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书法·书学》:东晋高平郗氏家族书法文化初探

(2020-05-06 21:03:08)
分类: 书法知识讲堂[转]
两晋之际,高平郗氏家族举族南迁。信奉天师道、与琅琊王氏联姻使家族书法文化不断发展、创新,在东晋一朝出现郗鉴、郗愔、郗昙、郗超、郗恢和郗俭之三代六位书法名家,而且郗愔一度与王羲之齐名,郗氏家族因此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东晋高平郗氏家族书法文化初探

吕文明


在东晋书法文化世家中,琅琊王氏是领袖与核心,其他家族的书法发展大多围绕琅琊王氏而展开。其中,以高平郗氏与琅琊王氏关系最密切,两家不仅世代联姻,而且都世奉天师道,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因此,郗氏家族的书法也同琅琊王氏一样,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在东晋一朝连续传承,历三世而不衰。高平郗氏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书法文化世家。


天师道和郗王联姻:郗氏书法在东晋博兴的两大推动力


郗姓,依《元和姓纂》所载,当出自黄帝之子青阳:“郗,出自己姓,青阳氏之后。苏忿支孙封郗邑,因氏焉。”而苏洵《嘉祐集卷十四·谱》却认为苏忿生为高阳之后,高阳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所以,关于郗姓起源一直有青阳、高阳两种说法,但不管是哪一种,郗氏为黄帝之后当无异议。苏忿生是西周开国功臣,被封到苏国,其支族后来封到郗邑,遂以地为姓,郗地在今河南省沁阳县。春秋时期,晋国强大,对外扩张,占据古苏国之封邑,并将所占封邑的首领迁到晋地,以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郗邑首领被迁到晋地,遂有晋阳郗氏。晋阳郗氏后来外迁,其中的一支在秦末迁至高平,始有高平郗氏。


高平郗氏在西晋以前没有研习书法的传统,最多从郗鉴开始,家族中开始有了书法传承的活动。这除了与西晋时期上层社会出现书法自觉有关以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郗氏家族世奉天师道,天师道信仰推动了家族书法的发展。此外,高平郗氏非常注重与高门联姻,与琅琊王氏两代联姻直接推动了家族间的书法文化交流,最终促成了郗氏家族书法的繁荣。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qDIxM6zRabAetRISqW2coqiaH6NrR0uv2DfdXoEbFtTeQvEbPgyNND6VPXGwKjuuBDb7B4pq1LgfI7wWSHcP43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郗鉴  灾祸帖  选自新华出版社《肃府本原拓淳化阁帖》


鲁迅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很多问题可迎刃而解。”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与中国文化联系最密切。早期道教直接继承了先秦和汉代的道家思想,东汉末年张陵创立的天师道和张角创立的太平道都衍生自黄老道家。张陵在蜀中创立道教,其孙张鲁被朝廷拜为镇南将军,张鲁的归顺使天师道开始向北方传播;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又将传教地从四川青城山迁至江西龙虎山,道教开始向东南地区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世居齐鲁且有着强烈仙道信仰的琅琊王氏、高平郗氏等世族开始接受天师道思想。琅琊王氏和高平郗氏家族早有仙道信仰,琅琊王氏在西汉时就有“王阳能作黄金”的说法。而高平郗氏在东汉则出过天文学家郗萌。《晋书·天文志》载:“唯汉秘书郎郗萌记先师相传……”《隋书·经籍志》载:“汉末,郎中郗萌,集图纬谶杂占为五十篇,谓之《春秋灾异》。”可见郗萌精通天文学和相学,属于早期道家。但两种资料对郗萌生活的时间记载不能统一,清代姚振宗经过详细考证,认为郗萌生活在东汉明帝时期:


按,《隋书·天文志》称汉秘书郎郗萌记先师宣夜之说。此称汉末郎中。又,子部五行家称后汉郎中。考班孟坚《典引·序》中“永平十七年臣与贾逵、傅毅、杜矩、展隆、郗萌等召诣云龙门”,是萌在明帝时,与贾景伯诸人同官,非汉末也。


