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甫《过津口》“津口”即为“渌口”吗?[李栗山]

(2022-09-18 09:59:30)
分类: 诗词曲赋文赏析/现当代作品[转

[学术争鸣]杜甫《过津口》 “津口”即为“渌口”吗?



原创 李栗山 史志株洲 2018-05-21 16:59 发表于湖南


诗人杜甫曾来到株洲,停留了三天两宿,

留下了九首诗歌,其中《过津口》一诗

“津口”是不是特指“渌口”,争议不断


方志之声:


泱泱古国,悠悠华夏。五千年的历史轨迹,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沉淀了许多令人费解的历史迷团,有的已经水落石出,而有的还在等待后人的探索才能真相大白。扑朔迷离的真相犹如蒙娜丽莎的微笑那样神秘而又令人着迷,总是在驱使那些严肃的学者去一探究竟。他们穷尽毕生的智慧和心血,冀图揭开那些鲜为人知的千古奇秘。


彭雪开先生是湖南工业大学教授、湘东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李栗山先生也是一位满怀好奇又富有责任感的地名文化研究者。他们从杜甫《过津口》谈起,围绕“渌口”是不是又名“津口”、杜甫究竟有没有去过“渌口”等方面,推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据理争辩且言之凿凿。无论历史的真相如何,我们都要为他们不断探寻、不断求证的严谨治学态度致敬点赞!


今天我们推送李栗山先生《【学术争鸣】杜甫<过津口>“津口”即为“渌口”吗?》一文,期待大家喜欢!


说文释“津”,渡也


渌口,一座千年古镇,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钻研渌口的地理人文史,就像探寻一座无尽的宝藏,总时有新奇让我们惊讶。


要了解渌口,首先要清楚渌口的地名变迁。渌口古名漉浦,这已成为共识。研究湘东人文地理的名家彭雪开先生,还在其著作《渌口地名源流考》中,对渌口古名漉浦从源流上进行了深入探研,论据详实,逻辑严密,读来令人信服。但近代以来还有一个说法:渌口又名津口,彭先生也采信了这种说法。他在上文中说:“渌口,古名漉浦,又名津口。……唐大历四年春,诗人杜甫溯湘江去衡州(今衡阳市)投奔旧友,舟过渌口,作《过津口》一诗,有‘回首过津口,而多枫树林’之句,津口即为渌口。”但我却没有看到先生认定“津口又名渌口”的论据,因此略觉结论下得有些仓促了。


后来,我尝试着去查阅一些史料,却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我以为,“渌口又名津口”“津口即为渌口”,这是一种误解,渌口在历史上从没有叫做“津口”。


作者认为:《株洲县志》1995年版37页载,唐天宝八年(749),渌口改属醴陵县,称渌口市,说明在杜诗《过津口》之前,渌口地名就已经存在

《说文》释“津”即“渡也”,就是渡口的意思。迷津、烟津、要津、江津、楚津、东津,津梁、津桥、津楼、津亭、津济、津驿……津都是指渡口。古代基层有“津吏”者,就是指掌管渡口、桥梁的小官吏。《过津口》从诗题来看,杜甫只是乘舟经过渌口,而并没有上岸。若津口是个地名,是渌口的别名,且杜甫到过津口,那么这首诗的题目就要改成“次津口”了。从诗的内容来看,“和风引桂楫,春日涨云岑”,言明诗人是在江中舟上远眺群山,“回首过津口,而多枫树林”,则是说诗人在江行时,回首远眺对岸的津渡及附近的枫林。这一切都没有明确指称:津口是渌江汇入湘江口东北岸一带的特定地名。从杜甫的行踪来看,大历四年(769)二月,杜甫离洞庭至潭州(长沙),溯湘水往衡州(衡阳),在游历株洲期间共留下九首古风,其诗题中所提及的今株洲地域范围内的其他四个地名,凿石浦、空灵岸、花石戍均在湘江西岸,唯挽洲在江中。从宿、次诸字可见,杜甫均到过这四处地方,在与当地人交流之中,肯定知道其准确地名,诗题中即有体现,因此我们对这四处地名并无异议。但杜甫舟行过渌口时,并没有登上湘江东岸(诗中可见),而舟中也不会有渌口本地人,所以诗人定然不会知道渌口这个地方的准确地名,如果当时渌口又名津口,则更是无从知道的。


民国版醴陵县志渌口市图


诗人在舟中目之所及,最明显的地理特征就是湘江东岸的渡口,因此即题诗名为《过津口》,津口一词,实为指称诗中所写的地理位置而已。我们如果从此诗就断定,那时渌口就叫津口,这种说法显然缺乏依据,也是没有说服力的。


津口即指渡口,而非某一特指地名称谓,这在唐代其他诗人作品中亦可得到论证。如唐代诗人李颀,其生年并无定论,史本(如闻一多《唐诗大系》)多认为李颀生于则天天授元年(690),算来李颀比杜甫长了22岁。短短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词语语义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据其语义而使用的习惯也应无太大变化。李颀诗《送陈章甫》有句“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这里的“长河”断不是湘江,而是指黄河,这里的“津口”即黄河边上的渡口。在二十多年前的李颀诗中,津口就是渡口,而二十年多后在杜甫诗中,津口却成了湘渌江交汇处一个特定的地名,这多少让我们觉得这种论断有些牵强附会。因为词语语义和用法的相对稳定性,都让我们有理由对此提出质疑。


渌口镇菜码头渡口是株洲县客流量最大的码头


此外,若古时渌口称为津口,应当会在史书及各类笔记中留下记载,但遗憾的是,我们找不到相关记录,这也恰恰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渌口古时并无“津口”这一称谓。《醴陵县志》虽有一处言“渌口亦称津口”,但书为近人编纂,且此说亦无出处,因此可信度不高。书中又载:“大历四年春,杜甫溯湘游衡山,过津口(即今渌口)有诗。”我理解“津口即今渌口”,意思是“这个渡口就在现在的渌口”,而不是“渌口又叫津口”,这是两个不同的判断,其义不能等同和混淆。相反,若追寻渌口的建制史,却可以从中找到津口并非渌口古名的一些依据。《株洲县志》1995年版37页载:“三国时,渌口属东吴建宁县,称漉浦,隋开皇九年(589)省建宁县入湘潭县。唐天宝八年(749)改属醴陵县,称渌口市。后设有巡检司署,并有兵戍守,称渌口戍。”可见不论是渌口市,还是渌口戍,渌口作为一个固定的地名进入官方档案,在唐天宝八年(749)或更早以前就存在了。而杜诗《过津口》作于唐大历四年(769),比官方将此地定名为渌口晚了整整二十年。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溯湘江过渌口时,渌口绝不会再冒出一个通用意义上普遍指渡口的“津口”这个新地名了。所以杜甫诗中,津口只是用其本义,即指当地的渡口而已。


如诗如画渌水湾

记录城市变迁 传承株洲历史 服务发展大局

方志株洲

微信号:fangzhizhuzhou20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