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文笔记》第二册(38)

(2021-03-16 22:38:23)
标签:

钱锺书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

分类: 中文笔记

邵博《聞見後錄》[1]

卷五:“伊川從弟穎出伊川手書,勉以熟讀王介甫《易》說。眉山程生出伊川貽其外大父金堂謝君書,在晚謫涪陵時,猶勉以學《易》當自介甫也,錄之云云。伊川門下譁然[2]。”

卷十一至卷十三:“大賢如孟子,其可議,有或非或疑或辯或黜者,何也[3]?予不敢知。具列其說於下方,學者其折衷之。後漢王充有《刺孟》,近代何涉有《刪孟》,文繁不錄。”

“《刺孟》出《論衡》。韓退之贊充‘閉門潛思,《論衡》以修’,則退之於孟子‘醇乎醇’之說,亦或不然也。”

凡錄《荀子非十二子篇》、司馬文公《疑孟》、蘇東坡《論語說》與孟子辨者八、李泰伯《常語》、陳次公《述常語》、傅野《述常語》、劉原父《明舜》[4]、晁以道《奏審皇太子讀《孟子》》。【可見宋人與孟子為難者,不僅太伯。若蘇、晁等,又未嘗不引孟子?卷二十一且記曾旼對呂吉甫謂東坡“學孟子”也。而後人必引太伯集中引孟子之言,以證太伯非不喜孟子,亦過矣!《鶴林玉露》謂太伯不喜孟子,故舉茂材“經正則庶民興”題,不知出處。其說甚妄,《四朝聞見錄》已駁正矣。《宋人軼事彙編》竟未引此。】

卷十五:“張天驥者,村夫耳。東坡《放鶴亭記》比以古隱者,且遺以詩。或以問,公笑曰:‘裝鋪席耳。’坡門如琴聰、蜜殊,皆鋪席中物也[5]。”

“老蘇里居,未為世所知。雷簡夫太簡為雅州,獨知之,以書荐於韓、張、歐三公[6]。後東坡、子由不及太簡,何也?余得其上韓、張、歐荐老泉書,錄之於此。”

卷十六:“王性之跋《碧雲騢》,以為出魏泰手。余疑此書實出聖俞,觀其《聞范文正公訃》詩可知。”【按觀聖俞《靈烏賦》、《後靈烏賦》、文正《答靈烏賦》、聖俞《諭烏》諸書可知。】

卷十七:“李士寧有異術,王荊公所謂‘李生坦蕩蕩,所見實奇哉’者也。贈荊公詩多全用古人句,荊公問之,則曰:‘意到即可用,不必自己出。如《孝經》每章引古詩是也。’荊公然之。至辭位遷觀音院,題薛能、陸龜蒙二詩於壁,用士寧體。後又集古句,如《胡笳曲》之類不一。”

卷十八:“歐公每哦太白‘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曰:‘子美不能道。’予謂約以子美律詩,‘青天外’其可以‘白鷺洲’為對也?”

“退之《石鼓》詩,子美《八分歌》也。”

“李邯鄲諸孫亨仲云:‘吾家有梅聖俞詩善本,世所傳,多為歐公去其尤者,忌能名之相壓也。’予謂歐公在諫路,頗詆邯鄲,亨仲之言或不實。”

【荊公父子互讚,見二十。《字說》無定見同。】

【山谷成名,蘇子由去,相失,見二十一。】

 

────────────────

 

《偶書》[7]

“無復窗前翠掃空,辭枝殘葉意匆匆。杜韓悵絕成陰綠,詎識秋來落木風。”

 

────────────────

 

周密《浩然齋雅談》[8]

卷上:“直齋陳先生言:‘蘇明允《辨奸》,雖為介甫發,然亦間及二程,所以後來朱晦菴極力回護’云云。”

