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晋书 刘元海载记》白话文

标签:
转载 |
分类: 网文精华/文史要义[转] |
在山西吕梁地区很多地方都有刘渊的寺庙,至今山西方山县南村尚留有左国城遗址。今天特将《晋书刘元海载记》略加翻译,以飨读者,很是粗糙,这对喜欢研究山西历史文化的人可能有所帮助。
刘元海,新兴(今忻州)匈奴人,是汉匈奴冒顿的后代。他的名叫“渊”犯了高祖谥号(?)的名讳,所以(《晋书》)只称呼他的字(远海)。
当初,汉高祖以宗女(同姓侄女)为公主,嫁与冒顿,盟誓拜为兄弟,所以他这个部落的子孙就冒用刘氏为姓了。建武(东汉光武帝的年号)初年,西汉乌珠留若鞮单于的儿子右奥鞬日把王比赶下王位,自立为南单于,入居西河美稷(今内蒙东胜东),今离石左国城(旧址在今山西方山县南村)就是单于的驻地。
中平(184年-189年东汉)中,单于羌渠派其子於扶罗带兵帮助汉朝,讨平黄巾军,这时羌渠却被自己的国人所杀,於扶罗因此率领他的部下留在中原,自立为单于。到了董卓之乱时,为寇劫掠太原、河东(山西南部),驻扎在河内(今河南沁阳)。於扶罗死后,他的弟弟呼厨泉做了单于,让於扶罗的儿子刘豹为左贤王,刘豹就是刘元海的父亲。魏武(曹操)将匈奴人分为五部,以刘豹为左部帅,其余四个部帅也都是刘姓。太康(280年-289年,西晋)中,改建制叫都尉,左部居太原兹氏(今汾阳南),右部居祁(今祁县),南部居蒲子(今隰县),北部居新兴(今忻州),中部居大陵(今交城东南)。刘氏虽分居五部,基本上都居住于晋阳汾涧之滨。
(刘渊的底根,可见自汉初至晋由来已久,从其名字可见匈奴语语汉语差别很大。刘渊的刘姓是从他的父亲开始的。内附的匈奴主要集中于山西太原附近。)
刘豹的妻子呼延氏,魏时嘉平年中到龙门(当是山西河津县)祈求生子,一会儿就有一条大鱼,头上有两只角,跳跃出水到了祈子的祭所,很久才离去。男女巫师都感到很惊异,说:“这是吉祥的征兆呀。”就在那天夜里呼延氏梦见白天所见的那条鱼变为人,左手拿着一个东西,像鸡蛋大小,光泽异常,给了呼延氏,说:“此是太阳之精,吃下后能生贵子。”醒后就告诉了刘豹,刘豹说:“吉兆也。我过去让邯郸张冏母司徒氏相面,说我当有贵子孙,三世必大盛,仿佛相符啊。”十三个月后生下刘元海,他左手掌上有的“渊”字,于是就以“渊”为名了。
(帝王记载多有附会神异的故事)
刘渊小时英慧,七岁母亲去世,跳跃哭号,哀痛感动旁邻,宗族部落都十分赞叹。当时司空太原人王昶知道后也很赞赏,并送来吊孝的财物。
刘渊幼时好学,师从上党人崔游,学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基本上都能背诵,《史记》、《汉书》、诸子文章,无不浏览。刘渊曾对同门的学生朱纪、范隆说:“我每当看书,就鄙视随陆无武,绛灌无文。道是由人弘扬的,若有一物不知,是君子的耻辱呀。二生(指朱纪、范隆?)遇到高皇帝而不能建立封侯的伟业,两公(指随陆、绛灌)从属太宗而不能兴起学校的美德,可惜啊!”于是开始学习武事,妙绝于众,猿臂善射,膂力过人。刘渊长得姿仪魁伟,身长八尺四寸,须长三尺余,当心有红色的毫毛三根,长三尺六寸。有屯留人崔懿之、襄陵人公师彧等皆善相人,见了刘元海后,惊异的说:“此人形貌非常,我过去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呀。”因此对刘渊特别崇敬,甘居其下与他结交。太原人王浑也谦虚的以他为友,还让自己的儿子王济拜访了刘渊。
(刘渊尊崇孝道、熟读经书,与山西士族结交深厚,可见其汉化的程度很高了。)
