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诗词曲赋文赏析/现当代作品[转 |
左宗棠诗词选注
粉色种草猪 2018-12-19
左宗棠诗词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汉族。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变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
有清以来,近体诗的格律章法已经非常成熟和严格,读书人的诗词无一例外的严谨。这里要介绍的十首诗皆同样非常规范。留存的左宗棠诗作不多,意境高远,洞察秋毫,才气斐然,特别是他对时事的精辟分析和满腔的爱国热忱,非常耀眼。但左诗语句艰深,用典密集,有点吊书袋味道,因此不易被传诵。现选注其稍浅显者十首,共大家欣赏。
癸巳燕台杂感·八首选二
其三
西域擐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
橐驼万里输官稻,沙碛千秋比石田。
置省尚烦他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
将军莫更纾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
【背景】左宗棠生性颖悟,5岁时,他随父到长沙读书。1827年(道光七年)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1830年,左宗棠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1831年又入湘水校经堂学习。1832年参加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中举,但此后的6年中,3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这组诗是道光十三年(1833),左宗棠时年仅二十二岁时,第一次赴北京参加会试后写下的八首七言律诗。现选注其中二首。
【注释】西域:不是一个严格的地理概念,大体上是指玉门关以西的新疆地区。擐兵:成语“擐甲执兵”的略称。擐(huàn)穿,套上。擐甲执兵就是说穿上铠甲,手拿武器。形容全副武装的样子。许多资料都将“擐”字误为“環”字。不计年:意为年代久远,年头已经数不过来了。这里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大规模的反击匈奴、开疆拓土的战争。橐(tuó)驼:即骆驼。官稻:国家的粮食。远征西域,大军供应靠骆驼迢迢万里往来运输,沙碛(qì):即沙漠或沙洲。唐·戴叔伦《屯田词》:“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石田:多石、贫瘠的田地。比:靠近,挨着。许多资料上用的是“此”字,应讲不通,词性也和上联不对仗,当是误读。“置省尚烦他日策”:那时清廷只设十八个行省。新疆地处西北边陲,长期实行的是军政合一的军府制度,“治兵之官多,治民之官少”,以至疏于民政管理和发展经济,难以实现长治久安。因此龚自珍、魏源等早就提出应建立行省,以加强对西域的治理。所以此处他说设置行省的事还是需要今后加以研究(直到1884年,新疆终于设省)。兴屯:就是实行军队屯垦。宁(nìng):岂,难道。度支:官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兴屯宁费度支钱”是一种反问句,实际意思是,进行军队屯垦可以节省筹粮和运输费用。纾(sh):舒缓。“将军莫更纾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说的是守边将士莫要更多的愁怨,国家财政困难,内地人民的生计也艰难。
【赏析】这首七律是左诗中流行最广者。首联说的是我国西部开发的久远历史。颔联分析了维持边疆稳定付出的巨大代价。颈联转向了对新疆置省的支持态度,并提出加强屯垦是减轻边防费用,达到长治久安的上策。最后笔锋又一转,劝慰守边将士要从大局出发,不要太多的哀怨,朝廷财力有限,内地人民也是很艰苦的。