“昔有問王介甫:‘佛家有日月燈光,佛燈何以能並日月?’介甫曰:‘日煜乎晝,月煜乎夜,燈煜乎日月之所不及。’《東萊博議》論史官亦云:‘昧谷餞日之後,晹穀賓日之前,暮夜晦冥,群慝並作,苟無燭以代明,則天之目瞽矣。’亦用介甫[9]。然皆本之《莊子》‘月固不勝火。’郭象注曰:‘大而暗,不若小而明。’東坡曰:‘陋哉斯言。為更之曰:明於大者,必晦於小。月能燭天地,而不能燭毫釐,所以不勝於火也。’”(按此又《淮南說山訓》之說。)【程、朱說天,全與《莊子》相同。宜謝顯道記伊川先生語謂“莊子講道體有好處”,又“老氏‘谷神不死’一章最佳”,“莊子:‘嗜慾深者,天機淺’”,又曰:“謹禮不透者,深看《莊子》”也。《二程語錄》卷六曰:“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此天理。聖人循理,而欲使萬物同之,故有憂患。”〔卷六曰:“聖人化工,賢人巧。”〕《朱子語類》卷一曰:“天地之心不可道是不靈,但不如人恁地思慮[10]。故明道云:‘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11]。’伊川曰:‘天地無心而成化,聖人有心而無為’”云云。雖從孔子“時運物生,天何言哉”、“君子法天運”來,實近莊子之言天與聖人矣。《德充符》云:“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大宗師》曰:“真人者,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應帝王》曰:“真人者,盡其所受乎天,而無見得。”《天道》曰:“天道運而無所積。”《知北遊》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又曰:“聖人處物,不傷物。”蓋莊子以為聖人當如天之無心,程、朱則以為聖人尚有憂思在,此其異耳。然則謂“順萬事而無情”、“有心而無為”,則純乎莊子之意,非孔子“修己”、“待人”之旨矣[12]。“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即 Nettleship  God experiences without being affected[13]。莊子之聖人、至人“無情”、“不傷物”,則幾乎 God 也。《三國志魏志王弼傳》裴注謂:“何平叔以為聖人無喜怒哀樂,其論甚精。王輔嗣意頗不同,以為聖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體沖和以通無;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然則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於物者也。今以其無累,便謂其不復應物,失之遠矣。”是《莊子》好註脚。道家、儒家之異於佛家之“無眼、耳、鼻、舌、身、意”,滅絕貪嗔者,以此[14]。〔道家亦不離知識,佛家由“除煩惱”以至於“滅識”,所謂“悲智雙修”之“智”,乃看破之謂。禪宗要使此心不用是也。〕《莊子天道篇》說“水靜則明,而況精神”,又曰:“萬物無鐃心,故靜”,《荀子解蔽》所謂“虛壹而靜”〔又《荀子天論》說“心”〕,皆宋人說“靜”所遙本而諱言者也[15]。孔子之法天,法其行健也;莊子之法天,法其無心也。有天然,有人然,皆自然也。莊子欲強人然為天然,謂之“天然主義”則可,謂之“自然主義”則不可,以其反乎人之自然也。若孔、孟之“性善”、“良知”之說,不同荀卿之主作偽,則庶幾人然而近自然者矣。”】【荀子謂:“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是也。然荀子亦蔽於人而不知天也。】【按《學蔀通辨》卷五引《莊子刻意篇》“純粹而不雜”以下數語,《達生篇》“棄事則形不勞”以下數語,《天道篇》“水靜則明燭鬢眉”以下數語,以證“禪、陸之學,皆本莊子”。】

 

────────────────

 

《浮溪集》,汪藻[16]

彥章以儷語名,陳振孫《書錄解題》推為集宋人駢體之大成。今觀其文,對仗精切而意理洞達,自為作手。然遽以比陸之白描委曲,則筆之細貼不如矣。即以比東坡四六,亦似遜對仗之爽也。其古文亦條達和雅,惜稍欠剪裁。《永州玩鷗亭記》一篇則辭意精暢,學莊子而近東坡。《永州柳先生祠堂記》謂唐興,燕、許之徒未除東漢以來猥并之氣,至韓、柳始粹然一歸於正。雖敷衍題目,而其不欲以驪偶命家,亦可見矣。《誠齋詩話》謂彥章作李忠定罷相詞,比之驩兜、少正卯,以報不用之怨,遂為清議所譏。今觀其《奏論諸將無功狀》,於劉光世、韓世忠、張俊皆痛詆,至謂:“飛揚跋扈,焚掠驅擄,甚於敵人。”何言之訐直也!彥章五、七古亦雅鍊。五、七律工於對仗,自是四六作手本色[17]。七律尤俊健。賀黃公《載酒園詩話》舉其《書寧川驛壁》,謂似大蘇,信然[18]。實則《玩鷗亭記》不逼似《赤壁賦》耶?七絕最饒風致,《次韵蔡天任》十首,酷類涪翁《漫興》、《即事》四絕,更情韵無窮也。

“遭漢家百六之災”、“取武成二三之策”[19]

“畫馬者并尾而五,常負譴憂;網禽而去面之三,永銜生賜[20]。”

“稟生無用,嗟樗櫟之漫存;視蔭幾何,況桑榆之已晚[21]。”

“漢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興;獻公之子九人,惟重耳之尚在[22]。”《皇太后告天下手書》

【《題陳文惠公逸事後》一篇,李氏《長編》有辨正,《雲麓漫鈔》卷八亦言之。】

《永州玩鷗亭記》[23]:“余謫居零陵,得屋數椽瀟水之上。既名為僇人,一年而病,二年而蘇,三年而心樂之,四年而視我如人,視人如物。結茅茨為亭,名之曰玩鷗。客過而問焉者,曰:‘今子之鷗,信可玩乎?’予曰:‘我與物同見於天地之間者,以形;而我之知物,物之知我者,以心。使吾以心勝物,則李廣之石,可使為虎。使吾為物所勝,則樂令之弓,亦能為蛇。是二者,無情之木石也。徒以人心之故,使之若出於有情。如此,茍吾心反如木石,而無所示焉,則鷗莫得而窺矣。何為而不可玩哉?余漫仕二十餘年,一斥而置之三千里之外,此正群鷗舞而不下之時也。’”

