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笔记》第二册(33)
(2021-02-09 23:59:34)
标签:
钱锺书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
分类: 中文笔记 |
《遣悶》[1] :
“歸計萬千都作罷,只有歸心不羈馬。青天大道出偏難,日夜長江思不舍。乾愁頑愁古所聞,今我此愁愁而啞。口不能言書不盡,萬斛胸中時上下。恍疑鬼怪據肝腸,絕似城狐鼠藏社。但覺鯁喉吐無用,未知舌在何為者。一歎竊比淵明琴,絃上無聲得趣寡。不平物猶得其鳴,豈識吾愛詩莫寫。詩成喋喋盡多言,譬痒隔鞾搔亦假。”
────────────────
《余不嗜茶酒而好食魚肉戲作》[2] :
“富言山谷贛茶客富弼語‘分寧一茶客耳’見《宋稗類鈔》引,劉斥杜陵唐酒徒劉健語見《明詩紀事》引。若酒無肴真是寡,倘茶遇酪豈非奴。居然食相偏宜肉,悵絕歸心半為鱸。道勝能肥何必俗,未甘飯顆認形模。”
────────────────
顧苓《河東君傳》云[3] :“為人短小,結束俏利[4] 。”
《竹西花事小錄》:“古人千金買笑,而今則纏頭之贈,有賞其工於哭者,如哭孤孀之類。”
────────────────
史梧崗《華陽散稿三民合記》云[5] :“邊壽民曰:‘俗蓋有二:粗俗可耐,文俗難忍。古也而餿,時也而油;贅言若疣,套言若毬;佯問若搜,強辯若咻;假視側眸,假聽點頭。’”【可補《論俗氣》一文引《隨園詩話》、《儒林外史》[6] 。】
《巢髯記》云:“忽曰:‘狂者罵世,愿者媚世,善者論世,達者玩世。余訥者也,觀世而已。’荊甯溪遽膜拜,曰:‘菩薩也!所少者音耳。’”
────────────────
顧元慶《雲林遺事》[7] :“嘗寓鄒氏,金宣伯來謁,雲林見其顏貌麤率,怒掌其頰。鄒翁怪問,元鎮曰:‘金面目可憎,不足以當吾之雅,是以斥之。’”
“嘗使童入山担泉,以前桶煎茶,後桶濯足,曰:‘後者或為泄氣所穢。”
【又趙買兒事,見前《輟耕錄》。】
────────────────
顏師古《大業拾遺記》[8] :“煬帝沉湎失度,每睡須搖頓四體,歌吹齊鼓,方就一夢。侍兒韓俊娥尤得意,每寢必令振聳支節,賜名來夢兒[9] 。”
────────────────
《飛燕外傳》[10] :“帝謂婕妤曰:‘吾晝視后,不若夜視之美,毎旦令人忽忽如失[11] 。”
────────────────
《舌華錄》云[12] :“張靈嗜酒傲物。人過唐伯虎,怪張所為,伯虎笑曰:‘汝譏我。’”
────────────────
沈濤《江上遺聞》記閻應文江陰城守賺清軍箭事,即孔明借箭故智也[13] 。
────────────────
《玉笑零音》《寶顏堂秘笈》,明田藝蘅子藝撰[14] 。以儷偶之文,行語錄之體,出入於格言、連珠之間。明文人之好作道學家言者,多為此體。如陳眉公之《安得長者言》,雖俚淺,多出盜襲,亦即此體。田氏是書,文詞典麗,對仗工整,尤近楊升厂之《瑣語》,而名理過之。何大復之《雜言》十則,亦排比而雅潔,然不用典也。徐太室學謨之《歸有園麈談》,口吻利給,則并不典,以俗語入矣。
“師寒而楚子拊之,三軍暖如挾纊;兵渴而曹操譎之,萬眾津若餐梅。”
“雖有金鐘,擊以金梃,其聲必裂;雖有仁主,輔以仁臣,其治必弱。”
“衣錦食鮮,非所以延年;服粗餐糲,聊可以卒歲。”
“地以海為腎,故水鹹;人以腎為海,故溺鹹。”
“有子如龍虎,不須作馬牛;有子如豚犬,何須作馬牛!”
“人之為學,四書其門墻也,五經其堂奧也,子史其廊廡也,九流百家其器用也《隨園詩話》本此[15] 。”
────────────────
《雜言十首》,何景明大復撰[16] :“經亡而騷作,騷亡而賦作,賦亡而詩作[17] 。秦無經,漢無騷,唐無賦,宋無詩近妄人《詩史》亦即作此說。”
“器虛則貯之,滿則撲之;木小則培之,大則伐之。”
────────────────
邢子才謂:“校書如掃落葉。”按《曲洧舊聞》記宋次道云[18] :“校書如掃塵,隨掃隨有。”
“東坡性不忍事,嘗云:‘如食中有蠅,吐之乃已。’”
“參寥云:‘陳無己謂東坡學劉夢得,施於黃州以前詩可也。自還朝後,出入李、杜。無己得渡嶺越海篇章,行吟坐詠不絕舌吻,嘗云:“此老深入少陵堂奧,他人何可及!”心服如此,豈守昔日之論乎!’予親聞參寥說。” 《舊聞》卷九
“歐、蘇小簡,自然爾雅,不過為文采。自黃魯直始專集取古人才語以敘事,造次必工,士夫效之仝。山谷作詩亦然。”
[1]《中文筆記》第二冊 238 頁眉。《槐聚詩存》此首繫於 1940 年,詩題作《遣愁》,“上”作“出”,“但覺鯁喉吐無用”作“鯁喉欲吐終未能”,“未知舌在”作“捫舌徒存”,“得”(不確)作“知”,“豈識吾愛”作“獨我憂心”,“得”作“知”。
[2]《中文筆記》第二冊 239 頁眉。《槐聚詩存》此首繫於 1940 年,詩題作《予不好茶酒而好魚肉戲作解嘲》,“若”作“有”,“認”作“笑”,注作“宋稗類鈔、富弼謂山谷只是分寧一茶客、陸深停驂錄、劉健謂李杜也只是兩個醉漢”。二首目錄皆未標出。
[3]《中文筆記》第二冊 239 頁眉。
[4]“俏利”原作“俏麗”。
[5]《中文筆記》第二冊 242 頁。此處雙圈。
[6]《大公報》1933 年 11 月 4 日。
[7]《中文筆記》第二冊 242 頁。目錄未標。
[8]《中文筆記》第二冊 242 頁。
[9]“歌吹齊鼓”原作“歌鼓齊吹”。
[10] 《中文筆記》第二冊 242-3 頁。目錄未標。
[11] “每旦”原作“忽旦”。
[12] 《中文筆記》第二冊 242 頁眉。目錄未標。
[13] 同上。
[14] 《中文筆記》第二冊 243-4 頁。
[15] 此條密圈。
[16] 《中文筆記》第二冊 244 頁。
[17] 此條密圈。
[18] 《中文筆記》第二冊 244 頁眉。四條皆出《曲洧舊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