有史以来中国西部边疆一直处于打打和和不稳定状态。清朝自康熙以来逐渐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控制,但是外来势力和民族矛盾引起的武装冲突不断。不久前,道光六年(1826)六月,乾隆年间处死的大和卓波罗尼敦的孙子张格尔利用南疆维吾尔族人民对清朝参赞大臣静斌残暴压迫的不满情绪及其宗教影响,纠集安集延、布鲁特兵500多人在英国的支持下侵入新疆,煽动叛乱,攻占了喀什噶尔(今喀什)、英吉沙尔、叶尔羌(今莎车)、和阗4城,企图复辟和卓家族统治。道光皇帝调集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四川四省兵力3万余人,在新疆人民的帮助下,终于道光七年三月击败张格尔,收复了国土。因此朝廷内部主张在新疆建立行省的呼声渐高,但又陷于经济不景气,财力匮乏的窘境。
从左宗棠这首诗可以看出他对西部边疆形势透彻、冷静的分析。认为置省是非常必要的,应当逐渐推行之,同时也要照顾到国家财力的承受能力,为此实行军队屯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其六
青青柳色弄春晖,花满长安昼掩扉。
答策不堪宜落此,壮游虽美未如归。
故园芳草无来信,横海戈船有是非。
报国空惭书剑在,一时乡思入朝饥。
【注释】“答策不堪宜落此”一句源自苏轼《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第二首,说的是其弟苏辙在《御试制科策》的考试中直言仁宗弊政,落得不好的下场(入第四等次。用为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这里左宗棠以苏辙自比,认为京试落第是自己秉公直言的结果。横海:横行海上。戈船:指军舰。朝饥:早晨空腹时感到的饥饿。《诗·周南·汝坟》“惄(nì)如调飢”汉·郑玄笺:“惄,思也。未见君子之时,如朝飢之思食。”唐·杜甫《述古》诗之一:“竹花不结实,念子忍朝饥。”本诗“一时乡思入朝饥”是说如饥似渴地思念家乡。
【赏析】这首诗相对浅显。首联写长安春色优美却无心情观赏。颔联进一步说明心情压抑是由于会试落榜,都是直言献策造成的恶果。虽然向往壮游天下,但此时只想尽快回家了。接下来说道好久见不到家乡的来信了,然而却时常能听到西戎的军舰横行海上,不断地制造商业摩擦和军事冲突。尾联叹息空有文才武略,报国无门,此时此刻唯有思乡之情在燃烧。
然而,左宗棠对南海局势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道光初年,英国为了强行打通对中国的毒品贸易,不断地制造事端,寻找侵入中国的借口。就在左公写这首诗的当年,英王任命海军将官律劳卑为驻华商务监督。1834年7月,律劳卑未经许可擅自从澳门进入广州城。两广总督卢坤令其离境,终止与英国的贸易,并派兵包围英商馆,撤走所有中国佣工,严禁人民向英人提供任何供给。律劳卑则调来英国一艘巡逻艇两艘护卫舰驶向黄埔进行威胁,与中国海岸警卫虎门炮台交火,企图闯入珠江。卢坤随即将12艘大船沉于珠江河底拦截,又从各地调动舰只28艘围堵。直至9月21日律劳卑才在清廷水师的监视下被迫撤出广州。左宗棠对南海形式的担忧不幸被言中。
左宗棠以上写这组诗的时候只有22岁,他初出茅庐,赴京赶考,即已对西北边疆、南海危机、以及毒品有了敏锐的认识,并精辟地提出了对策。惜当时人微言轻,没有得到重视。人们认为它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后来果然在福州马尾办船厂,创办“求是堂艺局”,为国培养了首批海军人才。并再衔重任,率军收复新疆沦丧的领土,为维护中国统一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十九岁自题小像·八首选二
其一
犹作儿童句读师,平生至此乍堪思。
学之为利我何有?壮不如人他可知。
蚕已过眠应作茧,鹊虽绕树未依枝。
回头廿九年间事,零落而今又一时。
【背景】这首诗做于道光二十年(1840),其时左宗棠为了谋生正在长沙教书糊口。
