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说新语》每日一学

(2018-10-28 22:02:31)
标签:

世说新语

魏晋风骨

文化

历史

分类: 网文精华/文史要义[转]
『世说新语每日一学』
(97)袁宏始作《东征赋),都不道陶公。胡 奴诱之狭室中,临以白刃,曰:“先公勋业如是,君作《东征赋》,云何相忽略?”宏窘蹙无计,便答:“我大道公,何以云无?”因诵曰:“精金百炼,在割能断。功则治人,职思靖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
【注释】陶公:陶侃,封长沙郡公,故下文称长沙。参看《言语)第47 则注。按:《东征赋》篇末称颂了东晋诸名流。胡 奴:陶侃的儿子陶范的小名。狭室:内室;密室。窘蹙(jngcù):窘迫;非常为难。“精金”句:大意是,精金经过千锤百炼,用来切割任何东西都能切断。在割,等于说有所切割。“功则”句:大意是,论到他的事业,就是使人安居乐业;说到他的职责,就是想平定祸乱。功指工作、事业。“长沙”句:大意是,长沙郡公的功勋,是史家所赞美的。
【译文】袁宏起初写《东征赋》的时候,没有一句话说到陶侃。陶侃的儿子胡 奴就把他骗到一个密室里,拔出刀来指着他,问道:“先父的功勋业绩这样大、您写《东征赋》,为什么忽略了他?”袁宏很窘急,无计可施,便回答说:“我大大地称道陶公一番,怎么说没有写呢?”于是就朗诵道:“精金百炼,在割能断。功则治人、职思靖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
(98)或问顾长康:“君《筝赋》何如嵇康《琴赋》?”顾曰:“不赏者作后出相遗,深识者亦以高奇见贵。”
【注释】相遗:遗它;抛弃它见贵:贵我;推崇我。

【译文】有人问顾长康:“您的《筝赋》和嵇康的《琴赋》相比,哪一篇更好?”顾长康回答说:“不会鉴赏的人认为我的后出就遗弃它,鉴赏力强的人也会因为高妙新奇而推许我。”

『世说新语每日一学』

(99)殷仲文天才宏赡,而读书不甚广博。亮叹曰:“若使殷仲文读书半袁豹,才不减班固。”

【注释】殷仲文:参看《言语》第106 则注。宏赡:宏大而充裕。亮:傅亮.曾任尚书令、左光禄大夫。袁豹:字士蔚,曾任著作佐郎(主要职责是修撰国史),迁太尉长史、丹陽尹。博学,擅长文辞。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编纂《汉书》。

【译文】殷仲文天赋甚高,可是读书不甚广博。傅亮感叹说:“如果殷仲文读的书能有袁豹的一半,才华就不次于班固。”

(100)羊孚作《雪赞》云:“资清以化,乘气以霏。遇象能鲜,即洁成辉。”桓胤遂以书扇。

【注释】“资清”句:大意是,靠纯净的雨而变成雪,趁空气的流动而漫天飞扬。霏,形容雪花飘扬。“遇象”句:大意是,各种景象接触到它就能鲜艳夺目,洁白的物体附上它就能熠熠(yì)生辉。桓胤:字茂远,官至中书令,德行高洁,以恬淡见称。

【译文】羊孚写了一篇《雪赞》,其中说:“资清以化,乘气以霏。遇象能鲜,即洁成辉。”桓胤便把这两句写在扇子上。

『世说新语每日一学』

(101)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户前,问古诗中何句为最。睹思未答。孝伯咏“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此句为佳。”

【注释】行散:参看《德行》第41 则注,王睹:王爽,字季明,小名睹,官至侍中,赠太常。“所遇”句:出自《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大意是,一路上看到的再也不是睹目的景物、人哪能不很快就老了呢!王孝伯借此表示对时光流逝、生死无常的感叹。

【译文】王孝伯在京的时候,一次行散到他弟弟王睹门前,问王睹古诗里头哪一句最好。王睹正考虑,还没有回答。孝伯吟“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说:“这句是最好的。”

