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西)曾小云:南宋韩淲《芒种四首》赏读

(2022-06-09 09:41:58)
分类: 诗词曲赋文赏析/现当代作品[转

田家一雨插秧时——韩淲《芒种四首》赏读

原创 曾小云 曾联惠国学大课堂 2022-06-06 19:43 发表于江西



田家一雨插秧时,成把担禾水拍泥。

分段排行到畦岸,背蓬浑不管归迟。

栽匀明日问青黄,惜水修塍意更忙。

少候根中新叶出,又看晴雨验朝阳。

三年不见种田农,蓦陇跳沟过屋东。

齐唱歌声相劳苦,濛濛烟里一蓑风。

愧我粗官耗太仓,及瓜而代合耕桑。

蚕筐阁了修秧马,老稚时时馌酒浆。




宋•楼璹《耕图》(部分),源自网络

2022年6月6日是芒种。芒种,或许是最接地气的节气。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芒种即“有芒之种谷可稼种”,就是有芒的麦子可以收割,有芒的稻子可以栽种。所以说,芒种,在北方是收获的时节。清人王时叙《商周山歌》云:“旋黄旋割听声声,芒种田家记得清。几处腰镰朝雾湿,一行肩担夕阳明。”布谷声声,催人收割小麦。农家对这个时节记得最清楚。他们起早贪黑,从早到晚,手里拿着镰刀割麦子,肩上挑着担子挑麦子,忙得不可开交。他们知道时节不等人,晚收几天都不行。而对南方来说,芒种是种稻的季节。我是南方人,关于芒种最美好、最难忘的记忆就是插秧。


插秧,作者摄于江西省瑞金市瑞林镇元田村

《芒种四首》是南宋诗人韩淲写的一组七绝。淲,音标、呼,一作,音斯。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祖籍开封,南渡后落户信州上饶(今属江西),著有《涧泉集》。根据诗中“及瓜而代”来看,这组诗应该是作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诗人香药局官满之时。香药局是个什么单位呢?为了筹办盛大宴会、典礼,宋代官府专门设置了四司六局,香药局即六局之一。根据《梦梁录》记载,香药局掌管龙涎、沉脑、清和、清福异香、香叠、香炉、香球及装香簇细灰等事务,专司香的使用。总之,韩淲干的是会务工作。诗人对这个“吃香”的工种喜不喜欢呢?肯定是不喜欢,换了我也会不喜欢。所以,香药局任期一到,他干脆就学陶渊明挂冠归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回家务农了,此后一直没有再当官。



农人,作者摄于江西省瑞金市瑞林镇元田村

《芒种四首》这组诗,反映了芒种时节农家忙于插秧的辛劳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第一首写拔秧、扎秧、挑秧、分秧、栽秧的全过程,展现了农家趁时抢种的忙碌景象。第二首写田间管理,特别提醒要保持充足的水,注意天气的变化,俨然一篇诗体的田间管理技术指南。第三首写诗人回到家乡看到乡亲们蓑风笠雨唱歌插秧的劳苦情景。第四首写诗人退职归田。作者自愧只是粗笨的小官,空耗国家的粮食而于世无用,幸而任期届满有人接替,正好可以回家栽桑种田。“粗官”,有人解为武官,肯定有误,诗人没有做过武官,应该解为粗鄙笨陋的小官。作者自嘲不谙升官之道,只能做个无用的小官,不能做大官。

