“格物致知”“心物合一”的理念,是“儒道互补、庄禅相通”的体现。它的装帧方式,含蓄而内敛,表征了中国传统观·物的模式,诠释了中国古人对人与物关系的理解。

  在今天探讨设计的本质问题时,这种对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关注,对设计本质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现代认知与设计理论也有参考价值。中国古人讲,技以载道,道器合一,传统中国书籍设计连接了作为精神文化的书籍内容和作为物质载体的书的形式,如果从造物设计的角度看,将内容看作道,将书看作器,书籍设计作为技就是道与器的连接点,承载了道,而观·物的理念就是这个连接点的起始点。

  技术的变革和文化的发展,带来书籍形态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阅读行为。从古代书籍到当代书籍(包含纸本虚拟化的电子书),对其阅读是传者、媒介、受者动态交互的过程,是文化符号从编码到解码的过程,更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同时,书籍设计发展到今天,与现代的视觉传达、交互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多有交叉,同时也体现了当代有关信息设计、通用设计、用户体验、情感设计、可持续设计、多感官设计等新的设计理念。

  书籍作为媒介,既有着文化传承的意义,又面临着变革的可能性。作为文化的载体,它是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改造的符号化过程。书籍的设计传播,不仅是空间信息上的拓展,也是时间纬度上对社会的维系,是创造、修改和改造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

  在西方,从古老的洞穴壁画到莎草纸、羊皮书,再到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诞生后的精装书、平装书,一直到近代的kindle、iPad电子书,书籍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也记载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在中国,从岩洞壁画、结绳记事到竹简、帛书、手抄书、雕版印刷书、活字印刷书,书籍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书籍设计是中国人崇通尚悟的应对方式、接受心理、视觉经验和群体记忆的呈现。设计师吕敬人提出,“书籍设计不仅仅完成信息传达的平面阶段,而是要学会像导演那样把握阅读的时间、空间、节奏……游走于层层叠叠的纸业中的构成语言,学会引导读者进入书之五感阅读途径的语法。”进而提出“书筑”概念,将图书设计比喻为建筑设计的过程。书籍营造的空间,就是文化和记忆的空间。

  尽管今天技术的变革极大地改变了设计的对象和过程,使其形式更为复杂,工艺、材料、制作更先进,但是其本质不变,且基于时空背景下的思考,对人的关注、对技术的利用、对信息的整合、对美感的追求也不变。以两宋书画、器物以及书籍为代表的宋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宋版书有着鲜明的设计特征,是技术与美的平衡。宋版书是中国设计史和书籍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征的认知理念受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是中国文化语境下知觉经验的典型代表。

  《观·物:两宋书籍设计》,岳鸿雁/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2023年10月14日《西安晚报》文化周刊之长安悦读栏目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310/14/content_160179.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