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弥乐佛弟子
弥乐佛弟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8,290
  • 关注人气:6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立坤:米芾的学书之路及其思考

(2022-09-19 15:47:43)
分类: 书法知识讲堂[转]

林立坤|米芾的学书之路及其思考


书法导报社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订阅号 2022-09-19 10:10 发表于上海


米芾的学书之路及其思考


林立坤


米芾书法极具造诣,其学书善于博采众长,深入揣摩临习名家法帖,化众家之长为已所用,并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创新,自成一家。


一、米芾学书的三个阶段


(一)早年多家取法,广泛临习


米芾曾在《自叙帖》中说:“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后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版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展转折肥美,八面皆全。”米芾早期临习对象众多,他初学颜真卿写大字,领悟颜体之气势,而后转向柳书,喜欢柳书结体紧结,从而学习柳公权的《金刚经》。之后米芾又学习欧阳询,米芾作品中体现出结体的中宫紧缩即是源自欧体。之后为了追求作品的体势多变神采飞扬进而转学点画灵动变化丰富的褚书,褚书最能表现米芾内心的癫狂,因而学褚最久,在长期的学褚过程中米芾不断寻求新的出路。以《杭州龙井山方圆庵记》为例,整篇笔势内敛,体势欹侧,姿态丰富,可见米芾师法欧柳且带有明显的褚书笔法,虽是早期作品,但米芾在集古的基础上已将字形变化做了处理,欲崭露自身的风格。临习段书后,习得段书运笔流美、转折肥美、气势开张、八面皆全的风格,段继展的书法对米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致晚年书风也可见其遗影。米芾不遗余力地临摹学习诸家书体,为以后宽博的书风奠定了基础。


(二)中岁转学晋人,入魏晋平淡


从米芾的中期书迹看,他对历代诸家都深入研究过,他曾在《海岳名言》中评论道:“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李邕脱子敬体,乏纤浓。徐浩晚年力过,更无气骨,皆不如作郎官时《鹜州碑》也,《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恶札,全无妍媚,此自有识者知之。”30岁之后的米芾采纳了苏轼的建议书学晋人,对他来说这是个极为重要的转折,为了更好地临学,米芾不断寻访收藏晋人书帖,学习晋人“平淡”,此时米芾的书体相较之早期的运笔变得更从容,结体更为疏朗,气韵更为流畅。其传世名作《苕溪诗帖》和《蜀素帖》已展现出其独特个性的书法风格,此二帖前后相距约一个月同为38岁时所书,风格趣味迥然不同。米芾不断尝试在创作中寻求自我,他认识到古人书各有不同,因此广泛吸收各家优点,不断地思索求变,试图突破前人的范围,寻求适合自我的创作路径和艺术语言。


(三)晚年集古创新,自成一家


米芾晚年已不满足于博采众家之长,虽然有了前期集古取法众家的坚实基础,但他悟到不能跟在前人的后面再“集古字”了,于是便从自身的实践出发不断地思考、记录,总结出自己的书法经验,加之勤学苦练进而化古生新,米芾从传统与个性二者结合交融中寻找创新的契机,不断地求新求变,创作出个性张扬极具自身风格的作品。他曾自叙:“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为祖也。”40多岁的米芾已找到表达自我的艺术语言,在集古中不断锤炼慢慢形成自我风格。米芾用4个字总结其风格“臣书刷字”。一个“刷”字很好地概括了米芾不同于其他书家的风格特色,在其“刷”字的背后仍然离不开集古的积累,既是其用笔特征,又是其书法风格的总结。关于米芾的“刷”字,曹宝麟教授这样解释:“老米的‘刷’,我的理解就是‘沉着痛快’四字……沉着,是留得住笔;痛快,是恣肆自如。”米芾40多岁所书的《张都大帖》《箧中帖》都表现出其“刷”的特点,线条更加老辣沉厚,结构跌宕生姿,此时的米芾已经在集古的基础上进行了取舍,经过消化和理解,将自我的意识融入到创作之中。50岁之后的米芾可谓“人书俱老”,其作品《紫金研帖》《彦和帖》《值雨帖》纵情恣肆,挥洒自如。米芾晚年的大字行书《多景楼诗》《研山铭》《虹县诗》,这三帖各有特点,《多景楼诗》沉稳跌宕、豪迈不羁;《虹县诗》轻快流畅、平和馨逸;《研山铭》含蓄内敛、沉稳雅健。晚年的米芾将自己的个性、兴趣与作品融为一体,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其“风樯阵马”“快剑斫阵”的风格特色。


