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诗词曲赋文赏析/现当代作品[转 |
大唐七律名家选读78:李频《湘口送友人》
太极读书 2018-02-06 05:50
湘口送友人
晚唐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及新年。
【赏析】
《湘口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频创作的一首七律。李频(818—876),字德新,唐代寿昌长汀源(今浙江建德李家镇)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很早便写得一手好诗。李频年轻时从诗友方干那里获悉,时任杭州刺史姚合不仅诗才不凡,而且特别赏识别人的才华。居住在西山的李频觉得自己老住在乡下也不是长久之计,遂不远千里跑到杭州,请姚合品评自己的诗作。在杭州太守府里,李频把自己的身世向姚合简单扼(è)要地作了介绍,然后便恭恭敬敬地把随身携带着的诗文稿呈献给他。翻开诗文集,我们今天欣赏的这首《湘口送友人》便跃入了姚合的眼帘。读罢,姚合不禁掀髯(rán)大喜道:“君有此诗才,来科考取进士,有何难哉!”李频一听,既惶恐又兴奋地向姚合深表感谢,同时自谦地请姚大人多加指教。姚合莞(wn)尔一笑道:“好诗啊,真是好诗!首联对起的作法,自从老杜以后,真正能做到如此绾合(wn hé)自然的已不多见。而且此诗先写湘水暮霭弥天、蒹葭苍茫接田,正为离人独往凄凉一衬呢!如此幽情寓思,实乃精妙之极!”李频听罢不禁喜上眉梢,心想人们传说姚大人惜才爱才果然名不虚传啊!
合上诗文集后姚合问道:“贤侄可曾成家?”李频答道:“回大人,小生由于一直攻读书史,尚且无暇顾及成家之事。”姚合大喜道:“本官愿以小女为君侍奉箕帚(j zhu),不知尊意如何?”李频向姚合深施一礼道:“多谢大人垂青!”因为激赏这首题为《湘口送友人》的绝妙好诗,杭州刺史姚合便把爱女嫁给了青年诗人李频。
姚太守把爱女嫁给李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颇为看好李频的人品,也许这才是姚合嫁女的主要意旨所在。事实上,此前杭州人郑巢因为颇富才华也曾得到过姚合的青目,姚合外出登临游览,时常把郑巢带在身边,但郑巢并没有成为他的快婿。而李频后来在做官时,果然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性情耿介,守正不阿,整顿吏治,安定社会,雇乡民疏通六门堰,按故道引水灌田,并敢于抑制非法的豪强地主和胡作非为的强盗,以礼法治下,深受百姓爱戴。尤为难得的是,李频在荒年时期,敢于顶着上司压力,开仓赈济(zhèn jì)百姓。善政传到朝中,唐懿宗给予嘉许,赐他绯(fi)衣、银鱼,后升侍御史,调都官员外郎。乾符年间李频上表自荐,请任建州刺史。当时正值黄巢起义军从浙江衢(qú)州开山700里过建州,加之唐王朝宦官擅权,藩镇割据,盗贼四起,县政不治,建州局势相当混乱。李频到任后,首先宣布政教条例,严肃官规,惩(chéng)办盗贼,礼与法相提并行,使建州社会得以安定,民生安宁。
李频初到建州时,曾有《之任建安渌(lù)溪亭偶作二首》诗:“入境当春务,农蚕事正殷。逢溪难饮马,度岭更劳人。想取烝(zhng)黎泰,无过赋敛均。不知成政后,谁是得为邻”。足见李频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李频在建州任内去逝后,建州百姓举城致哀,父老乡亲一路扶柩痛哭,将他葬在“县之永乐洲”。又念及李频生前甚爱梨山风景,便在梨山建庙,用庙前大梨木刻成李频像,立在庙殿中,以供拜念。宋人有诗“建安梨岳老梨木,刻作唐朝建州牧”。
李频一生诗作甚多,大多散佚(sàn yì)。宋嘉熙三年(1239),金华人王野任建州太守,于京城书肆中得李诗195篇,辑为《梨岳诗集》,并为之序。《全唐诗》载李频诗208首。历代评李诗“清新警拔”、“清逸精深”。清代建安人郑修楼曾有诗赞曰:“千载谪仙携手笑,李家天上两诗人”,把李频和李白并举。
《湘口送友人》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在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全诗大半写景,不见伤别字面,只是将一片离情融入景中。
一、二两联写“湘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诗的前三句,境界阔大,气象雄浑。“中流欲暮见湘烟”,“中流”即江心,这是江面宽阔的地方,此时在暮霭的笼罩下更显得苍苍莽莽。“岸苇无穷接楚田”,“楚田”即田野,春秋战国时期湘江流域为楚地;“岸苇无穷”已有深远之意,再与“楚田”相接,极写其空旷广袤(mào)。“去雁远冲云梦雪”,“云梦”是有名的大泽,在洞庭湖以北的湖南、湖北境内,孟浩然曾以“气蒸云梦泽”(《临洞庭上张丞相》)来描写它的壮伟,这里则以“云梦雪”来表现同样的境界。经过此番描画之后,方才拈出第四句点题:“离人独上洞庭船”。此句一出,景语皆成情语。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作者或用正面烘托,或用反面映衬,或用比兴之法,寄寓自己的伤别之情。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心绪,只是将几组景物纳入同一画面之中,使它们发生内在的联系,通过画面显示特定的意境。