可见,高平郗氏在东汉前期就已经开始接受道家思想,所以在汉末天师道北传之际,郗氏家族能够很快接受这一宗教信仰。


两晋之际,天师道在江南有了新的发展,并对包括高平郗氏在内的南迁士族产生影响。唐代玄嶷《甄正论》云:“晋武帝平吴之后,道陵经法始流至江左。”当时江南已有为数不少的天师道信徒,《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载:


西晋愍帝建兴元年,吴郡吴县松江沪渎口,渔者萃焉。遥见海中有二人现,浮游水上,渔人疑为海神,延巫祝备牲牢以迎之,风涛弥盛,骇惧而返。复有奉五斗米道黄老之徒曰:“斯天师也。”复共往接,风浪如初。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亦载:“西晋永嘉中,(张盛)夜望大江之东,有瑞气彻天。谓其妻曰:‘是可成吾丹矣。’乃弃官南游。”


随着北方士族的陆续南迁,他们在北方形成的道教信仰也进一步向江南发展,汇合江南已有之天师道,形成新的天师道思想。这种思想进一步影响南北士族,使他们更加笃信天师道,甚至将生死问题予以寄托。《太平御览》卷六六六引《太平经》云:“王右军病,请杜恭。恭谓弟子曰:‘右军病不差,何用吾?’十余日,果卒。”王羲之病重之时都不忘求救于天师道大宗师杜子恭,可见其信奉天师道的虔诚。但是,当时世家大族对于天师道的信仰大多还是建立在哲学思辨和艺术创作的层面,而对于天师道的教义接受还比较少,正如钟国发所说:


南渡的著名士族中,琅琊王氏、高平郗氏、陈郡殷氏都有天师道信仰。但这些高门士族一般只对天师道中个人修炼的内容或写经画符的书法艺术感兴趣,取之以发展个体自由,与谈玄的旨趣相似,而无意于在群体纲纪方面支援天师道的体制。


信奉天师道就可能抄经,抄经则必须善书,所以信道对书法的发展提出一定要求;而抄经对书法的发展实际也是一种促进,它使当时刚刚从民间走向官方的楷书字体得到强化式规训,促进了楷书的成熟和楷书名家的出现。东晋时期,郗氏家族的书法与天师道发生联系正可从此处入手,郗氏家族中信仰天师道最深的是郗愔,其书法在郗氏家族中也最出类拔萃,正可说明这一问题。


高平郗氏接受天师道正是其家族开始兴起书学传统之时,两种文化在西晋形成合流,陈寅恪认为:


东西晋南北朝之天师道为家世相传之宗教,其书法亦往往为家世相传之艺术,如北魏之崔、卢,东晋之王、郗,是其最著之例。旧史所载奉道世家与善书世家二者之符会,虽或为偶值之事,然艺术之发展多受宗教之影响。而宗教之传播,亦多依艺术为资用。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qDIxM6zRabAetRISqW2coqiaH6NrR0uv2uqMN7pXmWzRuQOL86d49B6qrqF47WibBSyggUoCPUH3zI1t6RPjXSU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郗愔  敬豫帖  选自新华出版社《肃府本原拓淳化阁帖》


郗鉴是郗氏家族中同时接受这两种文化的关键人物。西晋惠帝以后,诸王争霸,战乱不断。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于生命的珍惜便显得尤为重要,寻求生活安定和内心宁静成为士族阶层的主要人生追求,而道教正好满足了士人的这种心理需要,所以,天师道就在归隐的地方士族中普遍流行起来。此外,高平郗氏此时还不是高门大族,郗鉴没有祖宗荫德可以依赖,其崛起主要依靠军功;同时,郗鉴受家风影响,坚持明哲保身,对于诸王征召屡次拒绝,在天下大乱之时明智地退出官场隐居乡里。郗鉴的这种出身及其思想上的保全意识都决定了他在西晋末年能像其他士人一样主动接受天师道思想。而西晋初期以来在朝廷中普遍兴起的书法热潮此时也已波及整个士族阶层,书法新字体已从民间自觉发展逐渐走向官方使用,新生字体楷书、行书和草书尤其为士大夫所喜爱,书法成为他们寄托思想和愉悦精神的重要方式。郗鉴于此风潮中可能受到影响而开始研习书法,况且,书法此时已成为世家子弟进行文化交流和炫耀家世的重要形式,郗鉴欲跻身高门游走于士族之间,则非精研书法不可。


