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汉语四声初步(一、二讲连发)

标签:
说是气流所说火炬告诉你文化 |
分类: 楹趣联韵/诗钟/作品[转] |
古今汉语四声初步(一、二讲连发)
本教案旨在向大家介绍一定的古今汉语声调知识。现代汉语声调在我们语言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已经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但是毕竟语言是“出口即化”的,古代汉语的四声我们就难以了解了。那时没有录音设备,咱们现在也不可能把坟墓里面的先人叫起来让他们开口说话。当然你就要问了,难道就一定线索都没有留下?要是我们现在也没有录音设备,是不是后人也没有办法了解我们现在的声调呢?那倒也未必。学习了下面的知识以后,我们就会对这些问题有一些初步的概念了。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古今语音是不同的。这一点在古代很长时间里都没有人发现。朱熹在注《诗经》的时候发现,《诗经》里面的一些诗歌读起来嘤嘤有韵,朗朗上口,但是有更多诗歌读起来并不押韵,或者一首诗里面有几句押韵有几句又不押韵了。但是根据古人的说法,《诗经》应该都是押韵的,那么为什么读起来就感觉不到呢?朱熹采用了南北朝时期的一种说法:“叶音说”。他认为这些诗歌都是押韵的,那些我们读起来感到不押韵是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临时改变了那个字的读音,使得整首诗押韵。因此他在注音的时候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把那些字全部改变读音,这就是“叶音”。
这种观点一直持续到明代,终于有人站出来发出了反对的声音。这个人叫做陈第,他在著作《毛诗古音考》中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意思很明白,就是讲随着时空的变化,语音总是会变化的。
对于古代汉语语音,我们大致分为三段: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上古音大概截止于东汉至魏晋时期,中古音基本上到元代划开,之后是近古。当然这种划分十分粗略,各个时期之内的语音仍然有很大的分歧。
这里要恭喜南方的会说家乡方言的同学,你们有得天独厚的语音基础。尤其是粤方言、客家话说得比较好的同学,你们可以很方便地利用自己的方言语感来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原因在于南方方言部分地遗留了古代汉语的语音面貌,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些要具体为大家阐明的东西。
我们说,越往南方,方言越古老。有人说,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大概可能是唐宋时期的语音遗留,闽方言、客家话可能会更早一点,大概可能在初唐或更早;粤方言有人说可能是上古音的遗留。我个人以为说得这么断然还是欠妥的,我们只能说一个大概,因为语音一直处在变化之中。也许曾经这些方言的确是比较纯正的古音,但是经过时间的冲刷早就不复当年了。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有那么点遗留总比完全没有得好。只不过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特别留意。我们所学的和方言中相一致的地方,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借用。关键是那些不大符合的地方,就要留意了。
要了解古代汉语四声的知识,首先还是要有一定的基础语音学知识。因此本教案的编写思路是先通过介绍现代汉语声调的知识,让大家了解一些初步的语音学知识,然后再转入古代汉语四声的介绍。但是,语音学博大精深,不是我们三言两语就能完全说明白的。考虑到同学们的接受能力以及本教案的主要教学目的,有很多知识我们不可能展开来叙述。有一些概念本身比较复杂,为了便于教学我们也一切从简。有一些知识可能显得很艰深,如果大家掌握不好可以选择跳过,没有必要纠缠于一些细枝末节。咱们大概能够掌握一个大方向,有一定的语音基础也就行了。
本教案参考书目: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周一民《现代汉语》,唐作藩《音韵学教程》,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
绪论部分不做讲解,大家自己看过就行。下面我们就开始对古今汉语声调的学习。如需要参考资料可以向潇雪提出,尽量满足。
第一讲:现代汉语声调的调类和调值
一、声调的性质
