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诗词曲赋文赏析/现当代作品[转 |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江泽民格律诗浅析 杨远建 湖南洪江
文·杨远建
且持梦笔书奇景
日破云涛万里红
——江泽民格律诗浅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文明的根和魂。格律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遥远古代的诗歌,是没有严格格律的。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才逐渐开始向格律化方向发展。到了唐代,诗的格律才完全成熟和定型。随后历经宋、元、明、清到今天,依然深受欢迎。近几十年来,我们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依旧按照旧时格律,积极进行大量当代文学创作。本文试着就江泽民格律诗进行简易赏析,以飨读者。
江泽民1926年生于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 江泽民早年在扬州中学求学期间,家乡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他常去梅花岭明代爱国名将史可法墓凭吊,吟诵史公祠中清朝人撰写的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抒发悲愤心情。可见,江泽民从小便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化,其一生写下了大量格律诗词优秀作品反映自己的爱国、爱民的伟大思想感情。
首先我们来看江泽民《登黄山偶感》诗:
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
其诗序曰:黄山乃天下奇山,余心向往之久,终未能如愿。辛巳(2001年)四月廿五,始得成行。先登后山,再攀前峰,一览妙绝风光。见杜鹃红艳,溪水清澈,奇松异石,和风丽日,山峦起伏,峭壁峥嵘,云变雾幻,豁然开朗,此黄山之大观也。江山如画,令人心旷神怡,更感祖国河山之秀美,特书七绝登黄山偶感一首以记之。
黄山为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徐霞客曾两次游黄山,赞叹说: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黄山不仅自然景观奇特,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李白等大诗人都在此留下壮美诗篇。公元2001年,江泽民登黄山时,正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上,时年75岁。
诗中“天都”、“莲花”皆为黄山三大主峰之一。“始信”为36小峰之一,亦是著名。其以“遥望”叙事起笔,作者形象可见。这里,一、二句借眼前景起兴,写作者所见黄山特有美景,纯为白描。其一“倚”、一“飞”,颇具动感,形象生动,描景如绘,直在当前,并且为三、四句抒怀作铺垫。接着第三句“且持”作转折,符合七绝诗章法。“梦笔”,即梦笔生花,指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第三句的诗意为,作者拿着李白的生花之笔,来描写黄山“奇景”,即“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笔意遥接,在章法上,虽“转”犹“承”,诗脉不断。随后,“合”句,亦即尾句,在第三句叙事后,又写景。此乃是以景结情之法,手断高明,含蕴幽深。动词“破”颇有气势,极富力量,与颜色字“红”前呼后应,共同营造出黄山云海日出的壮丽、辉煌场景。而“红”字前面,加上“万里”这个数量词,则场面更加开阔、气势更加磅礴,氤氲更加温馨。传达出诗作者心胸的宽广、情怀的浩荡、情趣的高雅、精神的昂扬向上;同时暗示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必胜的信念,极力相信神州的美丽光环,一定会红遍全世界,红遍大宇宙。诗极具鼓舞的力量,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和将来,它依旧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
其次,来读一读《辛巳(2001年)春日重访古巴次韵唐朝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书赠卡斯特罗同志》:
朝辞华夏彩云间,万里南美十日还。
隔岸风声狂带雨,青松傲骨定如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诗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次韵”,指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是古今诗词的一种写作方式。江泽民于1993年和2001年两次访问古巴,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对中国也进行了两次相应国事访问,两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古巴,即古巴共和国,是北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群岛国家,也是现存世界为数不多的5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朝鲜、古巴、越南、老挝)之一。由于美国对古巴进行几十年的经济封锁,其民众维持生活有诸多困难,当时,中国在政治、经济上给予他们极大支持和帮助。江泽民这首赠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的次韵诗,是在李白诗的基础上写出,笔法十分巧妙,充满伟人的智慧与才情。
