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诗词曲赋文赏析/现当代作品[转 |
杨万里的《春尽感兴》,开篇直抒胸臆,颈联乃传世名句,耐人寻味
原创 云水 云水心语 2022-04-16 07:07
每一处山水,都蕴藏着一个故事;每一座城市,都抒写了一段传奇。每一首金曲,都让人回味无穷;每一篇杰作,也会发人深省。唐诗宋词是祖国文化艺苑中的珍宝,而背后的那些诗人和才子,也值得后世崇敬和赞赏。
古诗词中经常采用各种鲜活的意象,它们源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却又仿佛汩汩甘泉,从诗人的脑海里喷涌而出,令人如临其境,更会给读者带来奇妙的感受。下面介绍杨万里的《春尽感兴》,开篇直抒胸臆,颈联乃传世名句,耐人寻味。
春尽感兴
南宋 · 杨万里
春事匆匆掠眼过,落花寂寂奈愁何。
故人南北音书少,野渡东西芳草多。
笋借一风争作竹,燕分数子别成窠。
青灯白酒长亭夜,不胜孤舟兀绿波。
春天里万紫千红,桃红柳绿,鲜花让人觉得欣喜,小草也令人感觉养眼。可是很多人因为事务繁忙,经常会错过大好春景;等到忙里偷闲,准备细细观赏时,却又是春意阑珊、花事已尽,让人叹息不已。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处于羁旅途中,当客船在渡口暂时停泊时,诗人也下了船,顺便欣赏一下周围的风景。开篇直抒胸臆,“春事匆匆、落花寂寂”,令人愁绪满怀。“掠眼过”三字,进一步强化了时光飞逝的感受;“奈愁何”三字,则传达出诗人错过美好春景的惆怅之情。
接下来诗人继续抒写心中的悲戚之情,“故人南北音书少,野渡东西芳草多。”曾经的故友都各奔前途,南北远隔,音信难通;野外的渡口,人烟稀少,芳草鲜美。
一“少”一“多”,对比鲜明。缺少了知音,却多了一份孤寂,大自然依旧按照固有规律运行,而诗人却深感人世无常。每年的暮春时节,都会看见草木葱茏、浓荫茂密,可是物是人非、变幻莫测,一种浓烈的悲凉情绪也在心头涌起。
颈联颇具理趣,“笋借一风争作竹,燕分数子别成窠。”嫩笋凭借春风之力,争相长成新竹;母燕也很有远见卓识,它把小燕安排在不同的巢里。
作者用简洁又略带夸张的语言,描绘了春笋长势之快。雏燕长大后,也离开旧巢,开始独立生活。虽然春光难以驻留,但是万物都逐渐成熟。诗人用细腻的笔墨,让读者感受暮春时的另一番景象,令人赞赏。
结尾呼应开篇,再次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情。作者连续叠加六个意象,“青灯、白酒、长亭,黑夜、孤舟、碧波”,虽然不提一字悲愁,但羁旅艰辛、前途未卜等惆怅之情,都一一溢于言表。
读者仿佛可以看到,长亭外、孤舟上,一盏明灭不定的灯火,一位形影相吊的诗人,面对碧波浩渺的水面,心中似乎有着千言万语,但又难有诗仙的万丈豪情,只能默默地独自举杯遥望远方。
杨万里的这首七律情感深沉,质朴明快,作者在开篇就直抒胸臆,表达出羁旅奔波之艰辛、思乡念亲的悲愁。百花凋零、音信隔绝,都让作者感到异常的惆怅。结尾的众多意象,也传达出诗人对自己的处境感到非常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