汉语的音节除了声母和韵母之外,还有声调。普通话一共只有四个声调,就算加上轻声也不过五个。但是它们区别意义的能力却不容小视。一般认为,声调区别意义的分辨率要高于声母和韵母。《红楼梦》中宝玉知道要挨打,告诉旁边的老婆子说:“要紧。”结果老婆子却听成了“跳井”。声母韵母都有听错的,但是声调却没有错,这说明声调在传达信息方面要优于声母韵母。汉语充分利用了声调表意作用,不仅节约了音素和音节,还能使语义的传达准确清晰。
总而言之,声调是一个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
二、调类和调值
汉语的声调可以从调值和调类两个方面考察分析。
调值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在没有录音设备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样来记录声调呢?我们怎么来描述声调高低升降曲折长短的面貌呢?这就需要我们用一种标准来量化声调,并且给每种声调一个“值”,我们用这个“值”来记录一个声调,这就是调值。因为声调的不同主要是音高的区别,因此,我们要记录声调,实际上就是记录这个音的音高。
但是我们要明白,调值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绝对音高,而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相对音高。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状态下发音的高低肯定是不同的。同样是阴平,女高音说出来就比男低音要高;一个人激动的时候就比消沉的时候要高。但是相对而言,一个音的变化形式和升降幅度是不变的,而且每个音之间的高低大致是成比例的,所以叫做相对音高。
为了形象地将调值描写出来,现代汉语研究者利用赵元任先生创制的“五度记音法”(又叫“五度标记法”“五度标调法”)来描写调值。五度记音法是用一条四等分的竖坐标来标记调值相对音高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在一条竖线上,分成四格五度,表示声调的相对音高。在竖线的左边画一条由左至右的线条,左边是开头,右边是收尾,表示声调的高低升降变化。
用五度记音法,汉语中第一声阴平表示为55,第二声阳平表示为35,第三声上声表示为214,第四声去声表示为51。如下图:
http://www.zhgc.com/bbs/UploadFile/2010-8/2010826122848696.jpg
五度记音法图示
对照上图,我们要更加明白调值是一个相对音高的道理。不同的人,他们的“5”是不同的,李谷一的“5”可能到了《难忘今宵》那么高,而杨洪基的“5”可能只有《滚滚长江东逝水》那么低,但是他们各自的“51”“35”“214”“15”变化走向仍然是固定的,成比例的。
下面说说调类。调类就是声调的种类,也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一种方言的调值总是有限的,把一种方言的全部字音按照不同的调值加以分类,的出来的类别就是调类。汉语方言的调类少的有三个四个,多的有八个九个,最多达到十个。普通话有四个调类,名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依据的是中古汉语的演变关系。
三、普通话的声调
下面简要说一说普通话各个声调的发音状况和实际读法。
阴平。这是一个高平调,由5度到5度。具体发音过程是,由相对音高的最高点开始发音,发音以后平拉延长,没有升降的变化。在自然连续发音时,阴平的时机调值可能略低于55,发音之后可会自然下降,出现一个小小的降尾,但是这些都不能改变阴平的高平调型。如果不那么精细,我们用高中低来区分发音的高低,那么阴平就是“高高”的一个调。试感受“山高风清”的声调。
阳平。这是一个高升调,由3度到5度。具体发音过程是,从相对音高的中间点出发,逐渐收紧声带,向最高度上升。在实际语流中调值或许有些微的改变,尤其在极其惊讶、激动的状态下可能会增加上升的幅度,但总的说来“中高”的形式不会改变。试感受“流氓行为”的声调。
上声。这是一个曲折调,由2度降低到1度再升高到4度。实际发音过程是,由半低音先降低到低音再升高到半高音。214是单字的饱满读法,是一个理论形式。实际上上声的主要特征是低凹,应该记录为2114,即两头升降,中间低平比较合理。多数情况下上声最后的尾巴未必能够到达4度,有人认为记录成2112或2113才更为合理。试感受“我乃美女”的声调。(读起来觉得有点不对劲?后面会告诉你哪里不对劲。)
去声。这是一个全降调,由5度降到1度。实际发音过程是,由相对音高的最高点开始发音,逐渐放松声带,向最低度下降。在实际语流中最后下降的结果未必到1,总的来说是一个“高低”的调。试感受“记忆碎片”的声调。
四、连读变调
普通话四个调类的基本调值我们刚刚学过了,但是,在大家感受“我乃美女”这个短语的时候,有没有觉得什么很别扭的地方呢?怎么好像“我”和“美”都变味了?原来看一本武侠小说,里面有一个句子令我终生难忘:“等很久也只有井口隐隐点点鬼火闪起,所以我举起火把往井里走。”一句话二十七个字全部都是上声,令我不得不佩服这位作者高超的语言功力。读下来感觉怎么样?