但是,真正推动郗鉴书法快速提升和发展的却是天师道。天师道信仰使郗鉴的精神和思想获得解放,书写更加灵动自然,同时,信道抄经使郗鉴自觉提高了书写水平和效率。史料中虽然没有关于郗鉴抄写道经的明确记载,但却有道教上清派著名人物杨羲书法受其影响的相关资料,《真诰》卷十九载:“三君手迹,杨君书最工,不今不古,能大能细。大较虽祖郗法,笔力规矩并与‘二王’。掾书乃是学杨,而字体劲利,偏善写经。”杨羲生活年代略晚于郗愔和郗昙,他们同是道教中的著名人物,杨羲书法可能受到郗愔影响,但此处称“郗法”,而郗愔书法是从郗鉴而来,传承郗氏家法,所以,杨羲所学之“郗法”应是郗鉴所创。这种书法被杨羲用来抄经,而郗鉴也信奉天师道,则他也可能有抄经的经历。此外,《淳化阁帖》中有一纸郗鉴楷书《灾祸帖》,符合《真诰》所说杨羲书法“不今不古”“字体劲利”的特点,二人书法风格如出一辙。


郗氏家族中真正潜心抄写道经的是郗鉴长子郗愔,《太平御览》卷六六六引《太平经》云:“郗愔字方回,高平金乡人,为晋镇军将军。心尚道法,密自尊行,善隶书,与右军相埒,手自起写道经,将盈百卷,于今多有在者。”魏晋时期所谓隶书其实就是楷书,魏晋抄经多用楷书,这符合“道学不得为草书”的说法,《太微仙君功过格》规定:“荐亡符简文字等,一字差错为一过,脱漏一字为一过,符文差错脱漏为十过,修写书篆不如法为五过。”郗愔抄录道经百本,楷法自然纯熟,与王羲之水平相当,东晋时能与王羲之书法比肩的也就是庾翼、郗愔等寥寥数人,由此来看,抄经对郗愔的书法影响很大。郗愔比郗鉴受天师道影响更深,这与两晋时期的社会文化变迁有直接关系。郗鉴所处的时代战乱不断,逃亡和打仗是第一要务,郗鉴于此时不可能过多地接受天师道的教义,他只是将天师道作为戎马倥偬之余的思想消遣和精神寄托。但是,到了郗愔的时代,东晋立国已久,江南承平,高平郗氏也已在江南立足,并成为高门大族,郗愔便有足够的时间去研习天师道。


魏晋时期的家族发展有几条比较重要的途径,王伊同在《五朝门第》中对此做了概括:“大宗盛族,以土著猎富贵。余则儒宗文士,以学识享盛名。余则名将功勋,以生命博封邑。”高平郗氏家族既不是“以土著猎富贵”,也不是“以学识享盛名”,其崛起主要依靠军功。以军功起家尤其是早期曾为流民帅的身份,决定了高平郗氏相对于崛起较早且在朝廷威望较高的琅琊王氏来说,其门第还是低了一些。所以,郗鉴南下以后,为了提高门第,便有意地与琅琊王氏联姻。《世说新语·雅量》载: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qDIxM6zRabAetRISqW2coqiaH6NrR0uv2mwSvYWHpjluHF5mhOjKuKLBj9dnqGgzGjKibjYzX6aHoJLCiaDD6ZQK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郗愔  比书帖  选自新华出版社《肃府本原拓淳化阁帖》


