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经:古代的标准教材[雨林霖]
(2023-06-14 13:22:42)分类: 网文/报刊文摘/散文/小说 |
说到学习备考,自然离不开教材和教辅。我国的教材起源很早,先秦时期的官学便有了教材。
西周官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只不过因为年代久远,现在的人们已经找不到当时的教材了。不过,《汉书》中对此曾有记载,周宣王时期的太史史籀曾经编撰过一套《史籀篇》,里面共收录有15篇课文。目前,《史籀篇》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儿童启蒙课本。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私学,并修订《书》《诗》《易》《礼》《乐》《春秋》等“六经”。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此后,历朝历代,都将儒家经典当作学习教材。
不过,印刷技术的发明始于唐代,直到宋代才出现活字印刷术。在没有印刷术之前,人们学习的教材,大都依赖于手写传抄。这样虽然能够加深记忆,但在流传过程中,也容易出现笔记潦草难辨或者笔误。为了克服这样的问题,当时的统治者想到了一个办法——刊刻“石经”,即将经过编选的标准教材刻印在石头上作为示范,以后天下学子们的教材,就有了参考的权威版本。比如,东汉的汉灵帝曾下令校正儒家经典著作,并派蔡邕等人把儒家经典用隶书抄刻于碑上(即石书),立于太学门外。这项文化工程从175年一直持续到183年才完工,耗时8年,史称《熹平石经》。此石经共有46块,每块高3米多、宽1米多,成为当时的标准教材。对此石经,《后汉书》中称:“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前来传抄学习的人络绎不绝,甚至造成了交通堵塞。
到了三国时期,曹魏建都洛阳,太学再度繁荣起来。由于历经了东汉末年的战乱,《熹平石经》损毁严重,所以,曹魏的第三位皇帝曹芳决心整理《熹平石经》碑石,并加刻了部分经石作为补充。于是就有了从241年开始刻制的《正始石经》。这个版本的石经以古文、隶书、篆书等三种文字刻成,所以又被称为《三体石经》。
唐朝的唐文宗,也开展过类似的文化工程。开成年间,他曾命人将儒家九经与《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儒学经典刻在石碑上,并立于当时的国子监,以此作为当时官方统一的标准教材,史称《开成石经》。显而易见,古人刊刻《石经》,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教材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为天下学子提供可供参考的标准教科书。
后世将《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成石经》合称为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石经”。到了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让教材的出版进入了便捷化、规范化的轨道。所以,以“石经”来规范教材的需求大大降低。不过,后世还有一些统治者开展过刊刻“石经”的工程。比如,南宋的宋高宗曾在临安刊刻过《南宋石经》;清乾隆年间,也曾将儒家的13部典籍刊刻后立于京师国子监。需要说明的是,相较于活字印刷术发明前的“石经”,这些《石经》,其主要作用偏重于彰显儒学的权威性。
--------2023年06月10日《西安晚报》第六版文化纵横栏目
https://xafbapp.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306/10/content_148826.html
前一篇:重庆傅渝2022对联作品选
后一篇:黑龙江张凤武楹联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