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极拳的“劲架子”,你听说过吗?[张启林]

(2022-10-05 10:18:03)
分类: 养生/健身/武术[转]

太极拳的“劲架子”,你听说过吗


张启林 武当杂志 2022-06-19 17:00 发表于湖北



“劲架子”的概念,我是从台湾黄逸武先生写的《懂劲》一书看到的。所谓劲架子,个人理解就是能支撑八面,拉不动,掀不垮,周身一家,劲整的架子。我们演练拳架的目的,就是要把一招一式练成具有整劲的“劲架子”,否则就不叫太极拳。那么,如何练成“劲架子”呢?侃侃自已的体会,以期有益于后学。


一、初识“劲架子”


2010年,我到绥芬河参加《中华武术》杂志举办的名师讲堂“杨式太极拳85式培训”。学习期间有两个场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天晚上,我到体育场去练拳,来到体育场时,看到有两群人,分别围成两个圆圈。其中一个圆圈被围在中心的是傅清泉老师,于是我赶紧凑过去,看到傅清泉老师正在给演示高探马的学员喂劲,让学员感受后手放在不同的位置,其表现出的不同劲道。当后手放在腰间,且指尖向前时,再次喂劲,学员居然能接住傅老师的劲,且文丝不动。另一个圆圈围着的是东北的一位女拳友(我不知她的姓名),演示按转单鞭的动作。她让一位拳友掀住她的左肩,然后她很轻松的就左转过来了。她说:“只要你的拳打正确了,别人是挡不住的。”这是我练拳两年来第一次看到,也是第一次见识“拳”原来是这样打的。拳要打到这个程度,才是正确的,真是开了眼界,长了见识。

描述(可选,在图片下方显示)

#


本文作者拳姿


二、体悟“劲架子”


2013年国庆节,我到北京又参加了一次傅声远前辈、傅清泉老师教授的85式和推手培训班。学习期间,认识了一位傅清泉老师的再传弟子,姓张,我们都叫她张大姐(60多岁)。一天中途休息时,她对我们说:“你们来一趟不容易,我教你们点真东西,你们跟我来。”于是,我们几位拳友就跟着她绕了几个圈,来到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她让我们几人站成一排,全部按预备式的要求站好,然后,她用一根中指头分别放在我们的髋骨上,轻轻一用劲,我们几个都被拨根了,无一例外。她说:“你们这样练下去是不行的,不管练多久都不会长功力。”看到我们一脸茫然, 她接着说道:“预备式(也叫无极式)两脚稍宽于肩,两脚掌摆正,裆要圆。”我们立即按她的指导做,再喂劲试,真的就能站稳,根就有了。当时觉得很神奇,也很幸运,终于知道了圆裆的练法。


学习期间,机缘巧合下,一次中途休息时还偶遇了同样也是杨式太极拳名家的崔仲三老师,于是抓住机会,请崔老师指点一下搂膝拗步的练法。崔老师让我把搂膝拗步的定式摆好,我立即按自己习练的习惯摆好搂膝拗步定式。崔老师让他的弟子站在我面前,用一只手,抓住我的前手,然后轻轻一拉,我就被拨根了,架子就散了。我赶紧问崔老师,这是啥原因,问题在哪里?崔老师很风趣地说了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就与他的弟子离开了。


这两次试劲、喂劲对我的影响很大。算算学拳的年头已有五年了,李雅轩前辈不是说:“三年一小成”吗?我都练五年了,自我感觉还良好,为何别人一根指头,就能轻轻的把自己掀倒呢?这是为何?要学一点真东西,还真不易啊!


三、修练“劲架子”


从北京回来后,根据这几年掌握的知识和恩师们的传授,我开始对杨式85式拳架一一拆拳琢磨、研究,同时不断问师访友,看书学习。到2016年下半年,37个拳式架子都能打出周身一家的整劲,并把它用在教学中,效果非常好。凡是来学习的拳友,都能感悟什么是劲架子,什么是空架子,都能很快地掌握劲架子的修炼方法。


首先身法要合度。即武禹襄前辈总结的身法八要:“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裹裆、护肫须下势;含胸、拔背落自然。”可以说,没有正确的身法要领,是永远也不可能跨入太极之门的。因为修炼这些身法要领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气沉丹田”服务。只有这些要领都合度了,假以时日的修炼,才会有气沉丹田的功夫。丹田有了,才会有下盘;有了下盘,才能练成周身一家的“劲架子”。其次,间架结构要合理。如何来理解和掌握这个问题呢?一是手型要正确。比如,掤要有掤的手型,桡骨一侧必须斜向上。二是两手的尺寸要合度。比如,捋,两手间的尺寸就是自己小臂的距离,这样劲才不会散。三是定式时两手的位置要合度。比如,倒卷肱,前手在肩前,后手必须放在后胯根旁,才能产生合劲。第三,腰脚手要对上话。如何对上话?就是力点、腰与后脚跟要在一条虚拟的斜直线上。


总之,要练成“劲架子”并不神秘,但也不是朝夕之事。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坚持不懈地修炼下去,梅花总会有扑鼻香的那一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