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诗词曲赋文赏析/现当代作品[转 |
园林中隐,游娱畅情 ——南齐•谢朓《直中书省》诗试析
原创 王力坚 华大公开课 2021-07-06 09:28
园林中隐,游娱畅情
——谢朓《直中书省》诗试析
王力坚
紫殿肃阴阴,彤庭赫弘敞。风动万年枝,日华承露掌。玲珑结绮线,深沉映朱网。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兹言翔凤池,鸣佩多清响。信美非吾室,中园思偃仰。朋情以郁陶,春物方殆荡。安得凌风翰,聊恣山泉赏。(谢朓《直中书省》)
据李善注《文选》称, 此诗作于谢朓转任中书郎之时,即建武二年(495)春。诗人在前十句描写了中书衙府的景象。“紫殿肃阴阴,彤庭赫弘敞”二句,是对中书省的总体概述,虽有肃穆宏敞之气势,但是,“阴阴”迭字的强调,不免给人以阴森寂静之感。况且“肃阴阴”置于首句,亦似乎起到“奠定基调”的作用。故而,尽管三、四句以宫廷中特有的景物,点染出几分温熙祥和的气氛:“风动万年枝,日华承露掌。”接下来的五、六句,却在描写宫中精致华美的窗牖装饰之际,再次突出“深沉”之象。“深沉”,上承“肃阴阴”,下启七、八句红药翻阶、苍苔依砌的昏暗阴潮景象。九、十句鸣佩清响的描写,则又渲染出几分显赫威仪。
就气氛而言,这十句的表现时亮时昏、若扬若抑,或许,正是诗人“动息无兼遂,歧路多徘徊”(谢朓《观朝雨》)矛盾心迹的隐约流露。就景物而言,这十句的描绘则是在阴森肃穆中不乏雅致清幽,堪称重门深宫内的美景。然而,诗人却截然宣称:“信美非吾室,中园思偃仰。”当年,王粲流落异乡,虽美景当前,仍抑制不住思乡念归的心情:“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王粲《登楼赋》)
谢朓的“信美非吾室”显然脱化于王粲的《登楼赋》,其心情也应该有相类之处。但同中有异:王粲所思念的是故乡,谢朓思念的却是“中园”。何者为“中园”?诗人何以思之?且看诗人的描绘:“兰亭仰远风,芳林接云崿。倾叶顺清飙,修茎伫高鹤。连绵夕云归,暧暧日将落。寸阴不可留,兰墀岂停酌。丹缨犹照树,绿筠方解箨。永志能两忘,即赏谢丘壑。”(《纪功曹中园》)可见,“中园”即园林。
南北朝时期,园林广布。《洛阳伽蓝记》载:“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卷四)“其中重岩复岭,嵚崟相属,深蹊洞壑,逦逶连接。高树巨林,足使日月蔽亏。悬葛垂萝,能令风烟出入。崎岖石路,似壅而通。峥嵘涧道,盘纡复直。”(卷二)《宋书 • 戴颙传》载:“吴下士人共为筑室,聚石、引水、植林、开涧,少时繁密有若自然。”南齐文惠太子的元圃茹法亮的宅园,以及湘东王的湘东苑等,皆是当时有名的园林。
这些园林,山水兼备,花树交杂,野趣盎然,“朝士爱素者,多依游之。”(《宋书 • 刘勔传》)“朝士爱素者”即身在官场,心系自然者,也即白居易所推崇的“中隐”之士:“歌酒悠游聊卒岁,园林潇洒可终身。……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白居易《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
南朝官场昏暗、朝政紊乱,南齐竟在一年内( 494 )换了三个帝王(郁林王、海陵王、明帝),改了三个年号(隆昌、延兴、建武)。在这种政治环境气氛下,文人难免会身在官场、心系自然,但种种原因却又难以决然挂冠归隐,于是,“结架岩林,甚得栖游之适;林泉既奇,营制又美,曲尽山居之妙”(《魏书 • 逸士传》)的园林,便成为这些文人的“中隐”胜地。如谢朓《移病还园示亲属》诗开首便称:“疲策倦人世,敛性就幽蓬。”然而,其“幽蓬”并非远离人世的深山老林,而只是清幽冷寂的园林:“停琴伫凉月,灭烛听归鸿。凉熏乘暮晰,秋华临夜空。叶低知露密,崖断识云重。”诗末的“烟衡时未歇,芝兰去相从”,则是以园中烟雾纵横不歇、芝兰枯荣相从的景观,来喻示诗人随缘顺意,隐迹园林的心愿。
可见,“信美非吾室,中园思偃仰”,即表明肃穆而幽雅的中书衙府并不是诗人所爱,他希望到园林去偃仰游娱。在园林他可以陶郁于友情之间,骀荡于春景之中,满足其以园林为隐所的中隐心愿。诗末的“安得凌风翰,聊恣山泉赏”,并非说要归隐深山老林,而是要畅情游赏于园林人为的林石泉流之中。颇有当年建安文人“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曹丕《于玄武陂作》)“飘摇放志意,千秋长若斯”(曹植《公宴》)的游娱畅情之遗风。在《直中书省》末四句所展现的清丽物境与畅逸心境的反衬对照之下,该诗前半部份所蕴藉的阴森之气与矛盾之情更为浓郁而明显了。从而也就更凸现诗人所要表达的园林中隐的主题。
谢朓在其羁旅宦游生活中,写下了不少游园即景之作。在这些诗歌作品中,常常可见诗人的中隐心态:“麦候始清和,凉雨销炎燠。红莲摇弱荇,丹藤绕新竹。物色盈怀抱,方驾娱耳目。零落既难留,何用存华屋。”(《出下馆》)“高秋夜方静,神居肃且深。闲阶涂广露,凉宇澄月阴。婵娟影池竹,疏芜散风林。渊情协爽节,咏言兴德音。暗道空已积,干直愧蓬心。”(《奉和随王殿下诗》其一)“清淮左长薄,荒径隐高蓬。回潮旦夕上,寒渠左右通。霜畦纷绮错,秋町郁蒙茸。环梨县已紫,珠榴折且红。君有栖心地,伊我欢既同。何用甘泉侧,玉树望青葱。”(《和沈祭酒行园诗》)
这些园林,虽无高山大川,但倘佯于霜畦秋町之间、丹藤新竹之下,亦可获得“物色盈怀抱,方驾娱耳目”的乐趣。难怪诗人视之为“伊我欢既同”的“栖心地”。“栖心”——即心灵的安憩与舒懈;“栖心地”——即心灵的归宿。这正是谢朓中隐园林的目的与效果。谢朓这类游园诗与游山诗(尤其是谢灵运的游山诗)相比,视野较为狭小,但即景观物的特点更为明显,加上诗人是以悠闲疏散的中隐心态去观物察景,也就更易注意到景致物色的外在形状,从而加强了娱情审美的意向,写景状物也自然更为细微而精美。
【作者简介】王力坚,原籍广西博白,国籍新加坡,文革中有多年知青经历。广州暨南大学学士与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逾10年,现为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暨历史研究所特聘教授。曾任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台湾元智大学中语系兼任教授,以及加拿大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广西大学访问教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