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体现西部文学再度崛起之势

(2023-08-17 05:02:17)
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震解析第十一届“茅奖”

获奖作品体现西部文学再度崛起之势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2023年8月11日上午揭晓,广西、新疆作家首度摘获这一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完成突破;陕西作家无缘进入终评,也成为“文学陕军”不小的遗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于获奖作品以及“文学陕军”未来的前进道路,本届“茅奖”评委、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震有自己的思考。

  

  获奖的五部作品中有三部是西部作品

  李震表示,从参评作品到获奖作品,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西部文学呈现出再度崛起的趋势,“无论是西部作家的作品,还是书写西部的作品,都已成为此次评奖的亮点。获奖的五部作品中,有三部是西部作品,新疆的刘亮程、广西的东西都是西部作家。得票最高的《雪山大地》,虽然是山东作协申报的,但其作者杨志军曾长期生活在青海藏区,从《藏獒》到《雪山大地》,所写大多是青海藏区的生活,因此,也属于地道的西部作品。还有因种种原因未能获奖或入围的阿来的《云中记》、叶舟的《凉州十八拍》也都是特色鲜明、极富竞争力的西部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其独特而厚重的民族文化、地缘文化色彩,还是其新锐的艺术探索精神,都异常突出,形成了与东南部作家鲜明的差异。”

  李震告诉记者,通过这次评奖过程,他深刻感受到长篇小说创作已经走入了成熟期,“一是出现了大量大篇幅、多卷本的鸿篇巨制。如叶舟三卷本的《凉州十八拍》、胡学文两大卷的《有生》等;二是家族叙事、传统乡村叙事等均已十分成熟,如乔叶的《宝水》、王跃文的《家山》、胡学文的《有生》、林白的《北流》等;三是叙述语言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精细绵密,如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叶兆言的《仪凤之门》、葛亮的《燕食记》等。”

  “文学陕军”有过辉煌但仍需努力

  李震认为,获奖或参评小说在艺术上呈现出多元化的探索趋势也让人欣喜,“最极端的探索如刘亮程的《本巴》,是一种从未有过的现代史诗书写方式,魏微的《烟霞里》、林白的《北流》、叶舟的《凉州十八拍》等都借鉴了中国古代诗文的文体范式;同时也还有一些作品在继续借鉴西方现代、后现代小说的写法。”

  他同时指出,这种探索趋势是值得陕西作家们反思和借鉴的。“当然有多部很好的作品未能入围,让我感到遗憾。但最大的遗憾则是我们陕西参评的17部作品都未能入围,更无缘获奖。我和一些关心和关注陕西文学的评委也都做过多方面的努力推荐,不过,我不认为我们陕西的作品质量都低,关键是竞争对手很强。”李震直言,“大家从参评作品公示中可以看到,一大批大家很熟悉的实力派作家都有作品参评,但最后都未能入围,如冯骥才、余华、叶兆言、王跃文、叶舟、阎真、林白、徐坤等。还有批评界和舆论界关注度都很高的胡学文的《有生》、魏微的《烟霞里》、葛亮的《燕食记》、鲁敏的《金色河流》也都未能获奖。”

  李震鼓励“文学陕军”继续向前:“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史上,陕西有过自己的辉煌,但也不能确保每一届都有陕西的作品获奖。此前的十届中,陕西也只有四届获奖,且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此次虽未能获奖,也不算是失败。只要我们陕西的作家朋友们继续勤奋努力,深入反思、总结、学习、借鉴,充分发扬前几代‘文学陕军’走出来的陕西经验,相信我们还会获得更多奖励和更大收获。”

  记者张静 实习生翟桐菲

-----------------2023年08月13日《西安晚报》第4版文体·健康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308/13/content_15488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