二、对书法学习的思考


(一)坚持师法古人,转益多师


米芾在评价前代书法时,常常以是否合乎古法为评价标准。有古法者则美,反之则丑。他认为:“颜真卿学褚遂良既成,自以挑剔名家,作用太过,无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颜、柳挑剔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学习书法首先要继承传统的优点,先得“博取”,只有博,才能通。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而要做到“远源师承”,则需重视碑帖特别是古人墨迹的学习。因为再好的拓本,经过上石、刊刻、捶拓、装裱种种工序,原貌自然打了很多折扣,一定会有某种程度的失真,即便是再逼真的石刻也不能和墨迹相比,墨迹本由于没有经过刀刻斧凿,其用笔的轻重缓急,起止转折,点画的连带呼应,用墨的浓淡枯湿都清晰可辨。在专精一帖深入学习后,为了保持学习的兴趣,可以广泛涉猎书法史上的优秀作品,学习前人技法,博采众长,为日后书法形成自我面目打下坚实基础。


(二)坚持临摹,刻苦练习


书法风格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历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主要是通过临习大量的古帖让技法达到熟练的程度,临摹方式加强书法基本功训练,可以体会到字的点画、间架的微妙变化,可最大程度地纠正自己平时写字的错误习惯,是最有效地学习方法。在书法学习上,米芾选择苦学的途径来锤炼技法,他嗜书如命,自云:“一日不书,便觉思涩。”他的儿子米友仁说:“先臣芾所藏晋唐真迹,无日不展于几上,手不释笔学之。夜必收于小箧,置之枕眠,好之之笃,至于如此,实一世好学所共知。”米芾终日临习古人为的就是锻炼运笔能力。纵观古往今来的书法名家,没有一个不是从临摹入手的,并且都在临摹上下过很大的功夫。徐浩在《论书》中叙述:“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永师登楼不下四十馀年。张公精熟,号为草圣;永师拘滞,终能著名。以此而言,非一朝一夕所能尽美。俗云‘书无百日工’,盖悠悠之谈也。宜白首攻之,岂可百日乎!”我们在感叹古人用功之深的同时更要明白学习书法是一件终生之事。临摹古人字帖不能照搬字形,还要体会揣摩古人的意韵达到形神兼备,从临摹中学习受到启发才能更好地进行创作。


(三)坚持守正创新,形成自我面目


书法创作的最高目标是要做到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以形成个人风格为旨归的。米芾个性张扬,在书法创作中渗透着自我意识,形成了与时代潮流格格不入的态势,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他的书法以欹侧多姿为主要特点,精于用笔、结体,章法亦多幻变。他在诗中写道:“要知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意足我自足”充分表达了米芾书写个人情怀的观点,让主体的情感充分展现。米芾主张执笔轻,这样写时不受束缚,行笔时就会较少滞涩感,便有利于书家表达情感。米芾对“二王”经常感到不满,曾言“老厌奴书不玩鹅”,说“回视二王,顿有尘意”等语,尽管不排除他性格中有狂的倾向,但他一心创新,不为“二王”所束缚的意识却十分可贵。继承与创新是学书者最难处理的一对矛盾,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对于一个人的书法成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古至今,许多书法家、书法理论家都谈到继承和创新的问题,杨守敬说:“自来学前贤者,未有不变其貌而能成家……”苏东坡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可见如何创新,是每一个书法家必须要面对的,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是书家努力的目标。创新应该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顺其自然,遵循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


来源|书法报编辑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