【注释】句读(jù dòu):古代中文在书写上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为了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语气顺畅和正确的理解文义,老师便会教导学生断句,这就是句读。这是小学生启蒙时必须学的。因此句读师就是启蒙老师。“蚕已过眠”:蚕在生长过程中要蜕数次皮,每次蜕皮前有一段时间不动不食,如睡眠的状态,称为蚕眠。蚕眠数次之后,就应当作茧化蛹了。此处形容人生已经成熟。
【赏析】这首诗文字要浅显得多,没有用典。几乎不用解释,大家就会读懂,这在左诗中是不多见的。这首诗的颔联对仗得很巧妙。“鹊虽绕树未依枝”化用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意境。
其八
机云同住素心违,堪叹频年事事非。
许靖敢辞推马磨,王章犹在卧牛衣。
命奇似此人何与,我瘦如前君岂肥。
来日连床鸡戒晓,碧湘宫畔雨霏霏。
【背景】从文义来看,本诗显然是写给兄弟的。左宗棠兄弟三人。长兄左宗棫,早于21岁时病故(1823);次兄左宗植与左宗棠最相得,12岁考取秀才,曾为湖南四大才子之一,但以后更无进取,最终只做得新化训导之类的小吏。1827年丧母、1830年相继丧父之后,兄弟相依为命,感情深厚。
【注释】机云:晋·陆机、陆云两兄弟的并称。他们俱为中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陆氏兄弟的祖父陆逊为三国名将,曾任东吴丞相,父陆抗曾任东吴大司马。陆机14岁时丧父,20岁时吴亡,陆氏兄弟隐退故里,十年闭门勤学。直到晋武帝太康十年(289),陆氏兄弟来到京城洛阳拜访太常张华时。其才华方才受到重视,被誉为“太康之英”。素心:本心;素愿。许靖(150年之前~222年):蜀汉政治家。据《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载,许靖年轻时代就与堂弟许劭并知名,不过他与许劭关系不佳,所以当许劭担任汝南功曹(掌管人事的官)时,许靖始终没得到录用,以致贫穷到推马磨为生。后来刘备称帝,许靖官至司徒,位列三公,丞相诸葛亮都敬事之。牛衣:用乱麻编成的给牛御寒的织物。王章:字仲卿,西汉人。早年家境贫困,在长安求学,连棉被都没有,因病卧牛衣中,自料必死,对着妻子哭泣。在汉宣帝时官至谏大夫,以敢直言闻名。五代刘兼有诗《中春登楼》:“王章莫耻牛衣泪,潘岳休惊鹤鬓霜。”命奇:之命运不好。“来日连床鸡戒晓”:源自宋·黄庭坚《送王郎》:“连床夜语鸡戒晓,书囊无底谈未了。”鸡戒晓:鸡叫天亮。碧湘宫:长沙西湖桥外有碧湘街,碧湘街因五代时楚王马殷之子马希范在此地营建碧湘宫而得名。
【赏析】这首诗用典很多。首联引用陆机、陆云兄弟在吴国灭亡后隐退故里,十年闭门勤学的故事以自比,素愿难以实现,感叹一年又一年,事事不如意。颔联以“许靖推马磨,王章卧牛衣”两个故事形容兄弟二人当时穷困潦倒的处境。颈联进一步慨叹兄弟二人的命乖运蹇,仕途坎坷。尾联盼望能与兄在长沙团聚,住在一起,彻夜长谈。
感 事·四首选三
其一
爱水昏波尘大化,积时污俗企还淳。
兴周有诰拘朋饮,策汉元谋徒厝薪。
一怒永维天下祜,三年终靖鬼方人。
和戎自昔非长算,为尔豺狼不可驯。
【背景】这组诗作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是寄与恩师贺熙龄的。此时左宗棠正值而立之年,三次进京参加会试失败后,决心从事设馆授徒的事业。这时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林则徐遭群僚排挤而被贬谪。此诗旨在歌颂林则徐、邓廷桢在广东抗英的英雄事迹。
【注释】第一句“爱水昏波尘大化”是佛教语。“爱水昏波”指人类的情欲。尘:指人间。尘世。大化指佛的教化。整句的意思是:人类要制止疯狂的情欲,归顺佛的教化。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应当指出左氏并非是在讲佛,而是痛斥时弊,毒品的泛滥已经失去控制,“爱水昏波”肆虐着神州大地,急需加以制止。第二句“积时污俗企还淳”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企盼铲除积习已久的恶俗(指吸毒),还民风以清淳。第三句说由于纣王乱酒,以致商亡。因此周建立伊始,周公就通告:禁止聚众乱酒。