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诗联家陈钟祥《楹帖偶存》选择赏析
(2019-08-29 22:14:00)分类: 楹趣联韵/诗钟/作品[转] |
(五地知县诗联家陈钟祥所做《楹帖偶存》)
《楹帖偶存》,全是“联话”式的记录,每一副对联都有跋文介绍缘由、背景、史迹等,有助于了解联文的内容及意义,有的还反映了民族宗教风俗习惯等,具有文物、史料价值。对联长短均有,颇为工稳和谐贴切,联意深刻,可见陈钟祥不愧是对联高手。
题四川眉山远景楼
作者原题跋:眉山在眉州廨后,山如眉痕一线,故名。前有远景楼可远望峨嵋,俯瞰大江,楼前有古榕树数株,大可合十围。荷田三千余亩,花时弥望无际。余尝有一联云:
云气拍江来,却沙帆可数,渡口花浓,望大小峨峰,高横一线眉山外;
荷光摇树起,正衙鼓初闲,楼头酒熟,论古今人物,都在三苏眼孔中。
联文虽不古奥,却写得清新秀美,一读就明白。跋语又记载了远景楼的位置与周围风物,为我们保存一幅远景楼的历史画图。远景楼是北宋眉州知州黎希声在元丰年间主持修建,黎还特邀在山东为官的苏东坡为家乡这座名楼作《眉州远景楼记》。清初楼损毁于兵火,乾隆年间修复。可惜没过多久,名楼再次被毁而不存,2004年当地始重建。但楼至今未挂一联,笔者前两年游三苏祠时,发现陈钟祥此联挂于祠内偏角处不起眼的来凤轩之侧面檐柱,而且未免不伦不类。
题眉山三苏祠
作者原题跋:眉州纱谷行为为文忠公故第,今建三苏祠,祭长公父子。傍一小园有池,约五亩许,产千叶莲,州人岁以花之多少卜种名盛衰。园中亭榭有亦雪堂、聊中隐斋等处,最后有木假山堂。余尝制三苏祠一联云:
拜堂堂父子三君,文章与北宋争传,中原雄视无他手;
看滚滚江流一去,人物是西川特出,山水英奇在此眉。
作者不仅为三苏祠题了此联,亦雪堂、聊中隐斋、木假山堂分别均作了联,可见陈钟祥对三苏的景仰崇敬。
题绵竹张栻故里怀古楼
作者原题跋:绵竹县为宋儒张宣公故里,学者称南轩先生。县城南郊外有洗墨池,传为宣公读书处,池广四五亩,惜久湮淤,邑人士筑缭垣蔽之。道光己巳(1845),余摄邑篆,爱其地清旷,尤景仰先生流风遗韵,为集资鸠工浚池,筑亭荫以竹木。池后建三楼三楹,设先生像祀之。按邑志,明万历间尝建有怀古楼,祀后汉诸葛瞻、尚,宋张魏公及先生父子,楼毁于明季献贼之乱。今斯楼成,因仍以怀古名之,为制长联云:
楼前揽古,千载事陡上心头:慨东鲁诗书,西川俊杰,南朝冠冕,北伐烟尘,修业勋名,过往已尽为陈迹,茫茫汉宋而还,阅几许沧桑,就当年危阁半椽,都归榛莽;
池上兴怀,四时景翻来眼底:看春泥掠燕,夏沼游鱼,秋树鸣蝉,冬山积雪,飞潜动植,俯仰皆自在流形,落落颜曾以后,得这般胸次,凭此处方塘一亩,具见渊源。
此联共122字,洋洋洒洒,酣畅淋漓,上联溯史,下联言物。作者为表达对前贤的爱慕,于此作县令时,不仅疏浚了洗墨池,而且还重建、兴建怀古楼、厅、亭等,诚如其跋中所云:“景仰先生流风遗韵”。张栻,字敬夫,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谥曰宣,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孝宗乾道元年(1165),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孝宗淳熙七年(1180)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同为三苏祠作联一样,作者另亦为张栻像前、风雩遗范厅、池上亭分别均题了联。
题大邑汉顺平侯赵子龙祠(二副)
作者原题跋:大邑城东银屏山麓,有汉顺平侯赵子龙墓,建有祠,载邑祀典。余尝署一联云……又一联云:
视百万众若婴儿,想救主单骑,捣重围,存六尺,凛凛英风,能使奸曹破胆;
在三分国为儒将,读伐吴一谏,正汉贼,辩私仇,堂堂伟论,足令诸葛倾心。
壮績震河山,名垂丞相祠堂外;
余威披草木,人拜将军墓道旁。
作者于道光丙午年(1846)任大邑知县,曾专门为归隐静惠山的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华阳人范镇重建平云亭,并题有一联。赵子龙是三国名将,银屏山麓有他的墓祠,陈钟祥焉能不作联。作者不仅题了这二联,祠侧有银屏山房,也仍然题有一副。这两副题祠联,把赵子龙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其威风、言论,能使曹操破胆、诸葛亮倾心。
