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仲景为何能成为“医圣”[讷言]

(2023-08-27 19:36:01)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医圣”,这不仅是因为他医术高超,更因为其医德高尚,为后世医者树立了楷模和典范。

  自幼立志当良医

  张仲景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是读书人,对他寄予很高期望,曾带他拜访同郡名士何颙,以指点迷津。何颙曾在朝中做官,独具慧眼,善于相人,闻名于荆州、豫州一带。他很欣赏张仲景年轻好学,曾经语重心长地对张仲景说:“你真诚坦率,不会阿谀奉承,不擅左右逢源,所以不适合当官。但你才思敏捷,思维缜密,尤其喜欢帮助他人,如果静心研究医术,一定会成为一位名医、良医。”张仲景因此坚定了“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理想,更加勤奋学医,四处查访名医,登门求教。

  张仲景大约10岁时,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张伯祖,名初,字品济,东汉名医,笃好医方,精明脉证,诊病、治疗往往有奇特的疗效,著有《七柳品济清口方》。不仅如此,张伯祖性格沉稳,生活简朴,医德高尚。张仲景拜师后,勤奋好学,跟随师傅出诊、采药、炮制,非常勤快。张伯祖见他聪明稳重,酷爱医学,学习十分用心、刻苦,做人脚踏实地,毫无官宦子弟的奢侈浮华之风,所以特别喜欢这个弟子,把自己毕生所学和行医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襄阳有位名医王承,是武当道观碧静道长之徒,他传承了道长的奇药妙术,尤其对治疗痈疽病有独到的药方,且药到病除,时人称其为“王神仙”。当时张仲景在南阳已经小有名气,但他还是真诚地前往襄阳拜师,虚心求教。白天侍奉左右,抄方研药;夜晚秉烛读书,专研医理。在学习期间,张仲景记录了大量宝贵医案,同时总结王承的治病经验。王承见他聪敏好学,药理纯熟,遂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张仲景学成出师时,王承赠其四句箴言:“药草处处有,就靠两只手;人人是师傅,处处把心留。”

  张仲景谦虚好学,博览医书,广泛吸收众多医家的经验用于自己的临床诊断,所以进步很大很快,医术逐渐精湛,以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张仲景终成一方名医,驰名遐迩。

  坐堂行医济苍生

  尽管张仲景不喜官场、无意仕途,但因他博学多识,品质优秀,孝顺父母,加之父亲曾在朝廷做官,又有世家背景,所以他被州郡举荐为孝廉,后被朝廷任命为长沙太守。

  建安年间,朝政不安,兵祸绵延,战乱四起,瘟疫大流行,前后达5次之多,很多人因此而丧生,一些市镇变成了空城,生灵涂炭,横尸遍野,惨不忍睹。作为父母官和医生的张仲景,目睹大批人口死亡的惨景,内心非常悲痛,决心尽自己所能为百姓治病。根据自己的经验,他开出了对疫病具有治疗作用的方剂“麻杏石甘汤”。该药组成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等,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效。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很多染上瘟疫的百姓,因为服用他的“麻杏石甘汤”而得救,从而遏制住了瘟疫大流行,张仲景也因此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

  在封建专制时代,等级森严,官员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不接触百姓,怎么能为他们医病呢?张仲景就在后堂和寓所里给患者诊断治病。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他都热情接待,认真施治,从不拒绝。由于他医术高超、细致周到,当地民众纷纷慕名前来求医。为了更方便、快捷地为百姓看病,他决定将“诊所”搬到官衙的大堂里,并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坐堂应诊,把脉开方,做到公务、行医两不误。他让衙役贴出告示,公布这个决定。他的这一举动引起热烈反响,民众无不拍手称赞,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每逢问诊日,太守衙门前便聚集一大批前来求医看病的患者。《湖南省医药卫生志》记载:“汉献帝建安元年至九年(196-204),疫病流行,长沙太守张仲景坐堂诊治,全活甚众。”

  张仲景开创了名医坐堂的先例,被传为千古佳话。后来人们就把坐在中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把中药店铺称为“堂”。

  辞官著书惠后世

  一天,张仲景下乡视察,遇到一个巫医正在为一个精神恍惚的老人做法。经了解得知,这位老人在战乱中失去了儿子,又遭遇老伴病亡,由此郁结于心。于是,张仲景煮了一碗甘麦大枣汤,让老人服下。后来老人缓过神来,竟以为是神仙显灵了。张仲景当众揭穿巫医骗人的把戏,对老人说:“世上本来就没有鬼神,都是自己欺骗自己。甘麦大枣有养心、调肝、安神的功效,所以能治你的病。”通过调查,张仲景发现,这样的事并不是个案,民众生病大多寄希望于巫医或者神灵来解除病痛。张仲景还了解到,一些庸医昧着良心发财,不给病人认真诊脉便开方抓药;有的虽师承名医,却不思进取,因循守旧,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解救百姓的病痛,而是竞相追逐权势荣耀,忘记了医生的本分。对此,他非常气愤,严加斥责。

  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张仲景认识到单纯开方行医只能医救身边有限的人,但如果把医疗方法总结出来,让全天下的行医者都知晓并学会,必然会有更多的人受益。于是,他毅然辞去太守之职,潜心钻研医学,著书立说。历经5年时间,他的惊世大作《伤寒杂病论》于210年问世,共16卷。张仲景在序中呼吁读书人:“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在前人的基础上,他结合自己诊断实例,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即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收集资料、症状和体征,经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通过辨证论治,可做到精准治疗,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逐渐成为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伤寒杂病论》著述风格朴实简练,毫无浮辞空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被奉为“方书之祖”。

  有一年冬至节,南阳郡特别寒冷,北风怒号,大雪纷飞,乡亲们的耳朵都生了冻疮,到张仲景住所的求医者络绎不绝。张仲景立即吩咐家人在院中搭起棚子,在里面垒起一个大锅,把羊肉、干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物一并放在锅中熬煮,再把羊肉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名曰娇耳)放入锅中煮熟,每个生疮者可领一碗药汤和两个娇耳。张仲景将其称为“祛寒娇耳汤”。病人食用之后,只觉得浑身渐渐暖和,两耳发热,冻疮很快就治好了。所以,民间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之说。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冬至这一天吃饺子,此习俗流传至今。

  后人敬仰张仲景的医术和医德,在他家乡修建了医圣祠,经过历代扩建修缮,如今已形成一定规模。1984年,南阳市人民政府在医圣祠基础上整合资源,成立张仲景博物馆;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称号。


----------2023年08月26日《西安晚报》第6版文化纵横栏目刊登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308/26/content_156200.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