《酒诰》明确规定:饮酒要有节制;只有在祭祖敬神时,在为父母庆寿时,在为老年人祝福时,才能饮酒;群饮是绝对不可以的。(《尚书·酒诰》)。诰:告誡,布告。拘:约束,限制:朋饮:聚饮。作者这里显然也是将“禁烟”比喻为周朝的“禁酒”。希望朝廷严厉禁烟。第四句“策汉元谋徒厝(cuò)薪”引自《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汉文之世,九州晏然,贾谊独以为如抱火厝于积薪之下而寝其上。”《资治通鉴·世祖武皇帝泰始三年》说的是汉文帝时,天下太平,就像是安卧在柴堆上,一定要防止柴堆下面着火,居安思危。左氏在这里明确地指出了清朝道光年间所谓的太平是很危险的。厝:同“措”,置放。薪:柴火。第五句和第六句是歌颂林则徐在禁烟和抵御外族侵略上的丰功伟绩。据说林则徐性情急躁,曾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然而林则徐的愤怒是为了永久维护人民的福祉,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怒”有着本质的区别。祜(hù):福也。从道光十九年(1839年)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三年时间里林则徐在广东禁烟,加强海防,在九龙炮战和穿鼻洋海战中,击退敌人的挑衅,即使在后来被撤职查办后,仍能赴浙江协办海防。积极筹议战守,提供炮书,帮助研制新式炮车和车轮战船。有力地封堵了英军(鬼方人)的侵略。尾联两句“和戎自昔非长算,为尔豺狼不可驯。”意思明确,左宗棠认为,与侵略者讲和终非长远之计,因为这些强盗的豺狼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和戎:指与少数民族或别国媾和修好,这里指琦善之流畏敌委曲求全的错误主张。
其二
司马忧边白发生,岭南千里此长城。
英雄驾驭归神武,时事艰辛仗老成。
龙户舟横宵步水,虎关潮落晓归营。
书生岂有封侯想,为播天威佐太平。
【注释】司马:古指兵部尚书一类的官,这里代指林则徐。神武:英明威武(形容帝王将相)。龙户:旧时南方的水上居民。唐·韩愈《送郑尚书赴南海》诗:“衙时龙户集,上日马人来。”虎关:指虎门,本指珠江从狮子洋通往伶仃洋的出海口,即虎门水道,虎门炮台、虎门硝烟处亦位于东岸,虎门一词逐渐专指虎门水道东岸。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林则徐曾在此主持销毁鸦片。
【赏析】这首诗文词浅显:前两联歌颂的是像林则徐、邓廷桢这样的一些英勇抗敌的老臣。他们了边防的事操劳头发都白了,像长城一样巩固了岭南千里海疆。他们亲督水师有力地击退了侵略军,战略上更是老成持重。颈联说的是晚上船民可以出海,下午潮落时守军回到了营地。军民共同维护着南海安危。尾联指左宗棠自己,虽然仅仅是一介书生,并不想争功邀赏,在这社稷危难之际,希望能为维护国家尊严和天下太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四
海邦形势略能言,巨浸浮天界汉蕃。
西舶远逾狮子国,南溟雄倚虎头门。
纵无墨守终凭险,况幸羊来自触藩。
欲效边筹裨庙略,一尊山馆共谁论?
【注释】海邦:指沿海省分。巨浸:大水。指大海。唐·许彬《府试莱城晴日望三山》诗:“盘根出巨浸,远色到孤城。”蕃:通“番”,泛指域外或外族。狮子国:这里说的不是斯里兰卡。因为英国国徽画有金狮,故这里借指英国。虎头门:虎门的原名。因珠江口上大、小虎二山而得名。藩:篱笆,《周易·大壮》:“羝羊触藩,羸其角。不能退,不能遂。”触藩的本意是说公羊的角缠在篱笆上,进退不得。比喻进退两难。但此诗中显然指的是英国入侵我边疆。裨(bì):增添,补助。庙略:朝廷的谋略。山馆:乡居。(后注:道光二十三年(1843),左宗棠在陶澍家坐馆教书已经5年,挣得白银约千两。他用900两在老家乡湘东乡柳家冲买田170余亩,盖了住宅,在门楹上亲题“柳庄”二字。第二年,全家从湘潭辰山迁来新居,结束了他寄居岳父家的“入赘”生活。)
【赏析】这首诗文词也比较浅显。中间两联对仗工整,雄奇。一介书生纵论天下形势的开阔视野,坦承“欲效边筹”的雄心壮志,为他以后的文功武略奠定了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