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诗词曲赋文赏析/现当代作品[转 |
[周易90秒]叶适:“庭中蓍老易无过,畹内兰滋诗有余”
原创 孙福万 玩易斋 2021-02-17 06:00
孙教授 陪你学《周易》第 234天
I 今天向大家推荐一首诗,是南宋哲学家叶适写的,是一首七律,题目是《石洞书院》。
石洞书院
南宋
好泉好石入君庐,雾锁云封未敢居。
若挹风光当豪馔,岂同经史作寒菹。
庭中蓍老易无过,畹内兰滋诗有余。
只此尽知贤圣乐,世间青紫亦空虚。
II 叶适(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历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为官平江府观察推官、太学博士、兵部侍郎等,死后获赠光禄大夫,谥“文定”。以他为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石洞书院”位于浙江东阳,南宋绍兴十年(1148年)由郭钦止创办。庆元三年(1197年)至嘉泰元年(2101年),叶适受郭钦止之子郭津邀请,曾在石洞书院掌教,其间写下了这首诗。
III 这首诗除了颈联,倒也不难理解。首联是讲,石洞书院有清冽的山泉和奇妙的石头,整个山谷云雾缭绕,这个地方好得凡人都不敢居住啊!颔联是讲,如果拿如此美好的风光比做一桌子美食的话,那儒门的经史宝典不就成了最鲜嫩的蔬菜了吗?这里的“寒菹(音z)”即鱼腥草,俗称折耳根者,代指蔬菜。尾联则讲,只说这几点你就能知道圣贤之乐了,世间的达官显贵对书院的师生来说完全不值一提啊!其中的“青紫”是古时公卿绶带之色,借指达官显贵。
IV 最难解的可能是颈联“庭中蓍老易无过,畹内兰滋诗有余”。蓍即蓍草,古代占筮的工具。据说蓍草长得越久越灵验,所以这里提到石洞书院有很古老的蓍草。我们还知道,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所以这里又讲到“易无过”。而在《离骚》中,屈原则说过:“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畹是计量单位,三十亩为一畹。所以滋兰树慧,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诗”当然是指《诗经》,也可以按广义来说指一切诗歌。所以此联的意思好像是说:书院里的蓍草很老很灵验,正好可以借此学《易》而避免犯错误;庭院里的兰花长得很茂盛,看后肯定会诗兴大发,诗越写越多。
但我注意到,将这里的“易”直接解为《易经》的“易”,可能有偷懒之嫌。如果这样解释,当然和后边的“诗”对得很好,好像也没什么大毛病。只不过,这样理解“《易》无过”三个字,是不是又会觉得不太通顺或者绕口了呢?窃以为,诗人于此处或许用的是“借对”的手法,比如老杜的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此“寻常”固然有数字的含义(古代八尺为寻,二寻为常),但在此处却绝非指的数字,而是“平常”的意思,它貌似和“七十”对仗,但其实并非如此——这就是所谓的“借对”或“假对”。而叶诗中的“易”字,也是如此,在这个地方应该是“容易”的意思,“庭中蓍老易无过”其实是说,书院里的蓍草很老很灵验,可以很容易地帮助你避免犯错误……
***********************
叶适简介
温州市社科联 2014-10-26 09:50
叶适(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居士,因晚年讲学于水心村,故世称水心先生。浙江瑞安人。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永嘉学派集大成者。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道学派、陆九渊的心学派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发源。
叶适著作有《水心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序目》。其中《水心文集》29卷,《水心别集》16卷,有《永嘉丛书》本、《四部丛刊》影嘉业堂藏明黎谅刊本。1961年中华书局将《水心文集》、《水心别集》合编并加校点,题名《叶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