我们说,四个调类的调值大多是理论值,在实际的言语交流中,由于音节和音节连续发音相互之间产生影响,有的音节声调会产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叫做变调,也叫连续变调或连读变调。在普通话里,两个声调相同的音节相连,前一个音节会自然发生变化,这是我们人为了发音方便而自动调整的结果。其中,两个阴平、阳平、去声相连,前一个音节的调值虽然发生变化,但是总体走向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我们可以不用深究。在普通话里,比较明显、重要的变调有如下一些:
(一)连上变调
在普通话里,两个上声音节相连,前一个要变成一个纯粹上升的调。大家感受过“我乃美女”就知道,其中的“我”“美”似乎很像阳平了。那么到底是不是阳平呢?目前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点争论。有人认为两个上升音节相连,前者变成一个类似阳平的调,调值应记录为24,也有人认为就是阳平的35。我个人倾向于后一种说法,因为我们试着对比一下下列词语:
雨水—鱼水 美好—没好 组长—族长
就我们的语感而言,前后两个词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
(二)“上声+非上声”变调
普通话中,上声和阴平、阳平、去声音节相连,要变成21(精细描述应该是211),也就是最后尾音不再上升。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做“半上调”。体会一下:
我说 阻拦 火炬
(三)“上声+轻声”变调
普通话里,上声音节和轻声音节相连,一般还是按轻声音节本来的声调进行变化:
(1)上声+轻声(本是上声),前者仍变为阳平,体会一下:
想想 走走 打扫
(2)上声+轻声(本非上声),前者变为半上,体会一下:
眼睛 起来 买卖
常用词中大概只有“主意”是一个特例,其中“主”变为阳平。
(3)特殊情况
有一些“上声+轻声(本是上声)”的变调情况比较特殊,它们不变为阳平,而是变为半上,需要特别注意。有两小类是有规律的。
一是“上声+子(轻声)”,例如:
傻子 椅子 饺子
只有“法子”一词是特例,其中“法”要变成阳平。
二是亲属称谓中的上声字重叠,上声变为半上,例如:
奶奶 姐姐 姥姥
还有一些词,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语感来判断。事实上,这才是最标准的,因为连读变调本身就是为了使得我们的语流更加顺畅。
另外,以上三大类上声变调中,第一类的后一个字比其他两类的后一个字的调值要低。我们一般只用一个数值来表示轻声的调值,对于第一类我们记录为3,后两类我们记录为4。
对于两个以上上声字相连时的变读情况,就和各字词之间的松紧、语速、强调等因素有关,一般没有强制的规定。
关于现代汉语声调的知识,我们就说到这里。
本讲思考题:
1.什么是声调?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记录声调?
2.什么是调类和调值?二者有什么关系?
第二讲 古代汉语声调
首先大家要明确,古代汉语声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之前已经和大家介绍过,我们汉语语音大概可以分成三段。且不论什么上古或者唐宋,就连属于近古时期的元代的语音,语言学界现在也仍然争论不休。因此,要在这里给大家详细介绍古代汉语声调的知识恐怕是办不到的。这里就只能着重说一说关于声调的一些历史事实以及古今汉语四声的演变,尤其是入声字的演变。
一、汉语声调的历史
汉语是不是生来就有声调的?如果是,那么最初的声调是怎样的?之后又是如何演变的呢?如果不是,那么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为什么会出现呢?这些问题,很遗憾地告诉大家,我们目前还不能完全解答。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最早的明确的四声之说记载在《南史·陆厥传》中:“时(按:指南朝齐永明年间)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征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学界一般认为,四声的创制大概就在永明时期。(参见[扩展阅读1])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呢?这就说来话长了,这和另外一个当时的文化现象息息相关:佛教盛行。
我们知道,汉字是象形文字,表意为主。印欧语则是以表音为主的拼音文字,在语音分析上天生就具有优势。我们看到一个汉字,不能十分准确地读出它的音——即使是形声字,也未必全都能够“认字认一边”。但是对于拼音文字而言,却可以依据单词的拼写而八九不离十地读出来。因此,拼音文字里天生地区别了辅音和元音,如果有字调(单词的声调),也要比汉语更容易察觉。
我们知道,佛经都是用梵文写成的。中国僧人如果想要学习高深的佛法,就必须掌握梵语。而恰恰梵语是目前全世界公认的最精密的语言,而且佛教中有专门研究声音的“声明”之学,虽然主观目的不是研究梵语语音,但是实际上却离不开对此的深入挖掘。因此,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后,有力地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并且最终导致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意识到汉语中也存在辅音、元音和声调。
二、中古四声的情况
说了这么久,那到底古代的四声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跟我们现在有多大不同?
