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跟墨子学逻辑[当代墨学研究院]

(2022-11-30 16:47:05)
分类: 网文精华/文史要义[转]

跟墨子学逻辑



当代墨学研究院 2022-11-30 15:20 发表于甘肃



跟墨子学逻辑


孟子的散文以气势取胜,墨子的散文则大不相同,纯以逻辑取胜。如果说孟子的散文像浓密茂盛的树叶,墨子的散文就像粗壮挺实的树干;如果说孟子的散文像发达的肌肉,墨子的散文就像坚固的骨架;如果说孟子的散文像一团浩然之气,墨子的散文就像一座巍峨高山。我国古代逻辑学并不发达,这点一直备受西方学者诟病,然而,先秦诸子中却有两家以逻辑闻名,一个是名家,一个就是墨家。名家以善辩著称,故更多地关注名实之间的关系,而墨家更关注思维形式本身。从某种程度上说,名家是“诡辩”的逻辑,而墨家才是“正信”的逻辑。


自从逻辑学相关知识被剔出语文课本后,一直有人呼吁语文课堂要有一定量的逻辑知识的补充。新版部编本教材中有专门的逻辑单元,可以算是对这一呼声的一种回应。但是,当下学生的作文缺少逻辑,从而导致作文思路不清,论证混乱,这一现状并不能一下子解决。假如我们以墨子的文章为范本,简单学一些逻辑学的论证手法,或许能对学生的写作有所裨益。今以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的《墨子·兼爱》一文为例,对墨子行文的逻辑作一简单分析如下: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基础论据),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推出论据)。


这一段要论证的观点是“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墨子以“医之攻人”作类比,简单生动地说明“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的道理。


注意,这里文章的第一句话——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是整篇文章的逻辑基础、思维起点,在作者看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是不言自明的“真理”,因此,不需要论证,它是这篇文章的基石。从逻辑学里来说,它是整个论证中的基础论据,后面的其他论据都是从它推出来的,因此,其他论据也叫非基础论据或推出论据。


此段的作用是从基础论据推理出第一个推出论据: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逻辑起点)。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逻辑终点)。


(归纳论证)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下定义)。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也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这一段的逻辑起点是前一段的结论。既然“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而“治天下”者必须“知乱之所自起”,则此段开始论证“乱之所自起”。逻辑线非常清晰。

因为要论证“乱之所自起”这个论题,而逻辑的起点是概念,所以墨子从辨析“乱”这个概念入手,首先采用逻辑学中下定义的方法: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对“乱”这个概念下了一个定义。


接着,墨子举例说明什么是乱。子自爱不爱父、弟自爱不爱兄、臣自爱不爱君,这就是“乱”,相对应的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而导致这些“乱”的原因“皆起不相爱”。后面提到的盗贼、诸侯、大夫的例子,都是为了说明这一道理。这种根据一系列的特殊事例归纳出一般道理的论证方法属于“归纳论证”。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逻辑起点)


(演绎论证)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反面论证)?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逻辑终点)。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结合)


第二段中,墨子从正面论证了“乱”“皆起不相爱”。本段借论证“若使天下兼相爱……若此则天下治。”相当于从反面论证了“乱”“皆起不相爱”,然后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本段的论证从“天下兼相爱”出发,推出“不孝不慈亡有”“盗贼亡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进而得出“若此则天下治”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主要是演绎的。


演绎论证得到的是必然的结果,归纳论证得到的是或然的结果,因此,从本文来说,“乱”未必“皆起不相爱”,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这是必然的。


从全文看,墨子从治乱两个方面做了论证,得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可以视作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的结合。


总结一下以上的分析,墨子此文中用到了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的方法,用到了下定义的手段,尽管结论未必完全合理,但是思维形式基本上是严谨正确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试着用墨子的方法论证一下“人能否坚守自己”的问题。


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意思是,第二次踏入的河流,这流水已经不是之前的流水了,故而也就不是之前那条河了。乍一看这思想好像有几分道理,仔细想想,又不尽然。就好像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细胞时时在死亡生长,今日我们的身体固然不是昨日我们的身体,但不能说,今日之我就与昨日之我完全是两个人。我的身体里还有没变的东西,尤其是内在的精神品质等,可能终生不变。我作为一个人,在一定时空中有它的存续性,故而,我还是我,尽管体内的细胞或许有很大不同,但我没变成张三,也没变成李四,从这个角度说,我能坚守自己。这里的坚守自己主要是指我们能坚守内在的某些精神品质,而非坚守住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不发生变化。(下定义)


世界的万物只要能在一定时空内存续,它就有“坚守自己”的能力。比如,苏轼说月亮,“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我们的每个人的某些内在精神品质,可以持续一生,就像那首歌里唱的“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因此,我们可以坚守自己。(演绎论证)


据说,爱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制蓄电池,其间不断遭受失败的他一直咬牙坚持,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发明了蓄电池;梵高的执着的绘画梦想,虽然很遗憾在他生前,他的作品没有受到是人的欣赏,但在那种世人漠视、穷困潦倒的环境下,他仍坚持着自己的梦想,画自己想画的画。这些不都是坚守自己的人吗?(归纳论证)



来源:新课程大语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