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王士祯《秋柳四首》赏析

(2021-10-08 16:40:09)
分类: 诗词曲赋文赏析/现当代作品[转

秋柳——清·王士禛

朗诵:陈琅 相约八点半 2019-06-01

秋柳——清·王士禛

昔江南王子,感落叶以兴悲、金城司马,攀长条而陨涕。仆本恨人,性多感慨。情寄杨柳,同《小雅》之仆夫,致托悲秋,望湘皋之远者。偶成四什,以示同人,为我和之,丁酉秋日,北渚亭书。

其一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诗词文本从《金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注释

“秋来”二句:以问答形式写南京秋柳最使人感伤。李白《忆秦娥》有“何许最关人,乌蹄白门柳”之句,为诗意所本。白下:白下城,故址在今南京市西北。

“他日”二句:写春日燕子在柳丝中穿翔,秋来柳枝在晚风中摇荡。差池:参差不齐。《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愁生”二句:写流离丧乱之感。黄骢曲:《乐府杂录》:“黄骢叠,唐太宗定中原所乘马,征辽马毙,上叹息,命乐工撰此曲。”乌夜村:古乐府《杨叛儿》:“杨柳可藏乌。”徐夔注:海盐南三里有乌夜村。

“莫听”二句:也用有关杨柳的典故,以写别离、飘泊之事。


创作背景

顺治十七年(1660),王士祯时年二十六岁,赴任扬州府推官。在扬州任职五年间,王渔洋写下很多诗词和游记。此诗就是其在扬州期间所作。


赏析

这四首一组的《秋柳》诗,是清初王士禛的成名作,也是最能体现其诗风的代表作之一。作这一组诗时。他还是个虚龄二十四岁的青年。那是清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的秋天,为了参加乡试(省一级的科举试),在作为山东省会的济南,名士云集,年轻的王士禛也是其中之一。一天他们会饮于大明湖的水亭中。亭外有杨柳千余株,枝条及于水际,树叶却已开始发黄,染上了秋色,行将摇落。他看到后,怅然有感,便写下了这四首诗,并获得了广大的读者,有许多人写了和诗。王士禛后来成了当时的诗界泰斗。《秋柳》对他的这种地位的奠定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至于这组诗的写作经过,可参看他的《菜根堂诗集序》。

  

诗前有他自己写的小序。在短短的数十字中,渗透了感伤的情调,低回欲绝:

昔江南王子,感落叶以兴悲、金城司马,攀长条而陨涕。仆本恨人,性多感慨。情寄杨柳,同《小雅》之仆夫,致托悲秋,望湘皋之远者。偶成四什,以示同人,为我和之,丁酉秋日,北渚亭书。

在这里他一连用了好几个典故,且都很切合他当时的情况。“江南王子”指六朝时的梁简文帝萧纲,他的《秋兴赋》以秋日凄凉的景色衬托悲哀的感情,其中有“洞庭之叶初下,塞外之草前衰”之句,这就是所谓“感落叶以兴悲”;而王士禛自已也是为柳叶的秋色而引发了悲感。“金城司马”指东晋时担任过大司马(官名)的桓温。他在晚年经过金城时,见其早先在当地所种的杨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泣然流涕。”《世说新语·言语》他是从杨柳的老去,意识到自己生命的迟暮。假如说小序开头两句的着眼点是“秋”,紧接着的两句的着眼点就是“柳”;前两句以悲凉的秋天的来到隐喻一年中的美好时光已经逝去,后两句则是以桓温见杨柳而自伤老大隐喻一生中的最好的年华已经丧失。所以,作者从“秋柳”所联想、体味到的,是美的东西的消逝,是由此所导致的深沉的幻灭感。而这也就是《秋柳》四首的共同主题。