古人没有我们之前介绍的“五度记音法”,也没有别的什么量化手段。但是他们毕竟还是记录下来一些文字材料,向我们模模糊糊地描述了古代四声的状况。我们下面要介绍的,都是中古语音的四声,也就是唐宋语音。
(一)调类
首先,古代的四声名称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其中平声属于“平”,另外三个上声、去声、入声属于“仄”。与我们现代汉语四声相比,好像少了一个阳平,多了一个入声。元代有一位曲学家名叫周德清,他撰写了一本影响巨大的反映中古语音结束、近古语音开始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韵书:《中原音韵》。在这本书里面,周德清就指出他所在时期的语音面貌和以前相比有几个最明显的不同:“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其中的“平分阴阳”和“浊上变去”就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平声在古代本来是一个声调,但是后来收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分化成几个。一般学术界公认的说法是,古代的平声由于收到辅音清浊的影响而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其中,清辅音平声字在演变为阴平,浊辅音平声字演变为阳平。
有同学也许会问,什么叫清辅音,什么叫浊辅音呢?这个概念我们没有必要深入了解,只要知道,所谓清辅音就是在发音时不振动声带的辅音,而浊辅音则振动声带。又有同学会问,为什么会因为清浊而分出阴阳来呢?这个问题就更加复杂了,咱们这里不讨论。
弄不清平分阴阳的道理不很要紧,但是下面的概念一定要掌握:入派三声。
首先解释一下这个概念。所谓入派三声其实就是说,语音中入声这个声调消失了。但是这个声调消失,原来读这个声调的字却仍然存在,只不过已经不读入声,而分别读成另外三个的声调了。说是三个,其实是将阴平和阳平视为一个声调而言,具体说来应该是“入派四声”,也就是说,原来读入声的字,由于语音演变现在分别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了。所谓入声,其实是根据韵母的发音状况设置的。我们现代汉语里面有前鼻音和后鼻音,在韵母位置上出现了声母n和ng。事实上在中古语音中,出现在韵母位置上的声母除了这两个以外,还有别的好几个。由于这些声母的出现,导致这个音在发音开始之后不久就要立即结束。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赣方言区、湖南偏南地区、四川重庆的东南部、客家话区、闽方言区、粤方言区等)的同学,可以试试从一数到十,就会发现其中的“一”“六”“七”“八”“十”都显得很短促。对于北方的同学,我们借用英语(日语中的促音也类似于入声)来感受一下,试读出下列单词:
Top
Bit
Pick
这三个单词有点像我们所说的入声,我们在发音的时候会感到其中的元音(o、i)都很短促,而且后面立刻接上一个辅音。这个辅音我们还会把它轻轻发出来,但是在入声音节中我们不会发出那个辅音。实在没有语感的同学,可以试试用极快的语速读出下列词语:
一片 一度 一个
在发第二个字的时候,停止在声音即将发出的时候。例如,发“一片”的时候,当“片”将要出口时嘴唇是闭上的,停在这里。前面的“一”非常短促,后面收尾又在一个闭口音上,这就很像一个入声了。发“一度”的时候,当“度”即将发音的时候,舌头是顶住上颚的,停在这里,感受一下。发“一个”的时候,当“个”即将发音的时候,可以感到喉头一紧,这是舌根和软腭相接触的感觉。这些音,都是以口腔中某两个部位的封闭来阻塞气流而结束的,这就是入声。
南方方言有不少保留了入声的,所以南方的同学可以利用自己的语感来判断一个字到底是不是入声。如果用自己的方言读来这个字显得很短促,那么一般而言就是入声了。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知道,目前我们判定平仄的标准是:阴平、阳平归平声,上声、去声归仄声。而入声字古代本是仄声,现在却有一部分演变之后混入了阴平和阳平之中,用现代汉语来看就是平声了!你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加粗的字都是押入声韵的。但是我们发现“绝”“杰”“说”用现代汉语来读都已经是平声了,然而实际上它们都是古代的入声字。
因此,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识别那些混入现代汉语平声字之中的入声字。最保险的办法,当然是查询韵书,或者对照入声字表。但是如果手头没有这些资料,又应当如何判断呢?
