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行涵碧玉三晋耀明珠——太原晋祠楹联赏读[吴世超]

(2022-08-03 21:09:19)
分类: 楹趣联韵/诗钟/作品[转]

两行涵碧玉 三晋耀明珠——太原晋祠楹联赏读


原创 吴世超 对联杂志社 2022-08-03 19:26 发表于山西


点击“对联杂志社”,关注我们哦!!


国粹名刊选对联 文坛美景好留连


>>欢迎订阅<<

>>>《对联》杂志<<<


两行涵碧玉 三晋耀明珠

——太原晋祠楹联赏读


对联杂志社 吴世超


唐太宗李世民在《晋祠之铭并序》中写道: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株树。


几笔华丽的偶句,是对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风景名胜区晋祠的高度评价。晋祠位于太原市晋源区,西山一线的悬瓮山脚。晋祠之于太原,恰如紫禁城之于北京,中山陵之于南京。这里积淀深厚,文脉绵长,山水相映,风光旖旎,优美的自然景观与珍贵的文化遗存完美融合,相得益彰,为太原旅游必朝之胜地,素有“山西小江南”之美誉。畅行祠内,抬眼尽是楼台飞檐,殿阁倒影,古树婆娑,泉水淙淙,入目多有历代文人雅士题咏。驻足其间,赏读古色古香的楹联,更是一件赏心乐事。


由于晋祠特有的人文地理优势,此地的楹联切地切事,把中国古老文化传统中的辞赋诗文、书法雕刻和古建园林艺术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极具中国气度和东方神韵的经典艺术品。


晋祠公园的外大门挂有一联:

临汾川而降祉;

构仁智以栖神。




联语出自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高度概括了晋祠景区的特点:为汾水源头,造福百姓;游唐国故祠,谒仁智典范。

一进晋祠大门,迎面就是居中的水镜台。它是古代唱戏的戏台,造型独特,东向的后台开有两个圆窗,极像两只大眼睛。水镜台集殿、台、楼、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细。《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二郎神时,摇身一变而成的小庙造型就源于此处。庙门悬有楹联一副:

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

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




此联写景,联语化用自《林则徐全集》中的两副对联:

青山不墨千秋画;

绿水无弦万古琴。

青山有色花含笑;

绿水无声鸟作歌。

两个“无”字说明此地是天然图画,两个“有”字说明此地生机勃勃。言简意赅,凸显了晋祠依山傍水,风景极具诗情画意的特点。

水镜台后面是金人台,旁边的流碧榭悬有一副五言短联:

风月时来往;

山川自古今。



此联款识为介休张颔。张颔是山西藉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此联虽没有明显地理标识,但联语对仗工整,极富哲理性,更以作者擅长的甲骨文字书丹,古色古香,别有韵味。

向西穿过献殿、鱼沼飞梁,前面就是圣母殿,两侧悬有一副11字联:

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

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



此联由清三代帝师、山西寿阳人氏祁隽藻所撰写,联语工稳沉郁,寓意深远。尤其是起笔“悬瓮”对“剪桐”之精彩借对,彰显大家手笔,果然不同凡响。以“悬瓮”山名对以三晋历史来源“剪桐分封”,上联言地理,下联言历史,穿越时空,纵横交织。一“悬”一“剪”,动态十足。

《山海经》有云: “悬瓮之山,晋水出焉。”说明这里是晋水的源头。《史记》记载: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予其弟叔虞,此即“剪桐封弟”的来历,封地即为古唐国。晋祠原名为古唐村,后由于李渊父子龙兴晋阳,不忘故土,定国号为“唐”,此地也是唐文化的发源地。因此,这一“晋”一“唐”,背面傅粉,暗寓晋祠之悠久历史文化,用笔老到,言简意赅。

悬挂在圣母殿中门外侧的长联,联文如下:

溉汾西千倾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数十里淆之不浊;

出瓮山一片石,冷于夏温于冬,渊渊有本,亿万年与世长清。



此联歌颂了晋祠灵泉造福三晋子民一事。对仗工整,朗朗上口,是晋祠名联之一。“三分南七分北”:指晋水从难老泉流出,汇入石塘。在中流砥柱东建一道石堤,石堤上凿有十孔圆洞,南有三孔,北有七孔,做为南北分水标识。又在堤东建有人字石堰一道,为分水界线。

从难老泉向南走,有奉圣寺,大门原为晋祠主入口的景清门。此地可大有来历,唐初由高祖李渊赐予开国功臣尉迟恭做宅第,尉迟恭就是老百姓过年必贴的门神之一。后尉迟恭受高僧点拨,发善愿将宅院改为寺院,李渊御赐匾额“十方奉圣禅寺”,寺名沿用至今。其大门联云:

山环水绕无双地;

神乐人欢第一区。



此联语平实简单,却非常切地切事切人文。享山水之乐,看人神共欢。晋山晋水,尽善尽美。“无双地”表明此地乃三晋名胜之首;“第一区”既指景区之美轮美奂,也隐指晋祠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金人台的北面有著名的唐碑亭,内有唐太宗所撰并书的唐代御碑。门上所悬对联简明扼要: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本联联语皆集句于杜甫诗。上联出自《偶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下联出自《重经昭陵》:草昧英雄起,讴歌历数归。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此集句联引用得当,上下联对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分而述之,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其以武力取得天下,用文教巩固政权的行为,这也是唐太宗碑刻主要内容之高度概括,作者是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本联切事切题,用典无形,故蜚声海内外,值得品味。

金人台的南面是傅山纪念馆,以前叫同乐亭,门上悬挂的对联是: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

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



此处虽名“亭”,其实是一处院落。上联三个同一个乐,下联三个乐一个同,以规则重字遥相呼应主题,取士庶同乐、百姓同乐之意。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出自《周易·乾卦》,原意是,同样的声调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息能相互吸引。后比喻志趣相同者互相响应。上联讲彼此理解,精诚团结,求同存异,天下同乐。下联讲“乐不可无”,又“乐不可极”,即喜乐、享乐皆不能过度。因为独乐不如众乐,只有分享快乐,后天下之乐而乐,才是君子之乐。

李克强总理曾经在参加山西代表团审议时,现场吟诵此联。总理说“乐事还同万众心”,就是要让劳动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同理,“同人同乐千秋节”,七个字饱含了穿越千年对三晋大地的殷切祝福。总理对这副楹联的喜爱之情,也彰显了晋祠楹联文化的内涵与地位。

晋祠之美,历代诗人多有题咏,为此地湖光山色平增无穷意趣。明代诗人、兵部尚书于谦游晋祠时,曾留有一首律诗,今天读来犹自感同身受:

悬瓮山前境趣幽,邑人云是小瀛洲。

群峰环耸青螺髻,合涧中分碧玉流。

出洞神龙和雾起,淩波仙女弄珠游。

愿将一掬灵祠水,散作甘霖遍九州。


眼前山清水秀,史上卧虎腾龙。地灵人杰的晋祠,绝对是三晋旅游的上佳之选。徜徉其间,仔细赏读这里的牌匾诗联。古韵古风,扑面而来;晋善晋美,夹道相迎。笔者亦沉浸其中,流连忘返,试拟一联赞曰:

晋祠印象

碑临唐气象,人着宋衣冠,古木撑天,桐沐高风犹剪叶;

三晋耀明珠,两行涵碧玉,新诗佐酒,山悬巨瓮复邀杯。




打开喜马拉雅 听对哥谈联

喜马拉雅 搜索:对哥谈联

点击订阅关注哦



《对联》杂志微博


征订:13269221236(微信同号)

邮箱:duilian2008@sina.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