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微塾]诗词的结构特征

(2022-03-18 08:20:15)
分类: 诗词曲赋文赏析/现当代作品[转

[诗词微塾]结构特征

诗摘词选 2022-03-18 00:00



结构特征

(一)开门见山:

无论说理或叙事,不拐弯抹角,开端即直截了当地切入本题,这就是开门见山。

例如韩愈的《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开篇写一句,直接就写小雨切入主题,通过“如酥”的比喻来指初春,一看即明。这种写作手法,也是用得最常见的一种。

(二)欲扬先抑:

为了张扬某种事物或人物,先把它(他)贬抑下去,制造悬念,形成波澜,突出某个事物、人物或某种思想的常见的表现手法。

例如韩愈的《春 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第一句“都”字透露出人们盼春色的焦急心情,第二句“初惊”一词含蓄地写出人们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一抑一扬,腾挪跌宕、波澜起伏。

(三)前后照应:

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又写到“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呼应等。

(四)情景分写:

情与景分别咏写,贵在层次分明,层层递进。

比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在写法上又各有错综之妙。第一句写山中所闻,第二句写水上所见,第三句紧承第一句“风急”,第四句紧承第二句“渚清”,第五、六句写登高所感,第七句承第五句“作客”,第八句承第六句“多病”,结构非常严谨。

(五)情景合写:

妙在情景交融,浑然一气,或景中含情,或情中有景。

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飚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前两联可谓景中含情,后两联可谓情中有景,既融洽又分明。

(六)小中见大:

即通过描写一件小事物,写出大境界,表现大主题。有以小景传大景之情,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江中一帆顺江而下可以想到江流滔滔不尽的壮观;有以小事表现重大社会内容,如杜牧的《赤壁》;还有的是以有限空间写无限空间,如杜甫的《绝句》其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从小的窗子里看见大的图景,别有无穷意趣。

(七)画龙点睛:

即在文章关键处加上一两句精辟的话,点明主旨,使全篇的用意都显露出来的写法;点睛之笔如用在诗词的结尾,这种方法又常常称为“卒章显志”。这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写法。

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活”字,即是点睛之笔。

(八)起承转合:

古典诗词写作上的一种技巧。一般指对绝句的四句、律诗的四联在写作上的要求。一般来讲所谓:

“起”即开头(绝句的第一句,律诗的开头两句,以下类推);

“承”即紧承上句(联)的诗意,进一步描写或铺陈,要承接得自然、紧密;

“转”即意思的递进或转折,是指诗的内容宕开一笔,使诗内容更加丰富或境界更加开阔;

“合”则是对全诗的“收束”,要对前面的描写起到收束的作用,要“收”得有力,并传达出诗的思想感情,一般要在此句(联)点出诗意或主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