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楹趣联韵/诗钟/作品[转] |
106、自题联 邓石如
茅屋八九间,钓雨耕云,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
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可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
[简注]竹书:古代无纸,纪事于竹简上,编缀成册,后世谓之竹书。此指代其著作。邓石如(1739或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因避清仁宗颙琰讳,遂以字行,清安徽怀宁人。居皖公山下,号完白山人,布衣。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工对联,而以自题联居多。联语叙述议论融于一体。叙述钓雨耕云、灌花酿酒的情趣之后,抒发“富不如贫,贵不如贱”“安自宜乐,闲自宜清”的感慨,表现了作者淡泊名利,清贫自守的旷达的人生观。另一副自题联是此联最好的补注:“石畔坐消无事福;花间补读未观书。”见《中华对联大典》
尘评:
我们来看邓石如的这副自题联,什么叫自题联?无非是对自己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的一种自我展示。我们常说,对联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什么叫身份?邓石如是一介布衣,非富非贵。所以他的对联自然就不会偏重于金戈铁马,不会偏重于治国平天下。同时,邓石如又是一位很有学识的文人,很有名气的篆刻家,那么他的作品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文人的这种风骨。以及隐居山野的陶然之意。
“茅屋八九间,钓雨耕云,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上联的角度在于用贫贱富贵的对比,来阐明自己淡泊达观的心态。所以起句就以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切入。“茅屋八九间”,然后又写了自己的垄亩生活。“钓雨耕云”,写的很惬意,很陶然。这就为接下来的评论打下基础。“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
上联写的是物质生活。那么下联当然就转入精神生活。大家总是说写联不知道如何找到上下联的角度,其实是没有用心体察。前人的作品中,这些相关题目的角度都很清晰的。
“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可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技法与上联一致,这个对联的两个结语的自对很有特色
富不如贫,贵不如贱;
安自宜乐,闲自宜清。
我们看到,这里如果按照今天的246节奏来划分平仄的话,后面的两个句子,都是出律的。那么我们要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第一:这是古人的作品,不要过分追究。
第二:可以把四个字看做一个整体,只计较尾字的平仄而不论其它。
第三:我们在现行的联律规则下,可不可以这样写?可以的。可以把这种句子当成特殊的句式对待。
当然了,如果这样写去写征联不得奖,不要来找我。很多初级评委的水平或许还赶不上你们在座的各位。
再看两个起句的平仄
茅屋八九间
竹书千万字
如果按照246,这句子又绿了。不是这样的,这就是我每天都讲的节奏。这种句子是不能按照246的节奏来划分的。就相当于一个散句。23节奏点划分平仄即可。
茅屋/八九间
竹书/千万字
杏树坪20180908白露节气的天空与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