咸熙(264年-265年,魏元帝年号)中,为任子(类似于战国时各国的质子)在洛阳,晋文帝(时任曹魏时的输政)对刘渊十分厚待。泰始(晋年号)之后,王浑又屡次对晋武帝说及刘渊。晋武帝召刘渊谈话,特别高兴,对王济说:“刘元海仪表堂堂、机敏明智,就是由余、金日磾(古代单于)也不如他呀。”王济答:“刘元海仪容机鉴,实如圣上所说,但是他的文武才干比由余、金日磾(di)强的太多啦。陛下假如让他掌管东南地区的事务,扫平吴会(吴国)太简单了。”晋武帝认为说的好。孔恂、杨珧进谏说:“臣观元海的才干,当今怕没有与他可比的,陛下假若轻视他们,难以成事;如给予他们威权,平吴之后,恐怕他们不会北渡归来啊。与我们汉族不是一类,他们不会与我们一条心,委任他率领他的部族,臣心里为陛下担心啊。如果把坚固的天险让刘渊利用了,万万使不得啊!”晋武帝默然不语。
后秦凉国灭亡,皇帝咨询将帅们,(尚书仆射)上党李憙说:“陛下如果真肯启用匈奴五部的人,暂时给予刘元海一个将军的名号,征讨西部,指日可定。”孔恂说:“李公之言,没说明消除祸患的道理呀。”李憙勃然大怒说:“凭匈奴部族的劲悍勇敢,加上刘元海又通晓军事,奉圣上旨意扬圣上神威,还不够吗!”孔恂说:“刘元海如能平定凉州,斩树机能(不解),恐怕这才是凉州的灾难啊。蛟龙得遇云雨,就不是池中之物了。”皇帝于是罢了。
后来王弥由洛阳东归故乡,刘元海为王弥饯行于九曲之滨。流着眼泪对王弥说:“王浑、李憙是我的老乡,他们是我的知己,每当他们在圣上那儿说我好,谗言就随之而来,这实在不是我的愿望,这恰恰是害了我。我本无心做官,这一点您是知道的。我恐怕会死在洛阳,永远与您别离。”因而慷慨叹息,纵酒长啸,声调亮然,在坐的都为之流涕。齐王司马攸当时就在九曲,听说后派人骑马前往探视,见到刘元海就在那儿,告于皇帝说:“陛下不除刘元海,臣怕并州不得长久的安宁啊。”王浑进言说:“元海是有信誉道德的人,我给君王担保并且为他表明心迹。再说我大晋朝刚刚表示诚信于国民,对远方要施以恩德,为什么以没影的怀疑而杀人家匈奴的任子呢?以此来彰显我晋朝不宽厚吗?”皇帝说:“王浑说的对呀。”
刘豹死后,命刘元海代为左部帅。太康末年,任命为北部都尉。(刘渊)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五部俊杰都投奔了他。幽冀名儒,后门秀士,不远千里,亦都与之交往。杨骏当政时,命刘元海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汉光乡侯。元康末年,因为部人叛逃出塞受牵连被免官。成都王司马颖镇守邺城(今河北临漳),上表命刘元海掌管宁朔将军、监管匈奴五部军事。
晋惠帝丧失权利后,寇盗蜂起,刘元海本家爷爷原北部都尉、左贤王刘宣等人私下商量说:“过去我们的先人与汉家约为兄弟,患难同担。自汉代灭亡以来,魏晋替代兴起,我单于虽有虚名,再无一寸土地的家业,随同那些王侯,降为一般老百姓。现在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就在此时啊。左贤王刘元海器宇丰姿过人,才能超世。老天如果不是为了光大我们单于,一定不会空白降生他的。”于是秘密的推举刘元海为大单于。派老乡呼延攸到邺城,把密谋的事告诉了刘元海。刘元海请求回家参与葬礼,司马颖不准。于是命令呼延攸先回去,告诉刘宣等人招集五部,汇合宜阳众胡人,扬言响应司马颖,其实已经背畔了。
(看来归附在内地的匈奴当时还是有组织的。)
司马颖当了皇太弟,命刘元海为太弟屯骑校尉。晋惠帝讨伐司马颖,驻扎于荡阴,司马颖命刘元海为辅国将军、督北城守事。等晋惠帝的军队被打败后,司马颖以刘元海为冠军将军,封卢奴伯。并州刺史东嬴公腾、安北将军王浚,起兵讨伐司马颖,刘元海对司马颖说:“今并州、安北二镇很嚣张,拥兵十余万,恐怕不是皇宫宿卫及都城附近的官民所能敌御的,我请求殿下让我回匈奴五部劝说他们,以赴国难。”司马颖说:“能保证五部之众发兵吗?即使能发兵,鲜卑、乌丸的军队劲速如风云,哪里容易阻挡呢?我想侍奉皇帝回洛阳,避其锋锐,再传檄天下,以叛逆的罪名收拾他们。你认为怎样?”刘元海说:“殿下是武皇帝的儿子,对于王室有特殊的功勋,威恩光洽,四海钦风,谁不想为殿下舍命投身呢,有什么不能发兵呢!王浚小人,东嬴旁流,岂能和殿下争衡呢!殿下一出邺宫,弱势就显现出来了,洛阳能再回吗?即使回到洛阳,权力就不会回到殿下手里了。你的命令,谁还执行!况且东胡(指鲜卑、乌丸)就是勇猛也比不过匈奴五部,愿殿下勉励安抚属下众人,不回洛阳,在此镇守,我一定为殿下用二部打败东嬴,三部斩获王浚,这两个小子的人头可指日悬挂在城头!”司马颖高兴了,任命刘元海为北单于、参丞相军事。刘元海至左国城,刘宣等上大单于之号,二十天之间,拥兵已达五万,在离石建都。