郗鉴南下较晚,进入朝廷则是在公元322年以后,此时,琅琊王氏正如日中天,王导、王敦执掌内外,家族子弟分列要职,出身低微、在朝廷又无根基的郗鉴此时只能借助与琅琊王氏联姻而在朝廷立足,这是当时次等士族提升门第和身份的重要手段。郗鉴与琅琊王氏联姻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他最后选择放荡不羁、不修边幅的王羲之为婿却很令人费解。此时的王羲之因父亲王旷战败消失,与母亲相依为命,在王氏家族中地位低下,不受重视。从《世说新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郗鉴的反常,而这种反常却从另一个角度彰显出郗鉴对家族的发展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规划。据王汝涛考证,郗鉴派人到王家选婿之事发生在公元323—324年之间,其时郗鉴在京师,而不是京口,此事可参照《太平御览》卷三七一“郗太尉在京日”条。郗鉴于太宁元年(323年)调入建康任尚书令,王羲之时年21或22岁,依照史料所载,王羲之此时已经成名。《晋书》本传云:“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又载:“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王羲之叔父王廙在教导王羲之学习书画时亦云:“余兄子羲之,幼而歧嶷,必将隆余堂构。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所以,郗鉴到王家选婿时,王羲之早已名满京师,尤其是书法上的造诣已经博得东晋第一书画名家王廙的赞赏,所以,郗鉴选婿时便有意识地将目标指向王羲之。《太平御览》卷八六〇引王隐《晋书》云:


王羲之幼有风操。郗虞卿闻王氏诸子皆俊,令使选婿。诸子皆饰容以待客,羲之独坦腹东床,啮胡饼,神色自若。使具以告虞卿,曰:“此真吾子婿也!”问为谁,果是逸少。乃妻之。


这里的“风操”除了指王羲之的风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指向,那就是王羲之的书法已经在建康产生了广泛影响。郗鉴非常喜欢书法,琅琊王氏自西晋研习书法至王羲之已历三代,尤其是王廙的书画造诣颇深,被誉为“过江第一”。郗鉴欲光大门楣,除了军功和联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家族中必须有能够支撑门庭的文化传统,在文艺风气浓厚的东晋,郗鉴为家族选择了书法,更因书法而选择了青年书法家王羲之为婿,“果是逸少”正说明郗鉴选婿是有备而来。果然,与琅琊王氏的联姻使郗家子弟对于书法的热情进一步高涨,尤其是郗鉴子郗愔,与姐夫王羲之关系最密切,受其影响也最大,书法成就亦最高,章草书仅次于王羲之,是东晋第一流书法名家。从《淳化阁帖》和《大观帖》所收录的郗愔书迹来看,郗愔章草的成就与王羲之相近,而行草书甚或超过王羲之,与王献之行草书的面貌相似,这正反映出郗氏家族的书法发展很快,与琅琊王氏家族的书法发展方向完全一致。


