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唐)崔曙《奉试明堂火珠》欣赏

(2022-10-05 20:30:47)
分类: 诗词曲赋文赏析/现当代作品[转

可怕的诗谶,读后你还敢写诗吗?


原创 古诗词赏析 古诗词赏析 2019-07-20 06:00


2019\07\20


“谶[chèn]”,指无意中预示了后来发生的事,多指不吉利的事。有个成语叫“一语成谶”,带有浓浓的宿命意味,让人既敬畏又无奈。如果“谶”发生在诗词中,就成了诗谶。


之前,我们介绍过秦观的《好事近·春路雨添花》,末二句是“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本来它写的是作者醉酒之后一副逍遥自在的神态,没什么特别意义,可不久之后秦观经过藤州,逗留期间,正好卒于藤州,临终前还是一副醉态,有人说这就是“醉卧古藤阴下”之谶也。


生活中,我们不常用“谶”字,但却经常听到“乌鸦嘴”一词,即说好事不灵,坏事一说就应验。因此,有人为诗谶取了一个通俗的名字,叫“美丽的乌鸦嘴”。


到底有多美?请看唐代诗人崔曙的《奉试明堂火珠》:

奉试明堂火珠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

——中唐·崔曙


解析


关于“奉试”的解释,一般认为是指进士及第后再次参加考试。考试时作的诗,诗题前一般应加上特定名词,如“赋得”,意思与内容无太大关系。所以,本诗真正的题目应该是“明堂火珠”,可看作咏物诗,吟咏的主体是“火珠”,明堂上的耀眼宝珠。


“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如《木兰辞》“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本诗中指听政殿。


首二句“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分别破“明堂”、“火珠”之题,“凌空”可见火珠高挂,正因如此后几句的设喻才显合理。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句,集中刻画火珠之明亮皎洁。“双月”一指天空的月,一指高悬的明珠,二者分属天上人间,两两相映,十分美丽。等天亮以后(“曙后”),月亮隐去,火珠依旧熠熠生辉,好似天边的一颗明星。


此二句写景十分幽美,以“曙后”对“夜来”,以“一星孤”对“双月满”,工稳有致,灵活生动,可谓妙绝!


接下来二句“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继续刻画火珠之光亮。诗人选取了天空的两个状态——“天净”、“云生”,这是火珠所在的大背景。天空澄澈无云时,火珠光亮清晰可见;天空云彩四起时,火珠光亮忽明忽暗。但无论在什么环境中,它总是那么姣美可爱。


末二句有歌功颂德的意味,因为是在皇帝跟前作诗,必然要颂扬太平盛世,以显示统治者英明神武。若皇帝一高兴,说不定状元就是你的了。果然,唐玄宗看后大为赞赏,取为状元。


当时,“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句就火了,文士们竞相赞美,推为佳句。可一年后,人们再提起来,就忍不住唏嘘感叹,因为崔曙病死了,留下一孤女,名叫星星。“曙后一星孤”,父女二人的名字皆在其中,真是又美又不祥的一句诗啊!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无聊文人附会而成的,并没有事实依据。


但有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文字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可以“动天地,感鬼神”,自然也可能具有“谶”的能力。据说,徐志摩死前几个月曾写过这样的诗句——“直到我飞,飞,飞去太空,散成沙,散成光,散成风。”“但他一展翘/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他飞了,不见了,没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霹雳的一声笑/ 从云空直透到地/ 刮它的脸扎它的心/ 说:'醒罢,老睡着干么?' ”后来,徐志摩死于飞机失事……


真是细思极恐!清代著名诗人黄景仁身世坎坷,写诗好作悲愁语,当时有人劝他不要这样,以免“愁成谶”,而黄景仁偏不信这套,后来三十五岁便病逝。


诗词君认为,诗谶这东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当然也不能因此而害怕作诗了,否则古诗词赏析的留言板就空啦。


——————古诗词赏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