拔秧是插秧的第一个流程。其中的一项工作是挑出稗草,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小孩子来说。前几天妈说我小时候到大舅家插秧,大舅对我那么小的年纪就能认出稗草非常惊奇,不停地摸着我的脑袋夸赞我。对于稗草,农人是最讨厌的,有诗为证:“农田插秧秧绿时,稻中有稗农未知。稻苗欲秀稗先出,拔稗饲牛唯恐迟。今年浙西田没水,却向浙东籴稗子。一斗稗子价几何,已直去年三斗米。天灾使然赝胜真,焉得世间无稗人。”(宋末元初·方回《种稗叹》)因为水灾,农家歉收,只好买稗子充饥,可是稗子的价格竟然比去年的稻米还更贵。诗人发出感慨:自然界的天灾使赝品胜过真品,反观人世间,也有很多像稗子一样的人,该怎么拔尽除绝呢?看来,劣币驱逐良币,古今皆然。不过,我在童年时对稗草并没有十分的厌恶,它带给了我认出稗草从而为人夸赞的成就感。前几年读到余秀华的诗,第一次读《我爱你》,我被深深地打动了。特别是读到最后几句:“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 春天”。稗子,于我是多么熟悉!可是我从来没有发现其中的诗意。我只在古诗里读到它,但几乎都是作为比喻、象征的贬义来使用。在余秀华笔下,在现代诗里,稗子却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低微、被误解、惶恐、弱小。这些含义,在古诗中我没有看过。受其启发,我写了一首《咏稗》:“得雨尚兢兢,空惭泥土情。请君莫拔起,拔起且轻轻。”



稗草,作者摄于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山岐村下胜潭

下田插秧之前,要用绳子和竹竿量好相同的行列,便于整齐、规则地插秧。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分段排行到畦岸”。可即使这样,我插秧也会走样,插着插着就变得歪歪扭扭的,没有像诗中所说的“栽匀”。印象中,父亲没有怎么责备过我。只记得有一年,不知是不是引进新方法,我家没有把秧苗扎成一捆一捆,也没有量好规则的行列,就直接把秧苗抛种到水田里,尤其是行距比以前宽了许多。父亲一个劲地摇头说,这样怎么能有个好收成?可是等到割稻的时节,似乎也没有比往年少收。



插秧,源自网络

为了赶时间插秧,我们经常不回家,就在田里吃早饭、午饭,有时还会有酒。当然酒是给大人们准备的。一两个饭团,蘸点白糖,就是一顿美美的享受。好多年没有吃过母亲做过的蘸了糖的饭团了,那种饱饱的感觉依然留存在我的心里。

在这组诗中,出现了两种今人已经陌生的插秧器具。一种是背蓬,一作背篷。雨具最常用的是蓑衣、斗笠,但这两种雨具只适合直立时使用,而栽秧要长期保持弯腰的姿势,古人就专门设计了这种适合弯腰劳作时穿戴的雨具。印象中我的老家赣南没有这种雨具,可能多见于江浙地区。网上查到了相关图文。据介绍,背蓬是用竹叶、箬叶等细密的叶片为原料做成的,形状像乌龟壳或半边的花生壳,背在背上,比蓑衣轻便,刚好可以遮住身子,不仅农人可以使用,渔人也可以使用。



背蓬,源自网络

还有一种是秧马。秧马,又称插秧船,古代农人拔秧、插秧时的坐具。据苏轼《秧马歌并序》介绍,其外形似小船,头尾翘起,背面像瓦,供一人骑坐,腹部以枣木或榆木制成,背部用楸木或桐木。操作者坐于船背。如拔秧,则将拔起的秧苗捆缚成匝,置于船后仓中;如插秧,则用右手将船头上放置的秧苗插入田中,然后以双脚使秧马向后逐渐挪动。这种坐具我们这里也没有,有的只是小板凳,而且只在拔秧时用。如果不注意,有时候会坐空,坐到水里,溅起一阵笑声。



秧马,源自网络

如今,这两种农具大概只能在博物馆里见到了。对农事越来越生疏、越来越鄙视的我们,能够认得几种农具呢,又用过几种农具呢?比如,你知道耒、耜、耙、耧、碌轴长什么样吗?如果不是借助网络,惭愧我也不能完全准确说出它们的样貌和作用。