现在让我们依次分析一下原诗。

第一首的“白下门” ,指今江苏南京。后来虽也是有名的城市之一,全比起将其长期作为首都的六朝时代来,当然可说是没落了。因此,在古代的诗词中,是常被用来作为抒发今昔盛衰之感的对象。例如,李白的《金陵》:“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空余后户月,波上对瀛洲。”就是把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衰落相对照,以表现诗人的悲感。而在王士禛的时代,南京又经历了一番剧变。原来,在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后,明的宗室朱由崧即皇帝位于南京;但到第二年南京就被清兵占领,并遭到严重破坏。所以,诗的开头两句暗示:昔日富丽无比,不久之前又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冠盖云集的南京,转瞬之间,只剩下了西风残照、一片荒凉。这是怎样的令人销魂、断肠!换言之,此诗从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巨大的幻灭感中。下而两句,又运用典故,把昔日的充满生命力的景象“杨柳垂地燕差池”(此为沈约《阳春曲》中语,也即“他日差池春燕影”句之所本)与而今的憔悴、迟暮是否会一旦又转为兴旺呢?不,黄骢是唐太宗的爱马;此马死后,太宗命乐人作黄骢叠曲,以示悲悼。乌夜村是晋代何准隐居之地,其女儿即诞生于此,后来成为晋穆帝的皇后,对这位皇后来说,这个普通的农村乃是其日后的荣华富贵的发祥地。诗要在此句中加上“梦远”二字,则意味着这样的繁华之梦已永远不可重现,正如死去的骏马黄骢已永远不可复生一样。所以,诗人所感到的,并用来传送给读者的,乃是不存在任何希望的幻灭。于是,剩下来的唯一的路就只能是逃避:“莫听临风三弄笛”。也就是说,不要再听那悲哀的音乐,想那些悲哀的事情吧!然而,“玉关哀怨总难论”。幻灭的哀愁是深深潜藏在心底,又怎能逃避得了?逃避本身也不得不归于幻灭。——最末两句,暗用盛唐诗人王之焕《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典故。这不难把笛声与杨柳关合了起来,以与诗题的秋柳相应,而更重要的是,借此点明了“玉关哀怨”乃是“春风不度”的哀怨,进一步突出了繁华的春天不会再来的伤痛。

——————————相约八点半——————————


000122[彪叔国学]王士禛诗诵读

原创 李士 彪叔国学 2019-03-18

000122[彪叔国学]王士禛诗诵读


王士禛(zhn)(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

[王士禛与“神韵”说]1钱谦益去世后,王士禛成为一代正宗。他论诗以神韵为宗。所谓神韵,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正是其创作的典范。2王士禛的诗歌创作,早年从明七子入手,“中岁事两宋”,晚年又转而宗唐,但风神独绝的神韵诗占了主流,尤其是 “山水清音”,冲和淡远,风致清新。如《秦淮杂诗》: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再过露筋祠》: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2入蜀使粤诗的变异,是王士禛宗宋的反映和结果。如《登白帝城》声情悲壮,风格接近杜甫。

一、秋柳四首[1]

秋来何处最销魂[2]?

残照西风白下门[3]。

他日差(c)池春燕影[4],

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cng)曲[5],

梦远江南乌夜村[6]。

莫听临风三弄笛[7],

玉关哀怨总难论[8]。

[1][惠注]《渔洋集序》:“昔江南王子,感落叶以兴悲;金城司马,攀长条而陨涕。仆本恨人,性多感慨。寄情杨柳,同《小雅》之仆夫;致托悲秋,望湘皋之远者。偶成四什,以示同人,为我和之。丁酉秋日,北渚亭书。”《丁酉诗序》:“聊成四什,遍索同人,辄复簸扬在前,用为嚆矢云尔。”

[金注]先生《菜根堂诗集序》:“顺治丁酉秋,予客济南,诸名士云集明湖。一日,会饮水面亭,亭下杨柳千余株,披拂水际,叶始微黄,乍染秋色,若有摇落之态,予怅然有感,赋诗四章。”

[2][金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3][惠注]屈复《秋柳》诗注:“李白词:‘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屈复《秋柳》诗注:“乐府《杨叛儿》:‘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栋按:张敦颐《六朝事迹》:“李白《金陵白下亭留别》诗:‘驿亭三杨树,正当白下门。’”

[4][金注]《诗•邶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屈复注《阳春曲》:“杨柳垂地燕差池。”彪按,差池,犹参差,不齐貌。

[5][惠注]徐夔曰:《唐书•礼乐志》:“太宗破窦建德,乘马名黄骢骠。及征高丽,死于道,颇哀惜之,命乐工制《黄骢叠曲》。”

[6][惠注]徐夔曰:范成大《吴郡志》:“乌夜村,晋穆帝后,何准女,寓居县南,产后于此。将产之夕,有群乌夜惊于聚落,尔后乌更鸣,众共异之,及明大赦。”屈复《秋柳》诗注:“《乌夜啼》,临川王义庆所作也。”

[7][惠注]桓伊事见《晋书》本传。

[金注]屈复注:《世说》:“桓彝三弄而去。”

[8][惠注]王之涣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笛有《折杨柳》曲。

[金注]屈复注:“《折杨柳》,乐府横吹曲也。”

娟娟凉露欲为霜[1],

万缕千条拂玉塘[2]。

浦里青荷中妇镜[3],

江干(gn)黄竹女儿箱[4]。

空怜板渚(zh)隋堤水[5],

不见瑯琊(yá)大道王[6]。

若过洛阳风景地,

含情重(chón)问永丰坊(fn)[7]。

[1][金注]《诗•秦风》:“白露为霜。”