(102)桓玄尝登江 陵城南楼,云:“我今欲为王孝伯作诔。”因吟啸良久,随而下笔。一坐之间,诔以之成。

【注释】吟啸:吟咏和吹口哨。一坐:坐一下,表示时间短暂。

【译文】桓玄有一次登上江 陵城城墙的南楼,说道:“我现在想给王孝伯写一篇诛文。”于是长时间吟咏歌啸,接着就动笔。只坐一会儿的功夫,诔文便写成了。

『世说新语每日一学』

(103)桓玄初并西夏,领荆、江 二州,二府,一国。于时始雪,五处俱贺,五版并入。玄在听事上,版至,即答版后,皆粲然成章,不相揉杂。

【注释】“桓玄”句:桓玄是桓温 的儿子,才华出众,文笔优美。桓温 死后,袭封为南郡公,封国在广州,这就是一国。后又受任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七州,后将军,荆州刺史,最后又兼任江 州刺史。这就有了荆、江 二州。二府指都督府和后将军府。下文的五处即指二州、二府、一国。西夏,《资治通鉴》卷124《宋纪》注:“江 左六朝以荆楚为西夏”,盖泛指西部一带。版:书写用的木简,这里指贺信,即喜雪的贺信。粲(càn)然:鲜明华美的样子。揉杂:混杂;混同。

【译文】桓玄刚同时管辖西部一带,兼任荆、江 两州刺史,任两个府的长官,还袭封了一个侯国。这年初次下雪,五处官府都来祝贺,五封贺信一起送到。桓玄在官厅上,贺信一到,就在信后起草复信,每封信都下笔成章,文采斑斓,而且不相混同。

(104)桓玄下都,羊孚时为兖州别驾,从京来诣门,笺云:“自顷世故睽离,心事沦蕰。明公启晨光于积晦,澄百流以一源。”桓见笺,驰唤前,云:“子道,子道,来何迟!”即用为记室参军。孟昶为刘牢之主簿,诣门谢,见云:“羊侯,羊侯,百口赖卿。”

【注释】“桓玄”句:公元402 年,晋帝下诏讨伐桓玄,桓玄于是率兵东下,三月攻下京都建康。别驾,官名,是刺史的佐官,总理众务。世故:世事;变乱。睽离:离散;阔别。沦蕰(yùn):消沉郁结。积晦:久暗,长夜,比喻当时的世道。子道:羊孚,字子道。记室参军:官名,主管文书工作。刘牢之:刘牢之任徐州刺史,在桓玄东下时.晋室任他为前锋,代理征西将军职,以抵抗桓玄,后来他归降了桓玄。羊侯:对羊孚的敬称。百口赖卿:全家人的性命依靠你来保护。百口,比喻人口众多。

【译文】桓玄东下京都,当时羊孚任充州别驾,从京都来登门拜访,他给桓玄的求见信上说:“自从不久前因为战乱分别,我也意志消沉,心情郁结,明公给漫漫长夜送来晨光,用一源澄清百流。”桓玄见到信,赶紧把他请上前来,对他说:“子道,子道,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啊!”立即任他做记室参军。当时孟昶在刘牢之手下任主簿,来登门向羊孚告辞,见面就说:“羊侯,羊侯,我一家百口就托付你了。”   

『世说新语每日一学』

方正第五

【题解】方正指正直。正直是我们民族一贯重视的优良品德,历来都得到赞美。本篇主要记载言语、行动、态度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正直品质。说话、行事,坚持正确的原则,这是体现正直人品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表现在礼制方面。那个时代,由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形成了很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还有相应的礼节。坚持这些,才合乎礼,才算正直。例如第17则记嵇绍为侍中,参加官吏的集会时不肯演奏乐器,认为穿着官服而去做乐工的事是不合礼法;第20则记太尉王夷甫反对对方用不拘礼节的“卿”字来你呼自己,坚持要用尊称。对待无礼的言语、行动则坚决反对,义形于色。例如第1则记元方小时候对那个无信无礼的客人很不客气,“入门不顾”。特别是第15则对比了山涛父子的表现:“山公大儿著短帢,车中倚。武帝欲见之,山公不敢辞,问儿,儿不肯行。时论乃云胜山公”。山涛的儿子知道戴着轻便小帽去谒见是失礼,可是山涛没有坚持这个礼节,所以舆论界评为儿子胜过父亲。坚持忠孝,自然属于维护礼制之列,从而避讳也成了坚持忠孝的一种礼节,不能直接说出君主和尊亲的名字,如果对方无视这一点,就要以牙还牙。例如第18则记卢志在人前直接说出陆士衡的祖父和父亲的名字,陆士衡就寸步不让,义正辞严地反击。