茂矣六郗:东晋高平郗氏家族书法文化传承考略


郗氏家族的书法传承从郗鉴开始,历西晋、东晋,传承百余年,共出现第一代之郗鉴、第二代之郗愔、郗昙和第三代之郗超、郗恢、郗俭之,是为窦臮《述书赋》所言之“六郗”。他们在两晋书坛影响很大,尤其是在东晋,成为比较典型的世族书家,而且郗愔一度与王羲之齐名,郗氏家族的书法因此而在中国书法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郗鉴的书法在东晋和南朝几乎无人提及,这大概是因为郗鉴以军功起家,在朝中位列显贵,后世过多地关注其功业,而忽略其书法;再加上郗鉴本人也从不以书法成就为荣,所以不在一流书家之列。到了唐代中期,张怀瓘开始全面整理历代书家的资料,郗鉴才随着郗愔、郗超等人而被提及。张怀瓘《书估》列郗鉴、郗愔于第三等,列郗超于第四等,这是郗鉴在书法史料中首次被提及。张怀瓘《书断》在为郗愔作传时提到“父鉴,太尉,草书卓绝,古而且劲”,这一论断被后世许多书法理论文章引用,如陈思《书小史》、陶宗仪《书史会要》等。据窦臮《述书赋》所载,郗鉴的书法到唐代时尚有三纸草书共十七行,但是到了北宋末年,《宣和书谱》记载御府只藏其一件草书《兰陵帖》,后来也不知所踪。郗鉴的书法只在《淳化阁帖》中收有一纸楷书《灾祸帖》,此帖结体稳重,笔意流畅,虽有锺繇笔意,但明显比锺繇时代的楷书少了一些隶书的气息,这应该是那个时代楷书的真实面貌。窦臮《述书赋》云:“道徽之丰茂宏丽,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墨而厚实深沉,等渔父之乘流鼓枻。”这是对郗鉴草书的出神描述,因为郗鉴没有草书传世,所以我们无法得知其草书的面目,但从《灾祸帖》中却能感受到窦臮所述“丰茂宏丽、厚实深沉”之特点,从中亦可看出郗鉴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彰显出一派道德君子的风范。以书法来衡量郗鉴为人,正符合“字如其人”的说法。庾亮曾经联合郗鉴废黜王导,郗鉴非但没与之联合,而且积极从中斡旋,为两人化解矛盾,他的儒雅正气和老成持重颇得时人推重,如王敦云:“郗道徽儒雅之士,名位既重,何得害之!”陶侃亦云:“司空鉴简素贞正,内外惟允。”但郗鉴毕竟是风流儒雅的高士,其性格中对于潇洒飘逸的追求决不会因为厚重深沉气息的影响而停止。作为一个政治上的“完人”,对于书法,郗鉴的心中恐怕也有同样的梦想和追求,即对于书法厚重与飘逸两种风格的共同追求与完美融合,《宣和书谱》对此做了描述和评价:“作草字下笔刚决,略无留滞,厚实深沉,丰茂宏丽而不乏风神。盖瘦则风神生,而鉴书厚实丰茂,宜堕于朴野,而笔力乃尔激峻,此所以宜知名于时也。”当时御府还藏有郗鉴草书,所以,此言应是评鉴者面对郗鉴作品而做出的真实评价,符合郗鉴草书的风格和气质。清人李瑞清云:“鉴书冷逸枯拙。”此语不知从何而来,与历代书家对郗鉴书法的描述严重不符,况且从郗鉴楷书《灾祸帖》来看,此语也是无中生有,不值一提。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qDIxM6zRabAetRISqW2coqiaH6NrR0uv29KRVMf8PjFCXBRhwCPS102OlbGxkoEw7fAibkD220JPgxLvFUDiccL7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郗愔  至庆帖  选自新华出版社《肃府本原拓淳化阁帖》