[2][惠注]屈复《秋柳》诗注:刘禹锡《杨柳枝》词:“千条金缕万条丝。”

[3][惠注]徐夔曰:梁江从简《采荷讽》:“欲持荷作柱,荷弱不胜梁;欲持荷作镜,荷暗本无光。”

[金注]何良俊《世说补》:“江从简少时有文情,作《采荷讽》以刺何敬容。”屈复注:陈后主《三妇艳诗》:“中妇临妆台。”又:“中妇荡莲舟。”

[4][惠注]徐夔曰:乐府《黄竹子》:“江干黄竹子,堪作女儿箱。”

[5][惠注]徐夔曰:《隋书》:“炀帝自板渚引河达于淮海,谓之御河;河畔植柳树,名曰隋堤。”栋按:王伯厚《困学纪闻》:“板渚,在孟州汜水。”板,亦作汳。《玉篇》云:“水出浚仪县。”《说文》:“音卞。”按:此即汴水也。

[金注]司马光《资治通鉴》:“自板渚引河入汴,又自大梁之东引汴水入泗,达于淮。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

[6][惠注]徐夔曰:乐府《瑯琊王歌》:“瑯琊复瑯琊,瑯琊大道王;阳春二三月,单衫绣裲裆。”许立贤曰:《世说•言语篇》:“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瑯琊时杨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注:“温薨,谥宣武侯。”按:张敦颐《六朝事迹》:“按古《图经》,晋中宗于金城立瑯琊郡,温尝为瑯琊内史,至咸康七年,出镇金城。”前云瑯琊,盖指此也。《秋柳》诗原注:“借用乐府语,桓宣武曾为瑯琊。”

[7][惠注]徐夔曰:范摅《云溪友议》:“白居易有妓,樊素善歌,小蛮善舞;年既高迈,而小蛮方丰艳,因《杨柳枝》以托意云:‘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屈复《秋柳》诗注:“永丰坊在洛阳。”

柘按,張耒《柳》:永豐坊裏舊腰支,曾見青青初種時。看盡道邊離别恨,爭教風絮不狂飛。

末句正起下首第一句。

李紳《楊柳》:千條楊柳拂金絲,日暖牽風葉學眉。愁見花狂飛不定,還同輕薄五陵兒。

东风作絮糁(sn)春衣[1],

太息萧条景物非[2]。

扶荔宫中花事尽[3],

灵和殿里昔人稀[4]。

相逢南雁皆愁侣,

好(ho)语西乌莫夜飞[5]。

往日风流问枚(méi)叔[6],

梁园回首素心违。

[1][金注]刘熙《释名》:“糁,相粘也。”

[2][惠注]少陵《送韩十四江东省觐》诗:“太息人间万事非。”

[3][金注]《三辅黄图》:“元鼎六年破南越,王于上林苑中,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

[4][惠注]《南史•张绪传》:“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枝条甚长,状若丝缕。武帝以植于太昌灵和殿前,常赏玩咨嗟,曰:‘此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时。’”

[5][惠注]徐夔曰:乐府有《西乌夜飞曲》。《古今乐录》曰:“荆州刺史沈攸之所作也。”

[6][惠注]徐夔曰:《西京杂记》:“梁孝王游于忘忧之馆,集游士各使为赋,枚乘为《柳赋》。”乘,字叔。

柘按,糝sn當作散落解,見杜詩。杜甫《绝句漫兴》之七:“糝徑楊花鋪白氊,點溪荷葉疊青錢。”

杜甫《秋兴》“回首可怜歌舞地”,“刘向传经心事违”。

桃根桃叶镇相怜[1],

眺尽平芜欲化烟。

秋色向人犹旖旎[2],

春闺曾与致缠绵[3]。

新愁帝子悲今日[4],

旧事公孙忆往年[5]。

记否青门珠络鼓,

松枝相映夕阳边[6]。

[1][惠注]徐夔曰:《乐府诗集》:“王子敬有爱妾名桃叶,其妹名桃根,子敬尝临渡,歌以送之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又云:‘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2][惠注]王逸《楚辞•九辨》注:“旖旎,盛貌。”相如《上林赋》郭璞注:“旖旎,犹阿那也。”王粲《柳赋》:“览兹树之丰茂,纷旖旎以修长。”旖音猗;旎,女绮反。屈复《秋柳》诗注:李白《阳春赋》:“何垂杨旖旎之愁人。”

[3][金注]暗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绝句。

[4][惠注]徐夔曰:魏文帝《柳赋序》:“昔建安五年,上与袁绍战于官渡,时予始植斯柳。自彼迄今,十五载矣,感物伤怀,乃作斯赋。”栋按:屈复《秋柳》诗注引《楚辞•湘夫人》云:“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盖此诗上句指秋,下句指柳。徐君引魏文帝《柳赋》,曹瞒生未为帝,五官不得为帝子。徐注恐非。