其次是坚持实事求是地对待或处理问题,坚持正确的说法和做法而反对错误的,也不能因为受到压力或其他缘故而后退,放弃原先的主张,违心地随声附和。就算面对君主或顶头上司的错误言行、也不作任何让步,因为直言极谏正是德行大正的表现。例如第9则记和峤宁可违背晋武帝的意愿,也要坚持自己正确的看法;第28则记王敦的主簿何充于大庭广众中当面反驳王敦的说法,“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有些人在交友上也很慎重,不可结交的就不能交往。例如第6则记夏侯玄虽遭迫害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当时,士族阶层的人自以为高人一等,他们恃贵而骄。看不起庶族,处处要显示自己的身分,这也被编纂者看成方正。第46则说得最明显不过了:吏部拟选王坦之任尚书郎,他自以为此职非名门贵族所宜担任的,说:“自过江来,尚书郎正用第二人,何得拟我!”婚姻总是一种政治联姻,更要讲究门当户对,门阀制度对此要求很严,第24则认为士族豪门跟低于自己门第的家庭通婚是“乱伦之始”。

除此以外,刚直不阿,不信鬼神,当仁不让,义不受辱,不肯屈身事人,不受吹捧,也不吹捧别人,等等,都是本篇所称道的。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陈太丘:陈寔。参看《德行》第6则注。期:约定时间。日中:日到中天;中午。委:抛弃。引:招引;拉。

【译文】太丘长陈寔和朋友约好一同外出,约定中午出发,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寔不管他,自己走了,走了以后,那位朋友才到。当时陈寔儿子元方才六岁,正在门外玩耍。来客问元方:“令尊在家吗?”元方回答说:“家父等了您很久,见您不来,已经走了。”那位朋友便生起气来,说道:“真不是人呀!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扔下别人不管,自己走了!”元方说:“您是跟家父约定中午走的。到了中午还不来。这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人家的父亲,这是不讲礼貌。”那位朋友听了很惭愧,就下车来招呼他。元方掉头回家去,再也不回看一眼。

『世说新语每日一学』

(2)南陽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犹存。”世林既以忤旨见疏,位不配德。文帝兄弟每造其门,皆独拜床下。其见礼如此。

【注释】宗世林:宗承,字世林,以德行为世所重。曹操年轻时,想和他结交,遭到拒绝。司空:官名,是三公之一。曹操在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为司空,总揽朝政。见疏:被疏远。曹操后来只是在礼节上厚待宗世林,但是压低他的官职。文帝兄弟:指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等。曹丕为魏文帝。造:前往;到。床下:坐床前。

【译文】南陽郡人宗世林,是和魏武帝曹操同时代的人,他很瞧不起曹操的为人,不肯和曹操结交。曹操到做了司空,总揽朝廷大权的时候,曾经安闲地问宗世林:“现在可不可以结交呢?”宗世林回答说:“我的松柏一样的意志还没有变。”宗世林因为不合曹操心意被疏远以后,官职很低,和他的德行不相配。但是曹丕兄弟每次登门拜访,都是以晚辈的身分,特别在他的坐床前行拜见礼。他就是这样地受到尊敬。



『世说新语每日一学』

(3)魏文帝受禅,陈群有戚客。帝问曰:“朕应天受命,卿何以不乐?”群曰:“臣与华歆服膺先朝,今虽欣圣化,犹义形于色。”

【注释】受禅(shàn):接受禅让帝位,指曹丕登位称帝。公元220年农历正月,曹操死,其子曹丕继位为汉丞相,十月,曹丕废汉献帝为山陽公,自称皇帝。陈群:字长文,东汉末,曹操召他为司空西曹掾属,后迁御少中丞,曹丕即帝位后,迁尚书令。戚容:忧伤的神色。应天受命:指登帝位。帝王都认为自己是顺应天意、接受天命而登位的。华歆:字子鱼,曹操召他为议郎,后任尚书令、御史大夫。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禀承曹操意旨领兵入宫收杀皇后伏氏,灭其族。曹丕即帝位后,迁为司空。服膺先朝:指不忘汉朝。两人都当过汉朝的臣子,要表示不忘汉室之恩。服膺,谨记在心中。圣化:圣人的教化,这里指盛世。按:陈、华二人一直依附曹魏,当然不会对汉朝的灭亡感到痛心疾首。这里所说的话有说是其子孙,门客的附会。

【译文】魏文帝称帝,陈群面带愁容。文帝问他:“朕顺应天命即帝位,你为什么不高兴?”陈群回答说:“臣和华歆铭记先朝,现在虽然欣逢盛世,但是怀念故主恩义的心情,还是不免要流露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