郗鉴之后,其子郗愔、郗昙皆有书名,尤其是郗愔,曾一度与姐夫王羲之齐名,虞龢《论书表》云:“羲之书,在始未有奇殊,不胜庾翼、郗愔。”若以王羲之为参照,此三人应是东晋前期的书法三巨头,郗愔跻身这一行列,其书法自然闻名天下。南朝书论中对于郗家书法描述最多的就是郗愔,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云:“高平郗愔,晋司空、会稽内史。善章草,亦能隶。”王僧虔《论书》云:“郗愔章草,亚于右军。”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亦云:“郗愔书得意甚熟,而取妙特难,疏散风气,无一雅素。”从羊欣和王僧虔的评述可以看出,郗愔的章草很有名气,仅次于王羲之,同时,其楷书水平也很高。但是,依照梁武帝萧衍所说,郗愔书法的主要特点就是纯熟,但缺乏妙趣,这应是其长期抄写道经的结果,抄经使其楷书非常娴熟,但是难以出彩,这样的娴熟甚至会影响到其草书,这恐怕也是其章草后来逐渐落后于王羲之的主要原因。庾肩吾《书品》列郗愔于中之上,并称赞“子真俊才,门法不坠”。李嗣真《书后品》列郗愔于上下品,并称“郗李纵迈,过于羊欣”。张怀瓘《书估》列郗愔于第三等,《书断》列郗愔章草于妙品,列其隶书、草书于能品。综合以上史料,郗愔在先唐著述中是排名比较靠前的书家,在东晋仅次于王羲之、王献之,与王廙、王洽、庾翼、谢安、羊欣等人旗鼓相当,是东晋第一流书家。郗愔最擅长的字体是章草,其次是草书和楷书,从这一点来看,郗愔书法继承有余而创新不足,一直墨守成规,沉溺于章草,而不像王羲之,能从章草中很快变化出来,直指今草,推出紧随时代的新书风。《书断》称郗愔“其法遵于卫氏,尤长于章草。纤能得中,意态无穷,筋骨亦胜”,河东卫氏家族在曹魏西晋时期是新书风的引领者,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却逐渐落伍,郗愔书学卫家,自然墨守成规,难出新意,因此逐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郗愔书法到唐代尚有“章草书写父杂表一首四十三行,草书八纸”,至宋代王著编纂《淳化阁帖》时只收录其草书《九月帖》《廿四日帖》《远近帖》和《想亲帖》,至北宋末年编纂《宣和书谱》时,御府仅藏其章草《谅弟帖》和草书《远近帖》,时至今日,这些书帖都已不知所踪。《宣和书谱》对郗愔书法的描述比较详细,可与《淳化阁帖》收录的《远近帖》相互印证,因为作《宣和书谱》时,《远近帖》尚在内府。《宣和书谱》云:


郗愔,字方回,高平金乡人也,官至司马。父鉴,以草书称,古劲超绝,后所不能窥其藩篱。至愔,乃能接翼,遂与张芝齐名。作章草尤工,下笔若冰释泉涌,云奔龙腾,态度既多,筋骨有余。


“古劲超绝”正显示出郗鉴书法的古朴苍劲,也代表了郗家书法的特征,从《淳化阁帖》所存郗愔三纸草书来看,此语颇为贴切,尤其是《远近帖》,这样的风格特征非常明显,正可代表东晋章草的高峰。郗鉴、郗愔章草的古朴苍劲正表现出郗氏家族书法一脉相承的风格特征。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qDIxM6zRabAetRISqW2coqiaH6NrR0uv2tZMOUzIcWIXppEKBFmmTicAOfSpxR5YJnjoib64M9AiahhvUfW4NDLdU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郗愔  石首干帖  选自新华出版社《肃府本原拓淳化阁帖》


郗愔之子郗超是郗氏家族在东晋的第三代人物中书法成就最高者,这与他融通儒释道三教思想而在家学之外另辟蹊径大有关联。郗超善于清谈,颇有文采,据《新唐书·艺文志》载,郗超著有文集十五卷。郗超思想的融会贯通和文艺上的才华横溢共同作用到书法上,其书法就在家族既有风格的基础上发生变异。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载:“郗超,晋中书郎,亦善草。”王僧虔《论书》云:“郗超草书,亚于‘二王’,紧媚过其父,骨力不及也。”《淳化阁帖》中有一纸郗超行书《远近帖》,确实是结体紧凑而姿态横生,颇有媚趣。从此帖可以看出,郗氏家族自郗鉴以来形成的“古劲超绝”之风开始发生变化,郗超进行了书法风格的创变,正如窦臮《述书赋》所云:“正草轻利,脱略古法。迹因心而谓何,为吏士之所多。惜森然之俊爽,嗟蔑尔于中和。”他不再以古法和家法为准则,开始任性而为,随意书写。所以,他的书风焕然一新,在当时可谓是别出心裁、独抒性灵,仔细审视其作品,似乎有中晚明小品书法的清雅和萧散。郗氏家族自郗鉴开始就世奉天师道,但是,到了郗超,却改变家族信仰而笃信佛教。郗超与父亲郗愔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世说新语》对此多有描述。当时桓温专权,朝中大臣对其颇有畏惧之心,只有郗超能与之相处融洽并深得赏识:“温英气高迈,罕有所推,与超言,常谓不能测,遂倾意礼待。超亦深自结纳。”郗超在郗氏家族第三代中卓颖独立,其书法亦正如其性格与为人,风标高致,卓尔不群,堪称大家。庾肩吾《书品》列郗超于中之下,李嗣真《书后品》列郗超于中上品,并称“嘉宾与王、庾相将(埒),是则高手”。张怀瓘《书估》列郗超于第四等。