题大竹文昌祠平远楼(二副)
作者原题跋:大竹文昌祠,素患湫隘,道光戊申(1848),余摄邑事,与邑人士廓而新之,落成为署一联云……文昌祠左有古桂一株,大可合抱,树阴筑屋三楹,額曰“丹桂堂”,上建一楼,額曰“平远楼”,联云:
为士大夫身,十七世、亲历人间,造就些、阴骘功名,众善奉行惟不怠;
是文昌司命,五六星、昭悬天上,主持着、富贵福泽,群生锡类总无私。
堂前树色苍茫,山光澹沲,凭栏眺远,会心都是文章,权当舞雩春风,游咏好寻真乐地;
楼外星辰历落,桂影婆娑,把袂登高,呼吸可通帝座,试奏霓裳秋月,招邀同到大罗天。
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名星,亦称文昌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据传,文昌帝君有七十三次化身,在周为张仲,在汉为张良,在晋为凉王吕光,在五代为蜀王孟昶,在姚秦之世为张亚子……故联文说“十七世亲历人间”。其为人天性刚烈,明察秋毫,秉性仁厚,恤民如子。其传世之著作有阴骘文、感应篇、劝孝文、孝经解等诸书,皆有裨于教化,不失圣人之旨,故学者崇之。各地都有文昌祠或文昌阁,都是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大竹之祠也不例外。作者的文昌祠和平远楼二联均是称颂文昌帝君的功德之作,但作者的目的主要是,有感于大竹文昌祠一向遭受低洼狭小之患,乃倡导从新创新,体现了作者重文兴教的思想。
题青海察木多巴塘关帝庙(二副)
作者原题跋:青海部落自出打箭炉外,里塘巴塘察木多各部番民,皆奉佛而不敬神,然独崇祀关帝,巴塘等处皆有庙,其敬信倍于内地。道光丁未(1847),余奉檄获经其处,有察木多关帝庙一联云……巴塘庙一联云:
心存西汉,魂附西川,请看庙貌常新,声教直通西域;
法护南无,名垂南史,若使边功同立,神威肯让南征。
三千年、庙貌如生,巍巍俎豆巴江外;
十万里、山河永护,赫赫威名莽岭中。
察木多属于昌都,昌都清代时属于青海,现属于西藏。地处横断山脉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位于西藏东部,与四川、青海、云南交界,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经之地。巴塘县隶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1847年作者前往处理民族事务,意外发现藏民也崇尚关羽关圣帝,乃分别为之题联,为社会保存了一份珍贵的民族风俗习惯史实,难能可贵。作者还说少数民族也崇祀城隍爷,建有庙,但牛鬼蛇神、庙貌都很怪异,并为巴塘城隍神题下一联。
题成都青羊宫(侧)二仙庵
作者原题跋:成都青羊宫侧二仙庵,荷塘竹树小桥,曲径茅舍竹篱,颇有出尘之意。相传吕纯阳祖师、韩德曜真人尝驾鹤降此,故名。庵内有两仙骑鹤像,余尝署一联云。按,万里桥、百花潭皆与庵邻近,潭即浣花溪,有杜工部祠:
何须多说元机,只一片白云,往来万里桥头,斜折梅花开笑口;
果是飘然仙侣,看双骑黄鹤,缥缈百花潭上,高横玉笛破尘心。
吕纯阳即吕洞宾。韩德曜即韩湘子。二仙庵由四川按察使赵良璧创建。庵原是青羊宫东边的一个花园,过去专作接待达官贵人及知名人士之用。康熙三十四年(1695),赵氏来青羊宫访胜求真。他游于青羊宫东边的花园中,寻张三丰真人诗碑遗迹,恍惚若有所遇,不觉步入丛篁中,见草团瓢,有道士跏跌习静,内供小图,画仙人二像,问之道士,以吕洞宾、韩湘子二仙对,公睇视,大惊异,乃创建庵观。道观建成,同祀吕洞宾、韩湘子,其名青羊二仙庵,所以辅翼修行,即青羊宫之别馆。联语把青羊宫、二仙庵周围的风景拉来作陪衬,写得清幽雅致。笔者曾亲临查看,联语仍刻于大殿二仙神龛石柱,落款为咸丰元年(1851)秋月,联语为楷书。
陈钟祥的联语还有为绵竹祥符寺、双流保国观、郫县县署司马光父凿池、寿雅安人任建昌太守余小颇、挽任四川县令、知州徐庶卿等等对联,不能一一列解,只好割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