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笔法十门”是什么意思?

(2020-12-11 20:29:04)
分类: 书法知识讲堂[转]

傅德锋:“笔法十门”这是一个相对比较生僻的说法,有的人并不知晓其所指为何。清代冯武的《书法正传纂言上》载有“笔法十门”,除讲笔法之外,书中还谈到了结字规则等等方面。下面具体谈谈该书中所讲之十门的具体内容。

书法十门之第一门:啮镞门

啮镞二字,读音为niè zú,这两个字的意思是用牙齿咬住箭头的意思。这一门既是书之祖,亦为书之命。又云:乾坤清气。此古诸圣秘而不传者也。(冯武注云:多力多筋则清,无力无筋则浊。)

这第一门是说书法的命门为多力多筋,惟其如此,字才会精气饱满,神采飞扬。这里作者尽管未必是指要用嘴咬住毛笔去写字,但是很有可能是用来比况一种特殊的执笔之法,用这种方法执笔书写则可以体现出点画的筋骨力道,之所以把它放在第一门,不外乎就是因为书法首先要懂得如何正确执笔,有了好的执笔方法,才可以去体现各种复杂的技法。

书法十门之第二门:阻阳门

这一门重点讲述运笔的轻重、去往、内外、肥瘦和墨色的浓淡等问题。(冯武注云:妙在有形者为阴,妙在无形者为阳。)

书法运笔及表现方法的不同,而得到的效果也就有所不同。浓墨书写则点画黝黑,墨色浓重,故而为阳。淡墨书写则轻如蝉翼,趣味横生,故而为阴。浓淡结合,阴阳相生,则气韵生动,变化万端。我们看魏晋时期的手札尺牍,那种浓淡相间,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的确令人拍案叫绝。故此门所指与魏晋风度可谓不谋而合。后来的书家,都各自有所发挥,体现出了各不相同的艺术风采。苏东坡善于用浓墨,董其昌善于用淡墨,王铎善于用涨墨。此外,当代林散之也是善于用墨的高手。

内外,肥瘦等皆有所指,内是内擫技法,外是外拓技法。用内擫技法的书法沉稳内敛。而外拓技法的字明显线条灵动有力。这两种笔法都是魏晋笔法,笔法原理上就是指阴阳相生,故而此门曰:阻阳门。

书法十门之第三门:君臣门

此门是说字的内外、左右、上下,君是君,臣是臣,上下有别,进退有据,不得随意违背。(冯武注云:即宾主也。一笔是主,众笔是臣,须有相顾意。)

这一门比较易于理解,重点就是指每一个字都必须要有主笔,其余为次笔,主次分明,互相搭配。就如君主升殿,文武分列,恰似众星捧月一般。

书法十门之第四门:乡背门

也有向背门一说,但是意思大体一致。乡即俱乡,背即倶背,不得一乡一背。(冯武注云:此言一字内也。这个一字说的是一个字,单字的意思)

这个“乡”字,从大篆的字形上来看,有二人对食的意思,就是面对面坐着一块吃东西。用在书法中就是这种对坐的姿态。魏晋书法,点画相背,多清峻爽朗,欧阳询以善用此法。到颜真卿则一反常态,点画形态则取相向之态,宽博开展,朴拙大方。相向法不为魏晋人所取,自颜真卿始,方被人们逐渐认识和接受。大大丰富了结字的造型技巧。

书法十门之第五门:偏枯门

意思是说每个字不得一边真一边草,一面大一面小也。(冯武注云:亦说一字。一字就是单个字的意思)

这个理解也很容易,也就是说,结字要合乎自然,左右要协调,高低要适宜,各种矛盾都要合理组合搭配,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得偏颇。

书法十门之第六门:孤露门

字的肥瘦、上下不相等,名曰孤露,须得自在。(冯武注云:妙在形势束裹。)

这一门实际上就是指写字不得过于刻板,每个字的肥瘦,上下分割不一定就是相同的,可以肥瘦相间,或者上大下小,或者上小下大,或者左高右低,或者左低右高,只要使之和谐自然,都是可以的。不必拘泥于成法而不知变化。

书法十门之第七门:五指玲珑门

凡点笔常避相触也。(冯武注云:一字内点画皆有逊避,黑白分明也。)这个主要是说单字内的点画互相之间是有避让的,不得互相矛盾。就像五指执笔,每个指头的角度和力度都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用处,互相合理配合。

书法十门之第八门:停笔迟涩门

迟自迟,涩自涩,常欲令其透过纸背。(冯武注云:此言得势也。)这里的停笔迟涩并非停笔不动,而是速度降低,让笔与纸面的摩擦力加大,这样写出来的字才会遒劲有力,力透纸背。

古人讲“笔贵绕左,书尚迟涩”。这句话主要是说用笔要讲究发力的技巧,绕左也好,迟涩也罢。这都是为了气脉相连,笔力遒劲,气韵生动。魏晋书法便着重体现此一特征。故曰,书不宗晋,故非上流。

书法十门之第九门:通气门

亦云通水,凡点画令通其气,不得阻塞。这一门无非是说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要气势畅达,流畅自然,魏晋书法在字内留空方面确有独到之处,都是为了达到气脉相通,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书法十门第十门:顾答门

凡点画字势,常须相顾也。这一门无非就是指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都要顾盼生姿,首尾呼应,团练一气,浑然天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