(看来匈奴五部的根据地当时就在吕梁离石一带。)
王浚派将军祁弘率鲜卑攻打邺城,司马颖败,挟天子南奔洛阳。刘元海说:“司马颖不听我的话,溃败奔逃,真奴才呀。但是我和他有言在先,不可不救。”于是命令右於陆王刘景、左独鹿王刘延年等率步骑二万,要讨伐鲜卑。刘宣等坚持劝谏说:“晋朝无道,奴隶一样的奴役我们,所以右贤王猛特别的气忿。现在晋朝大面上还没有全败,我们的大事还没有成,右贤王一败涂地,这是我们单于的耻辱呀。今司马氏父子、兄弟自相残杀,这是老天厌恶晋朝,把机会给了我们。我们单于积德在身,为晋朝人所惧服,这刚是复兴我们邦族的时候,复兴祖上呼韩邪的大业,鲜卑、乌丸可以作为我们的援手,为什么距之门外而拯救仇敌呢!现在老天让我们灭晋,天意不可违啊。违天不祥,逆众不济;老天给了我们却不去取,反而会受到老天惩罚的。愿大王不要疑惑了。”刘元海说:“好。我们该做高山峻岭,那能作那低矮的山丘呢!做帝王的哪有按常规作事的,大禹出身西戎,文王生于东夷,只按德的要求去做。现在我们拥兵十余万,都能以一当十,击鼓发兵摧毁混乱的晋朝,犹摧枯拉朽啊。上可以成就汉高祖的功业,下不失为魏氏曹操。虽然,晋人未必拥护我,但是汉朝有天下世代长久,汉朝的恩德还存于人心,所以昭烈(刘备)以一州之地,而能抗衡于天下。我又是汉家的外甥,与汉家约为兄弟,兄亡弟绍(承继),不也可以吗?暂时只可国号称汉,追尊汉后主,以安抚人心和威望。”于是从离石迁到了左国城,远处的人来归附者数万。
永兴元年,刘元海树立祭坛于南郊,冒用汉王的名义登位,下令说:“昔我太祖高皇帝(刘邦)以神武应期,廓开大业。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升平汉道。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地过唐日。中宗孝宣皇帝搜扬俊乂,多士盈朝。是我祖宗道迈三王,功高五帝,故卜年倍于夏商,卜世过于姬氏。而元成多僻,哀平短祚,贼臣王莽,滔天篡逆。我世祖光武皇帝诞资圣武,恢复鸿基,祀汉配天,不失旧物,俾三光晦而复明,神器幽而复显。显宗孝明皇帝、肃宗孝章皇帝累叶重晖,炎光再阐。自和安已后,皇纲渐颓,天步艰难,国统频绝。黄巾海沸于九州,群阉毒流于四海,董卓因之肆其猖勃,曹操父子凶逆相寻。故孝愍委弃万国,昭烈播越岷蜀,冀否终有泰,旋轸旧京。何图天未悔祸,后帝窘辱。自社稷沦丧,宗庙之不血食四十年于兹矣。今天诱其衷,悔祸皇汉,使司马氏父子兄弟迭相残灭。黎庶涂炭,靡所控告。孤今猥为群公所推,绍修三祖之业。顾兹尪暗,战惶靡厝。但以大耻未雪,社稷无主,衔胆栖冰,勉从群议。”(此段原文不译)于是大赦所辖境内,立年号为元熙,追尊刘禅(即阿斗)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封自己的妻子呼延氏为王后。设置百官,以刘宣为丞相,崔游为御史大夫,刘宏为太尉,其余的按级别任命。