这样,既有壮阔生动的自然景象,又有深邃内在的个人情致,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三联“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写洞庭湖的景象,并非实写,而是由“洞庭船”引发的想象,故而在时间上并不承上,“暮”、“雪”不见了。这两句是说,洞庭湖波翻浪涌,奔流不息,入夜,则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洞庭湖是浩瀚而美丽的,然而诗人此写并不是出自对洞庭奇观的激赏,风波之中,星汉之下,始终有着孤舟离人。因而,他对洞庭湖水的描绘,流露着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而有关星河高悬的遐想,则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诗人的这种情思同样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孤舟离人和洞庭景象这前后两幅画面的巧妙组接来加以体现的。
尾联“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及新年”是说友人回去应当能赶上过新年,家人团聚共庆佳节,而自己却只能飘零在外。“零落梅花”是诗人自况,也是一景。由腊月而想到梅花,由“残”而冠以“零落”,取景设喻妙在自然含蓄。此联固然表现了诗人的自伤之意,但同时也表现了念友之情,因为诗人之所以感到孤独,完全是由友人的别离引起的,故而这种自伤正是对友人的依恋。
李频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这首诗堪称其代表作。全诗八句倒有七句写景,湘江的暮霭,江岸的芦苇、田野,云梦的飞雪、大雁,渡口的孤舟、离人,洞庭的风波、星河,以及腊月的梅花,等等,真是纷至沓来,目不暇接。诗文有所谓“主宾”一说,主是中心,“无主之宾,谓之乌合”(王夫之《姜斋诗话》)。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孤舟离人放在中心的位置上,围绕这个中心层层设景;又从孤舟离人逗出情思,把诸多景物有机地串联起来。故而全诗显得章法齐整,中心突出,而且融情入景,与一味作感伤语的送别诗不同,自有一番悠悠远思的风韵。
【名家点评】
1.《唐诗摘钞》:起写别景,所以伤离。五、六写舟中景,所以怀远。七写客中景,所以自悲。三句虽系衬景,作者意谓己在羁旅,今日眼中所见,不惟有归人,且有去雁,如之何己独在羁旅耶?此名写景,而实写情;若与上二句例观,便不成章法矣。一本作“回首羡君偏有我,故园归醉及新年”,则诗意尽露,不见法度矣。
2.《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一句是面前湘江,二句是江之隔岸,三句是极望前途。由面前,而隔岸,而极望,盖先默忖别事,悄窥船势,一递一递,转远转远。然则此间斗地分手,便是杳不相见,而如之何可以放离人独上船也。看他一解,先次第写一、二、三句,下独接第四一句,又一斩新章法(首四句下)。前解写未上洞庭船已前,此解写既上洞庭船已后也。“风波尽日”,是写洞庭船昼行;“星汉通霄”,是写洞庭船夜行。七、八,言如此昼夜兼行,则冬春之交必得到家,然而独奈我何哉(末四句下)。
3.《唐诗成法》:先写湘水连天,为下离人独往凄凉一衬。又用“去雁”一陪,况涉洞庭之远险,为新年始到起。以“去雁”承“楚天”,以“云梦雪”点时,以“洞庭”承“苇岸”,以“尽日”承暮前,以“通宵”承暮后,以“风波”、“向水”承“中流”,以“梅花”、“残腊”遥应“雪”字,以“及新年”伤己之未能归在言外。
【注释】
1.楚:湘江流域在古时候为楚国的属地,故称楚。田:一作“天”。
3.去雁:北飞的大雁。云梦:云梦泽,在今洞庭湖北岸,湖南、湖北两省境内。雪:一作“泽”。
3.转:指友人所乘之船,终日在风浪中行转。
4.星汉:银河。
5.零落梅花过残腊:一作“回首羡君偏有我”。腊:腊月,阴历十二月。
6.归去及新年:一作“归去又新年”,一作“归醉及新年”。醉:沉浸。
【白话译文】
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友人归去,一路上将日夜兼程。白天劈波斩浪,顺着水势依山而转;夜里仰望星河,望着星空笼罩着浩瀚的洞庭湖面。梅花凋零腊月将尽,友人回到家刚好赶上新年,与家人团聚将是多么幸福啊。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98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09-410
3. 周锡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46-1247
4. 湘口送友人(唐·李频) .搜韵网[引用日期2015-10-02]
5.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408
本节内容之文本及图片均整理自网络,部分引用资料的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号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联系邮箱:1186840636@qq.com。
——————太极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