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临习柳体楷书的一点个人感悟[风不轻]
(2020-06-19 18:41:46)| 分类: 书法知识讲堂[转] |
在下练习柳体楷书已有三、四年时间,主要是临习《金刚经》和《玄秘塔》。毛笔字到没有什么水平,不过对柳体的仔细学习之中,似乎也有一点领悟。在此不辞浅薄,谈一谈学习柳体楷书的个人体会。
一、柳体楷书的最大难处在于“活”。相对于欧、虞、颜等大家的楷书,柳体既不靠完全依靠结构,也不完全依靠笔划,而是依靠笔划与整体结构的配合、字与字之间的默契,产生一种活泼的、连贯的气势,达到一种的特殊意境。举个例子,欧、虞、颜等大家的楷书,可以一个字一个字拆开,重新组合,仍然有原来的特点和韵味。柳公权的楷书则不然,有些字单个并不好看,但组合在一起就有一种特殊的美感;如要强行将单字拆开另行组合,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如《玄秘塔》最后一句“徒令后学瞻仰徘徊”,只有柳体才能写出那样的味道。
二、柳体的第二难处在于速度。
总体说来,柳体是唐楷诸体中速度最快的字体。宋朝赵孟頫的楷书也较快,但已没有唐楷雄伟浑厚的气势,另当别论。但柳体并不是一味快速,而是有轻重缓急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同一字的不同笔划之间,列如“人”字,撇长捺短,这是柳体独有的写法,撇的速度较快,捺的的速度较慢,但到了最后又急速挑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柳体的速度变化也体现在在同一书帖的不同字之间。这一特点,在《玄秘塔》、《神策军》等碑文中均有明显体现。
学习柳体如不能掌握这种速度变化的奥秘,写出来的字就会失于僵硬。
三、柳体的第三难度在于弹性。
柳公权的楷书,在长横长竖、或者短小拐弯之处都敢发力,都能发力,而且发力之后,能收放自如,这是其独到之处。列如单人旁的一竖,柳公权独创了拉长但不露锋的写法,很像一根虽然稍弯但弹性十足的竹子。要写出柳体的力度和弹性,必须大胆起笔,在开阔处斧劈刀砍,在狭窄处小心腾挪。有些人用其他笔法写柳体,外形看上去虽然很相似,但缺乏柳体的味道,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好力度,没有写出笔划的弹性的缘故。
四、柳体的第四难度在对于笔墨纸张都很挑剔。
这倒不是说要用多好的、多高档的笔墨纸张。而是因为柳体既讲究速度,也讲究力度,而且兼顾露锋、藏锋的写法,不同的笔、墨、纸张搭配,写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有人曾说练习柳体,用七羊三狼的兼毫毛笔最好,个人以为用一般的兼毫笔和毛边纸也行。
关于临习柳体楷书的几点建议。
一、学习柳体楷书,要整篇整篇地练习,一篇最少要三十个字以上。只有这样练习,才能把握整篇的速度,才能把握字与字之间的协调联系。
二、在临帖时,先要多看、多思、多揣摩,对将要写的字如何发力、如何行笔、如何停顿等要仔细观察,有了七八分把握,才能动笔。动笔之后不要停顿,要坚持写完,切忌一个字写到一半,再抬头看帖。最好能连续读帖十来个字,了然于心,然后一气呵成将它们写完。
三、练习柳体楷书时,笔尖上存墨要少一点,只要笔尖不散就行,这样才能观察出自己的笔划用力是否到位。
四、练习柳体,一开始不要拘泥于字的结构问题,而要练习笔划怎样发力,怎样收力,字写不像不要紧,关键是要敢于下笔,要经历举轻若重到举重若轻,最后再到轻重自如的过程。笔划练得差不多了,学结构就容易多了。
总而言之,柳公权的楷书,对毛笔这种书写工具的搜刮利用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对笔划的发力、停顿、弯曲、长短,乃至于对笔锋的取舍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并且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
笔者虽不敢说柳公权的楷书世上最好,但写毛笔字的人不学一学柳公权的楷书,将会错过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甚至要想在书法艺术上登堂入室,会走更远的路。
中国楷书网http://www.guoyigua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1246&extra=page=1
前一篇:格律诗的34种对仗方式
后一篇:(清)曹雪芹拟联赏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