郗愔之弟郗昙亦善书,《书小史》称其善草书,《述书赋》评价其“密壮奇姿,抚迹重熙,若投石拔距,怒目扬眉”。郗昙在郗氏家族六大书法家中传世作品最少,至唐代仅剩具名草书一纸四行,后来也不知所踪,更极少有人提及其书法,在书法史上影响不大。但郗昙二子郗恢和郗俭之在书坛却享有盛名,《述书赋》云:“处约、道胤,家之后俊。狂草势而兄优,谨正书而弟润。俱始登于学次,惭一亏于九仞。”郗俭之字处约,善草书,郗恢字道胤,善正书,二人的名和字已经彰显出天师道信仰。而郗恢同时有儒士风范,《晋书·郗恢传》载:“恢身长八尺,美鬓髯,孝武帝深器之,以为有藩伯之望。”这样的性格决定了郗俭之好狂草,追求书风的狂放和自然;而郗恢擅长行书和楷书,追求书风的飘逸和秀润。依《述书赋》所载,至唐代尚有郗俭之草书两纸、郗恢行书、草书各一纸,后来也不见踪迹,至北宋初年编纂《淳化阁帖》时,二人都无作品收录,其作品应毁于唐末五代或散落民间。


高平郗氏在东晋以前不是高门大族,家族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在东晋前中期已经成为名门望族。书法亦然,郗氏家族西晋以前并无书法名家,亦无书法传统,书法从郗鉴才开始起步,并迅速崛起,这有赖于家族三代人的共同努力,同时也是其家族思想文化的发展能够紧随时代变化而不断传承流变的结果。(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qDIxM6zRabAetRISqW2coqiaH6NrR0uv2ByicK0FfGGnvzrgAtsDzglEPuV3Y2hKJJpjJN5ovxRiaJdkLxJNtwgt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郗超  远近帖  选自新华出版社《肃府本原拓淳化阁帖》



你可能还想看


1.《中国书法·书学》:张掖佛教遗存书法艺术研究

2.《中国书法·书学》:千唐志斋馆藏唐代墓志书法分期研究

3.《中国书法·书学》:赵熙等致林思进书信略考

4.《中国书法·书学》:文徵明的小楷书风及其书写情境研究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中国书法·书学》2018年第5期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qDIxM6zRabAetRISqW2coqiaH6NrR0uv2tksPSD8MibanUMTkSqD0LE0FbN3WtGN3vhNAXc9lR26XmlaGibgaicuS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识别二维码

进入购买页面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DIxM6zRabAetRISqW2coqiaH6NrR0uv2vvUY4V3Y1d30FxhEicjFMkpzvMs0LGypbnuI9e1g2cTWgsGibnC5RXZ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书法》(上、下半月刊)已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qDIxM6zRabCQlQ3ZgfqFNbsCZNIau9ibqv8RJSxrswb7MBBibKyptttcuOEY5TZ36IefbibnW9TddVrWgZ3VXsXT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中国书法》杂志社

电话:010-64916670

邮箱:zgsfsjb@sina.com

微博:@中国书法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中国文联大楼

书学 中国书法杂志 2018-07-02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zA3NjcxOA==&mid=2686471863&idx=1&sn=819a966117c7db6dfddd8ab716c1f403&chksm=be3ff63689487f20b3816b971486303c1d75e442537039c555524a519025e6d24c34983beec7&mpshare=1&scene=22&srcid=&sharer_sharetime=1588769882990&sharer_shareid=fb91c1eeeecea763daad9768f80cbf74#r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