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诗词曲赋文赏析/现当代作品[转 |
苏轼丨《渔家傲·七夕》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
每日一首古诗词 2022-03-12 12:00
渔家傲·七夕
北宋
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望断碧云空日暮,无寻处,梦回芳草生春浦。
鸟散馀花纷似雨,汀洲苹老香风度。明月多情来照户,但揽取,清光长送人归去。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又名"渔歌子""渔父词"等,正体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五仄韵。
皎皎:光明貌。河汉女:指织女。
盈盈:美好貌。
"梦回"句:典出《南史·谢方明传》:"子惠连,年十岁能属文,族兄灵运嘉赏之,云:\\\\\'每有篇章,对惠连辄得佳语。\\\\\'尝于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忽梦见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为工。常云:\\\\\'此语有神功,非吾语也。\\\\\'"这里化用南朝谢灵运"池塘春草"典实,抒写怀念亲友之情。春浦,春日水边。
汀洲苹老:洲渚旁的苹草已经衰老。
清光:指月光,清亮的光辉。
译文
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和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相隔在清清浅浅的银河两边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遥望碧空,神思遐想,昔日的亲友如今各散五方,无处寻觅,只能在梦中相见了。
飞鸟辞树,枝上余花散落如雨,洲渚旁的苹草已经衰老失去了风度。此时只有明月才有情,照在窗户上,我要揽取明月清光,让它送我归去。
创作背景
朱本卷一:"案词有\\\\\'汀洲苹老\\\\\'语,疑在湖州时作。公在湖州遇七夕,惟元丰己未(1079)也。"可知此词写于元丰二年(1079)七月。是年七夕苏轼在湖州度过,七月二十八日就被皇甫遵追摄赴狱。
赏析
此首为七夕念远之作。开篇化用《古诗十九首》其十:"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描写织女不得相见牵牛的悲剧,应七夕之景,引出下文别情的抒发。"望断碧云空日暮",写遥望碧空,神思遐想的情状。"望断"二字,刻画出作者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思念之情态。"无寻处"两句,言昔日亲友相聚,吟诗缀词,宴饮唱合,欢洽情深;如今各散五方,无处寻觅,只能在梦中相见了。
过片两句,承上片末"梦回"句,转写眼前景象。以"鸟散馀花""汀洲苹老"暗喻亲友离散、自己日渐衰老,处境凄凉孤独。着末三句,以景结,回应篇首。这时,作者感到,在这七夕之夜,只有"明月多情",伴随他度过这寂寞的漫漫长夜,他要揽取明月清光,让它送自己归去。"明月多情",这是作者的移情。月本无知无情,但在此时此境的作者,感到只有明月才有情,它与自己相依相伴,让自己温存在它的清辉之中,得到关爱。这里作者使用曲笔,不直接说出内心惆怅,而用"明月多情来照户"反衬出处境的孤寂和内心的悲凉。
词作由虚入实,因今思昔,表达了作者对亲友的深深思念之情。在作法上颇具特色,情中写景,以景衬情,含蓄委婉。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佑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