[5][惠注]徐夔曰:《汉书•眭弘传》:“孝昭时,上林苑中大柳树断枯卧地,有虫食树叶成文字,曰:‘公孙病已立。’”

[金注]按即宣帝也。

[6][惠注]徐夔曰:乐府《杨叛儿歌》:“七宝珠络鼓,教郎拍复拍。黄牛细犊儿,杨柳映松柏。”

柘按,杜詩:“氣酣登吹臺,懷古視平蕪。”

二《高邮雨泊》: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zhng)水连天。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1][惠注]祝穆《方舆胜览》:“郡志:高邮,一名秦邮。秦因高邮置邮传,为高邮亭。”

[2][惠注]徐夔曰:秦观,字少游,高邮人,著有《淮海居士集》。

(庚子,顺治17年,1660。秦观1049-1100)

李白《金陵送张十一再游东吴》:“张翰黄花句,风流五百年。谁人今继作,夫子世称贤。”

张翰《杂诗》:“青条若总翠,黄花如散金。”张翰是西晋人,距李白450

三《再过露筋祠》:

翠羽明珰(dng)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王象之《舆地纪胜》:“露筋庙去高邮三十里,旧传有女子夜过此,天阴蚊盛,有耕夫田舍在焉,其嫂止宿,姑曰:‘吾宁死,不肯失节!’遂以蚊死,其筋见焉。”

四《樊圻(qí)画》:

芦荻无花秋水长,澹云微雨似潇湘。雁声摇落孤舟远,何处青山是岳阳?

[惠栋注]《读画录》:“樊圻(qí) ,字会公,江宁人,工山水花草人物,莫不极其妙境。”

五《午睡过穆陵关觉后感成》:

崎岖驿路万重山,乡梦犹能夜夜还。忽听竹鸡惊午枕,白云已失穆陵关。

穆陵关,位于潍坊市临朐县大关镇与临沂市沂水县马站镇交界处,曾是齐长城沿线的这座最古老、最雄伟、最险要的关隘,现遗址无存。

六《题沈朗倩石崖秋柳小景》:

宫柳烟含六代愁,丝丝畏见冶(y)城秋。无情画里逢摇落,一夜西风满石头。

七《雨宿山家》(其一):

郁冈山下雨潇潇,山店寒更断丽谯。遥忆青溪杨柳岸,一篙新绿涨(zhng)江潮。

八《真州绝句》(其四):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九《江上》: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十《秦淮杂诗》(其五):

潮落秦淮春复秋,莫愁好作石城游。年来愁与春潮满,不信湖名尚莫愁。

十一《秦淮杂诗》(其八):

新歌细字写冰纨,小部君王带笑看。千载秦淮呜咽水,不应仍恨孔都官。

十二《秦淮杂诗》(其十四):

十里清淮水蔚蓝,板桥斜日柳毵毵(sn)。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纪阿男。

作者自注:阿男《秋柳》句云:“栖鸦流水点秋光。”诗人伯紫之妹也。

《池北偶谈》载阿男《秋柳》全诗:“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不与行人绾离别,赋成谢女雪飞香。”

《渔洋诗话》:“阿男,名映淮,后适莒州杜氏,以节闻,。伯紫与余书云:‘公诗即史,乃以青灯白发之嫠妇,与莫愁、桃叶同列,后人其谓之何?’余谢之。后入为仪郎,乃力主覆疏,旌其闾,笑曰:‘聊以忏悔少年绮语之过。’”

纪映淮(1617~1691?)明末清初女诗人。小字阿男,江南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其夫抗清被戮,映淮守寡以终,著有《真冷堂词》。

十三《德云庵晓起》:

宿鸟惊寒解报更,夜闻林雨达天明。迢迢绝涧千重瀑,寂寂中峰一磬(qìng)声。

十四《冶(y)春绝句》(其三):

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阑干(gn)九曲(q)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十五《寄陈伯玑(j)金陵》: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

陈允衡,字伯玑。王士禛《居易录》:“南城陈伯玑客金陵,清羸善病,以予故,数来扬州,选录《国雅集》,予居之古文选楼,颇料理之。”

十六《将至桐城》:

溪路行将尽,初过北峡关。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乡信凭黄耳,归心放白鹇(xián)。

龙眠图画里,安得一追攀。

十七《登白帝城》:

赤甲白盐相向生,丹青绝壁斗峥嵘。

千江一线虎须口,万里孤帆鱼复城。

跃马雄图余垒迹,卧龙遗庙枕潮声。

飞楼直上闻哀角,落日涛头气不平。

作者

李士

————————————彪叔国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