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诗词曲赋文赏析/现当代作品[转 |
跟着康震老师,
学习古典诗词。
第67课
如梦令[两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如梦令》写的是李清照自己少女时代的生活。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溪亭”有多种说法,有说泛指深边的亭子,也有说是山东济南城西一眼泉水的名字,还有说是章丘明水附近的一处游憩之所,等等。大约是一个夏日的傍晚,词中的女主人公,也许就是李清照自己,与小伙伴们去溪亭游玩。她们在一起说笑、品茶,玩得太开心了,不知不觉已日落西山。糟糕!爹妈该责备了,赶紧回家吧。又开心、又着急,不免有些手忙脚乱,以至于“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个“误”字用得真妙。本来就不辨方向,天色将晚,小姑娘们心里着急,手下又乱,东摇西晃,左划右转,小船就是不听指挥,歪歪斜斜、误打误撞地闯入荷花丛里。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船到底该朝哪个方向去?不知道,可船却是越划越急了,闯得也就越猛了,那些正在浓密荷花丛中打盹的沙鸥、白鹭,居然都被惊醒了,呼啦啦纷纷飞起来。可以想见,那一刻,水面上荡漾起姑娘们银铃般的笑声。
李清照特别擅长描写瞬息之间的情景变化,这个变化往往就出现在同的结尾之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就是如此,前面说了一堆,都是为了这三句埋伏笔,如果说前几句是热身运动,那么这三句是腾空跃起,将少女们欢快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她还有一首《如梦令》,也绝妙至极:“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可见少女时代的李清照,词没少写,酒也没少喝。“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风雨交加的夜晚,她喝了不少。海棠花在风雨中摇曳,也搅动着少女的情思。她喝醉了,睡了一整晚,醒来时残留的酒意让她犯了迷糊,心里却还惦记着海棠花:“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卷帘人是谁?可能是家中侍女吧。诗人忙问,园子里的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回答“海棠依旧”。侍女的话本没有错,但她哪儿知道小姐内心的真实想法呢?
海棠花是花中贵妃、花中神仙,与玉兰、牡丹相映衬,是富贵美丽的象征。李清照正值二八年华,不也是一枝美丽沉静、雅致温润的海棠花吗?李清照问侍女昨夜风雨中海棠的境况,其实也是在追问自己的青春岁月。“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哎,卷帘人呀,你懂什么?一场风雨过后,海棠花的叶子自然滋润肥硕,可是娇艳的花朵恐怕早已凋零。这是在感慨红颜易老,青春易逝。“绿肥红瘦”造语甚奇,一绿一红,一肥一瘦,颜色鲜明,对比强烈,将青春的怅惘、少女的愁绪衬托得惟妙惟肖。
她还有一首《渔家傲》,也非常好:“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第一句“雪里已知春信至”,雪花送来了春天的讯息,让我们想到雪莱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天里有着春天般的心情,跟唐代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异曲同工之妙。严冬里傲放的寒梅,居然像迎春花一样娇小妩媚、婀娜多姿,在明月和白雪的映照下,更显得冰清玉洁。这首词赞美大的梅花,“此花不与群花比”,梅花不仅像春花一样妩媚多姿,更有双箱斗雪的独立个性,这或许正是少女李清照卓然独立个性的写照吧。李清照是古代难得的才女,她的独立个性、文学才华早在少女时代就已显露出来,这当然与她的家庭环境关系密切。据史料记载,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乃进士出身,曾在朝廷和地方做官,他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在山东做官时,他俸禄很低,上司想让他兼任其他职务,多拿些薪水,被他婉拒。在江西做官时,有个道士妖言惑众,骗取钱财。有一次,李格非正好在路上与道士相遇,他嫉恶如仇,竟然让人将道士从车上拖下来,痛打一顿,驱逐出境。(《宋史.文苑传六》)李格非学术造诣深厚,个性清正刚直,这些都对李清照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李清照晚年曾在一首诗中回忆:“赘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意思是,我的父祖辈出生在儒学昌明的齐鲁稷下地区,地位虽然不高,但是学问、道德令人敬仰。
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也是官宦世家出身。王氏的祖父王拱辰是宋仁宗朝的状元,曾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重要官职。在《宋史.文苑传》有关李格非的记载中,特别记述夫人王氏“亦善文”,女儿李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可见这母女二人文学声名之高。
也许正是因为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李清照从小就不是娇气柔弱、多愁善感的小家碧玉,而是活泼开朗、见多识广的大家闺秀。她眼中的世界处处充满了斑斓的色彩、蓬勃的生机,让她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好。所以,她善用自己生花的妙笔将青春的朝气描写出来,让我们感受到青春的无限生机和饱满活力。
特别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天下史馆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