(外甥打着舅舅的旗号造反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东嬴公腾派将军聂玄讨伐刘渊,战于大陵(交城东南),聂玄的军队被打败,东嬴公腾怕了,率领并州二万余户军民去了山东,就在当地为寇。刘元海派遣建武将军刘曜攻打太原、兹氏(高平)、屯留、长子、中都(榆次),都攻了下来。第二年,东嬴公腾又派司马瑜、周良、石鲜等讨伐刘渊,驻扎在离石、汾城。刘元海派遣武牙将军刘钦等六军抗击,打了四战,司马瑜都败了,刘钦凯旋而归。这一年,离石闹大饥慌,迁都于(上党)黎亭,以就邸阁谷,留其太尉刘宏、护军马景镇守离石,使大司农卜豫运粮老供给离石。命其前将军刘景为使持节、征讨大都督、大将军,中途拦击并州刺史刘琨于版桥,被刘琨打败,刘琨于是就占据了晋阳。
刘渊的侍中刘殷、王育进谏刘元海说:“殿下自起兵以来,都快一年了,却偏安一隅,王威未震。真能命令战将四出,择机一战,斩刘琨,定河东,建帝号,鼓行而南,攻克长安并建都在那儿,再凭关中人数众多席卷洛阳,如反掌耳。这就是高皇帝之所以创立宏伟基业,打败强楚的原因。”刘元海高兴的说:“这也是我的愿望啊。”于是进军占据河东,攻打蒲坂(永济)、平阳(临汾),都占了。刘元海于是建都蒲子(隰县),河东、平阳所属县、垒壁都投降了。这时汲桑起兵赵魏,上郡(榆林?)四部鲜卑陆逐延、氏酋大单于征、东莱王弥及石勒等都接连投降,刘元海都给他们封了官爵。
永嘉二年,刘元海登皇帝位,大赦境内,改年号为永凤。以其大将军刘和为大司马,封梁王、尚书令刘欢乐为大司徒,封陈留王、御史大夫呼延翼为大司空,封雁州郡公。刘姓宗室以亲疏分等,都封郡县王,异姓将领也都凭功劳、分级别,封了郡县公侯。
太史令宣于修对刘元海说:“陛下虽龙兴凤翔。奄受大命,然遗晋未殄,皇居仄陋,紫宫之变,犹钟晋氏,不出三年,必克洛阳。薄子崎岖,非可久安。平阳势有紫气,兼陶唐旧都,愿陛下上迎乾象,下协坤祥。”
于是迁都平阳。有人在汾河中得到一块玉玺,上面有字是“有新保之”,是王莽时候的玉玺,得到的人在玉玺上加了“泉海光”三个字,刘元海认为这是自己的祥瑞之兆,大赦境内,改年号叫河瑞。封自己的儿子刘裕为齐王,又加封鲁王。
接着命令其子刘聪和王弥进攻洛阳,刘曜和赵固等为后援。东海王司马越派遣平北将军曹武、将军宋抽、彭默等距敌,晋朝的军队败了。刘聪等长驱直至宜阳,平昌公司马模派将军淳于定、吕毅等从长安来讨伐,战于(河南)宜阳,淳于定等被打败。刘聪仗恃接连的胜利,没有防备,弘农太守垣延诈降,夜袭刘聪,刘聪大败而还,刘元海素服迎师。
(仿秦穆公崤之战后素服迎师。)
这年冬天,增派大量士兵,由刘聪、王弥与刘曜、刘景等率精骑五万攻打洛阳,命呼延翼率步兵跟进,把晋军在黄河南打败。刘聪进驻于西明门,护军贾胤乘夜袭击刘聪,战于大夏门,斩杀刘聪手下将领呼延颢,刘聪溃败。刘聪回军而南,在洛水设立壁垒,转过来进驻宣阳门,刘曜驻军上东门,王弥驻军广阳门,刘景攻打大夏门,这时刘聪亲自到嵩山祈祷祭祀,命令他的将领刘厉、呼延朗等督战留下的军队。东海王司马越命令参军孙询、将军丘光、楼裒等率帐下劲卒三千,从宣阳门出击呼延颢并斩了他。刘聪闻讯骑马赶回,刘厉怕刘聪指责自己,跳水自杀。王弥对刘聪说:“现在既然失利,洛阳又很坚固,殿下不如撤军,以后再慢慢的来。下官当率领衮豫一带的兵马集结到积谷,静等号令。”宣于修书告与刘元海说:“到了辛未年,我们会打下洛阳的。今年晋军气势尚盛,大军不归,必败。”刘元海派黄门郎傅询快马召令刘聪等撤军。王弥出自轘辕,司马越派薄盛等追击王弥,战于新汲,王弥的军队败了。王弥越过薄阪之戍,回到平阳。
刘元海以刘欢乐为太傅,刘聪为大司徒,刘延年为大司空,刘洋为大司马,大赦境内。封自己的妻子单氏为皇后,儿子刘和为皇太子,封儿子刘乂为北海王。
刘元海病重,做了死后的安排,以刘欢乐为太宰,刘洋为太傅,刘延年为太保,刘聪为大司马、大单于,并录尚书事,置单于台于平阳西,以其子刘裕为大司徒。刘元海临终,召见刘欢乐及刘洋等人在宫中下诏命令他们辅佐朝政。在永嘉四年(310年)病故,在位六年,谥号光文皇帝,庙号高祖,墓号永光陵。他的儿子刘和做了皇帝。
(刘渊,年轻时在河南洛阳为任子,一生基本上转战于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