起句与承句一起描绘了江泽民出访古巴的整个过程,叙事语言简洁、明快,气势雄伟,暗自表达了作者个人和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以及对友邦的一片真挚之情,可谓充满善意。“隔岸”,即太平洋西岸,这里指古巴,与上文“万里”相呼应。“风声狂带雨”,借气候写古巴因美国的制裁而出现不利的国外、国内政治和经济环境,一“狂”字,字法精湛,意象深刻,塑造出美国狂妄的形象,颇为含蓄有味。第四句,用“青松”比喻卡斯特罗,诗意为鼓励满身傲骨的他,一定要像苍山一样,顶住狂风暴雨,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使古巴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尾句典出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江泽民诗中,一“定”字,亦炼字颇佳,表现出诗里主人翁的坚强意志和强大决心,也是对卡斯特罗的赞美。它含蓄地告诉世界,特别是美国,不管你如何封锁,社会主义国家定会永远红旗不倒。
第三,我们来赏析江泽民《七绝二首并序》其一: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物出艰辛。
其序有曰:一九九一年一月,第三次到吉林,旧地重游,倍感亲切。恰逢雾凇奇景,满城冰挂,欣然秉笔,写下“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一九九八年三月,“两会”期间,吉林同志索句京华,忆及旧景,思于今事,吟成七绝二首。
此诗,前一、二句忆昔日所见吉林初春之景,后两句写作者“思于今事”,得出的一个普遍的人生哲理:“人间万物出艰辛。”我们细品,起承二句在作者原来两句题词“寒江雪柳,玉树琼花”的基础上,在它们的后面加上“日新晴”、“满目春”,写景精妙,诗的意境与境界获得了极大提升,充满青春活力,精神抖擞,鼓舞人心。三、四句由写景转为议论,说明一、二句之美妙景色,即“此景”来之不易,可谓经历万般“艰辛”。两句诗意为“天华”经历了种种困难才达到现在更加美好的景象,言外之意是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很不容易的,都自然要经历许多磨难。道出了千古人生之哲理,感慨无限。
第四,大家来品一品《贺刘海粟十上黄山画展并序》。先读其序:杜甫谓,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们说,而今九十不稀奇。刘海粟教授,年方九三,十上黄山,啸烟霞,抚琴泉,与奇峰对语,临古松长吟。拥抱黄山,人山合一,跳出云海,吞吐黄岳。古所未闻,今亦谨见。更能抒健笔,化情为墨色。打破古今中西界限,尽兴挥洒,蕴藉无穷。为昔日师长立传,今朝良友写真。山笔交辉,公之于众,与国内外朋友,同享神游之乐。谨为小序。
序言仅百余字,读来颇有味,亦写尽人生豪迈,更表达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忠诚与热爱。刘海粟(1896年-1994年),江苏常州人,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一九八八年七月十二日,刘海粟第十次上黄山。“年方九三何尝老,劫历三千亦自豪。贾勇绝顶今十上,黄山白发看争高。”这是老人十上黄山行前的“誓言”。
接着读序后之诗:
为国之休尊健老,融通中外笔尤豪。
黄山云海烟霞气,点染江山势更高。
诗的起句中“休”,原义为荫庇,引申指美好。《尔雅·释诂下》:“休,美也。”“健老”指九十三岁时的刘海粟,一“尊”字,写出作者对刘的崇敬和赞美,言其大公无私,为祖国画画,创造绝美。第二句承第一句而来,具体写刘海粟学贯中西,下笔豪迈,颇具赞意。三、四句承接“笔尤豪”而作转折,“黄山”、“点染”破题,“点染”又与第二句“笔”遥相呼应,逻辑严密。而缀尾“势更高”,一“更”字,是对画展的极度赞誉,所谓其之“为国之休”也!也描写出了“云海烟霞”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渲染作用,可见诗作者是一位爱画、赏画之高手。
本文最后,来聊一聊江泽民七律《园竹》中的警句:“民生最念狂风后,世事常思细雨前。”本诗题为“园竹”,能使人想起清代著名画家、诗人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写此诗时,郑板桥正在潍县县令任上,诗表现出他关心民瘼的一片深厚、真挚之情意。当年,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在《园竹》诗中也真诚地表达了对民生、世事的无限关怀。“最念”、“常思”,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抒情形象生动,江主席心潮澎湃、高大的爱国爱民形象如在眼前,令人联想丰富。读之,语言虽然简简单单,却让人感佩,以致热泪盈眶,于“细雨前”,生出无限景仰的心情来。诗意可谓“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园竹》全诗为:
小园静静碧湖边,阅尽沧桑数百年。
夏响青篁冬悦雪,昼巡红镜夜观天。
民生最念狂风后,世事常思细雨前。
把卷南窗桑梓月,鞠躬尽瘁为苍黔。
近来,在党的二十大结束不到一周的2022年10月28日下午,习近平在考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殷墟遗址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并且还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可见包括毛泽东在内的江泽民、习近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历程中的高瞻远瞩的认知和高度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历史悠久、博大的中华文化必然再一次“日破云涛万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