《答吳知錄書》[24]:“自王氏之學興,,學者偃然以經術自高,曰:‘吾知經矣,彼文章一技,何為者哉?朝夕佔畢,取前人唾餘。’亦何異斥八珍不御,而以腐糜強人,曰:‘此養生之本也。’伊川之學行,謂讀書作文為妨道,皆絕而不為。今有人於此,終日不食,捫腹示人,曰:‘吾將輕舉矣。’其可信乎?二先生者,天下之宗師,其文章過人萬萬。陵夷至此,其徒學之之過也。”【按東坡斥王學,水心斥程學,參觀。】

【“有飛鴞之集舍”、“無過雁之傳書”[25]。】

【“山子一字拔人”、“中行眾人遇我”[26]。】

“和也速於售,再獻甘滅趾。在玉庸何傷,惜君兩足耳[27]。”《詠古》

“孤舟渺無根,夜歴數邨雨[28]。”

“天公知我不足厄,乞與十日霜風晴[29]。”

“祇今埋宿草,誰復奠生芻[30]?”

“故人昔尚風相及,客子今并雨不來[31]。”

“雖遭瀧吏嗤韓子,却喜溪神識柳侯”,“會將新濯滄浪足,踏遍千巖萬壑秋[32]。”

“柳家莫咲薑芽手,鄭老方耽柿葉書[33]。”

《漫興》[34]“晨起翛然曳杖行,一簾疎雨作秋清。老來歲月能多少?看得栽花結子成。”“燕子年年入戸飛,向人無是亦無非。來春强健還相見,送汝將雛又一歸。”

《即事》“燕子將雛語夏深,綠槐庭院不多陰。西牕一雨無人見,展盡芭蕉數尺心。”“雙鷺能忙翻白雪,平疇許遠漲清波。鈎簾百頃風烟上,卧看青雲載雨過。[35]

 



[1]《中文筆記》第二冊 271-2 頁。

[2] 頁眉此處似標一問號。

[3]“或辨或黜”原作“或黜或辨”。

[4] 四庫本《聞見後錄》誤“劉原父”為“劉中原父”,筆記沿之。

[5] 四庫本《聞見後錄》誤“琴聰”為“禽聰”,筆記沿之

[6] 此處雙圈。

[7]《中文筆記》第二冊 272 頁眉。《槐聚詩存》1940 年《偶書》三首,此為其一。“無復窗前”作“非復扶疏”,“匆匆”作“倥偬”,“杜韓悵絕”作“牧之惆悵”。此首並同題另二首,又見下 282-3 頁。

[8]《中文筆記》第二冊 273-4 頁。

[9] 朱彧《萍洲可談》卷一:先公嘗言:昔在修撰經義局,介甫見舉燭,因言:‘佛書有日月燈光明佛,燈光豈足配日月?’吉甫曰:‘日煜晝,月煜夜,燈煜晝夜日月所不及。’周密引此,誤作介甫答人問。

[10]“天地之心”原作“天地之道”。

[11]“萬事”原作“萬物”。

[12] 同上。

[13] R.L. Nettleship: “I sometimes think one might conceive of God as a being who might experience what we call the intensest pain & pleasure without being ‘affected’ by it.”

[14]“眼”原作“口”。

[15]“虛壹而靜”原作“虛靜而一”。

[16]《中文筆記》第二冊 275-8 頁。

[17]“本色”原作“本手”。

[18]“載酒園詩話”原作“圍爐詩話”。

[19] 卷五《謝進書賜銀合茶藥表》:“遭漢家百六之災,漫無載籍;取武成二三之策,烏足成書。”

[20] 卷五《謝罷中書舍人除集英殿修撰宮祠表》。

[21] 卷五《謝提舉江州太平觀表》。

[22] 卷十三。

[23] 卷十九。

[24] 卷二十一。

[25] 卷二十二《永州上宰相陳情啟》:“湘水有飛鴞之集舍,衡陽無過雁之傳書。”

[26] 卷二十三《謝胡司業薦舉啟》:“山子之一字拔人,中行之眾人遇我。”

[27] 卷二十九。

[28] 同上,《泊召伯埭》。

[29] 卷三十《汴中放船歸陽羨》。

[30] 卷三十《題余氏幽光亭二首之二》。

[31] 卷三十一《小築成漫書》。

[32] 卷三十一《書寧川驛壁》。

[33] 卷三十一《還吳禹功徐帖》。

[34] 卷三十二。

[35] 同上。“語夏深”原作“夏語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