耒,源自网络



耜,源自网络



碌碡



耧,源自网络



耙,源自网络

“清晨且拔擢,父子争提携。”(宋•楼璹《耕图二十一首•其八•拔秧》“父儿呼唤手拔齐,千把万把根连泥。”(宋•刘学箕《插秧歌》)而今,父亲已去世十多年,但小时候跟在父亲后面插秧的画面却时时浮现我的脑海。有人说,二十四节气是我们这个民族童年记忆的一部分,承载着关于人与自然的纯朴而美好的记忆。读这些关于芒种插秧的古诗,我对这种说法深以为然。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也是一个家族的记忆。正如芒种,正如芒种古诗,激活了我对童年、对父亲、对故乡的记忆,让我可以更亲近一点泥土和稻香的气息。



小学生体验插秧

想要深入品读这首诗,欢迎加入【跟曾老师读节日诗词】,点击以下链接:

第27节 | 芒种:田家一雨插秧时——韩淲《芒种四首》

https://m.lizhiweike.com/classroom3/26938880

赏读节日诗词,感悟传统文化。【跟曾老师读节日诗词】第1期100节,宠粉价99.9元;赠送对联写作课程价值160元大礼包1份。

音频收听地址:跟曾老师读节日诗词

https://m.lizhiweike.com/channel2/1142987


【曾联惠国学文化创意工作室简介】

曾联惠国学文化创意工作室创办于2018年8月,创办人曾小云。工作室以“吾道一以贯之”为核心理念,以“道传一贯,学惠群伦”为服务宗旨,以“人人为师,美美与共”为工作信条,倡导并践行思考、研究、学习、阅读、写作、教学、工作、生活等多位一体的个人成长高效方法,致力于传播对联、诗词等艺术写作方法,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工作室提供国学教培、写作定制、咨询指导、创意策划、阅读推广等5大服务,以公众号、视频号、荔枝微课、微信群等为教学和服务平台。

【曾联惠国学大课堂简介】

曾联惠国学大课堂开设对联、诗词、古文、高效方法等课程和训练营,已推出朝闻联道、朝闻诗道、朝闻文道、对联写作高效教程、春联变现、征联指导、《对联》杂志共读、跟曾老师读节日诗词、高端入室、高效方法等课程。创办者出身中文教育专业,兼擅创作、研究与教学。对联教育培训课程运用刻意练习等高效学习理论,注重跨界视角,注重化繁为简,注重学情研究,注重激励反馈,注重实操落地,首创四柱构思法、下水作联、联刊共读等对联写作、教学和研究新方法,初步建立从免费到付费、从初级到高级、从低价到高价的教学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工作室以公众号、视频号、荔枝微课、微信群等为教学和服务平台,付费学员逾千人。公众号曾联惠国学大课堂、荔枝微课账户曾联惠国学大课堂为主要推介平台。

【曾联惠国学研究院简介】

曾联惠国学研究院以学术研究为主。公众号重点发布学术论文、调研报告等研究成果,提供课题研究、论文指导等服务。主要研究方向:古典文学、古籍整理、诗词对联写作等。

【曾联惠国学读书会简介】

曾联惠国学读书会以阅读推广为主。公众号主要发布读书笔记方法和内容,分享图书评论,推介新书好书,提供读书课程、读书训练营等服务。

【曾小云老师简介】

曾小云,男,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联惠国学文化创意工作室、曾联惠国学大课堂创始人、讲师,1977年生,江西瑞金人,大学中文教育专业,现任职于文艺部门,擅长诗词、对联、辞赋创作,致力于诗词、对联的研究、创作和教育。坚持“吾道一以贯之”核心理念,倡导并践行思考、研究、学习、阅读、写作、教学、工作、生活等多位一体的个人成长高效方法,首创四柱构思法、下水作联、联刊共读等对联写作、教学和研究新方法。作品刊发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对联》等刊物,获中宣部、诗刊社、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等单位主办的赛事400余项,在西安古城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央电视台等景区、场馆和平台刻挂展览100余件。曾参与中宣部、中央电视台、中国楹联学会等单位主办的重大对联、诗词、辞赋项目创作任务。

【联系方式】

姓名:曾小云

手机:13576651312

微信:13576651312

电邮:byxhyc@163.com

公号:曾联惠国学工作室、曾联惠国学大课堂、曾联惠国学研究院、曾联惠国学读书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