其实,虽然入声字的演变是有规律的,但是却也有不少例外。因此想要依靠一些所谓的“诀窍”来偷懒,只怕是行不通的。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背下来。不过,有方法肯定比没有方法来得轻巧,下面就介绍几个:
(1)b、d、g、j、zh、z六个声母阳平字是入声。例如:
b拔跋白帛雹薄荸别蹩脖柏舶伯泊百勃渤博驳醭
d答沓达笪得德笛敌嫡觌翟跌叠碟蝶牒独读牍渎毒夺铎掇
g各格阁蛤骼革隔膈葛骨国虢
j及极极吉急击棘即脊疾集籍夹荚裌嚼洁劫杰竭节捷截局菊掬鞠橘决诀掘角厥橛蹶脚觉爵绝
zh扎札紥铡闸(字本作牐)炸(字本作煠)宅择翟着折辙摺哲蜇轴妯竹竺烛筑逐酌浊镯(字本作鋜)琢啄濯拙直值殖质执侄职指趾
z杂凿则择泽责贼足卒族昨
(2)fa、fo不论阴阳上去都是古入声。例如:
fa法发伐阀乏罚
fo佛
(3)d、t、n、l、z、c、s七声母拼e韵母,不论阴阳上去,都是入声。例如(以下例子以闽南话为语音材料,在普通话中有些读音不存在,但只要存在的都是入声字):
de得德
te忒特
ne诺
le落洛骆络肋勒
ze泽
ce侧厕测恻策册
se塞啬色涩
(4)zh、ch、sh、r四声母拼uo韵母,不论阴阳上去,都是古入声。例如:
zhuo卓桌捉拙酌浊镯(鋜)琢啄濯
chuo戳绰龊绰辍
shuo说朔硕
ruo若弱
(5)b、p、m,d、t、n、l七声母拼ie韵,除了“爹”字是古平声外,不论阴阳上去都是古入声。例如:
bie别憋鳖瘪
pie瞥撇
mie灭蔑篾乜
die叠碟牒蝶谍蹀迭瓞
tie铁贴帖餮
nie捏聂镊孽臬
lie列烈裂猎劣
(6)üe韵除了“嗟”“瘸”“靴”之外,都是古入声。例如:
nüe虐疟
lüe略掠
jue决绝爵倔脚镢蹶孓(孑孓)
que缺阙确却
xue薛雪学血穴
yue曰约哕悦阅月越粤岳乐药
(7)g、k、h、z、s五声母拼ei韵母(c不拼ei),不论阴阳上去(实际上没有去声)都是古入声。例如:
给
克 黑 贼
(8)z、c、s三声母和a韵母拼,都是入声。例如:
za杂匝
ca擦嚓
sa撒萨
(9)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辨识。
形声字的声旁如果是一个入声字,那么这个形声字八成也是入声字。例如:
读——声旁是“卖”,入声字。同时椟、犊、渎等字都是入声字。
泊——声旁是“白”,入声字。同时伯、柏、舶等字都是入声字。
盒——声旁是“合”,入声字。同时答、鸽、塔等字都是入声字。
(10)有一些多音字,虽然有两个读音但是却没有两个意思,也就是说读哪个音意思是一样的。这些字也是入声字。例如:
一yī yí
剥bāo bó
削xuē xiāo
血xuè xiě
薄báo bó
根据以上规律,我们大概可以辨识八成左右的入声字。不过,余下的一些就必须要死记硬背了,例如“出”“屋”“突”“郭”等。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汉语和汉字在不断地发展,有些后代新出现的字音就不一定完全符合这些规律,因此我们说这些判断的方法都是“绝大多数”,而不能说一定如此。比如,天津话有一个方言字:哏。它符合第一条规律,但并非入声字。
另外再说一些排除的方法:
(1)带鼻音韵尾n、ng的音节,都不是入声。
(2)zi、ci、si音节都不是入声。
本讲思考题
因为本讲内容比较简单,关键在于记忆,所以请大家通过网络检索获得入声字表并且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