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文笔记》第二册(08)

(2020-08-18 23:26:51)
标签:

钱锺书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

分类: 中文笔记

《可書》,張知甫[1]

“張鼎為太常博士,用‘鷄肋’為‘鷄肘’,時輩譏曰‘鷄肘博士’。”

 

────────────────

 

《步里客談》,陳長方齊之[2]

上:“邢和叔遇人即訓誨,時人目曰‘邢訓’。”

“東坡行呂吉甫責詞,語人云:‘三十年作劊子,今日方剮得一個有肉漢。’”

下:“柳子厚文章大體似紀渻子,養鬥鷄。在中朝時,方虛驕而恃氣;永州以後,猶聽影響;柳州以後,望之似木鷄矣。”

 

────────────────

 

《潁川語小》,陳叔方[3]

【與陳騤《文則》多相發明。】

上:“文有以一字自為經緯者,如《詩序》‘所美非美然’、《論語》‘其然豈其然’、‘誨女知之乎’數句、‘施於有政’數句、‘獨樂’數句。”

“句有長至於十五、六字至二十字者,損一字則不成句,如《檀弓》‘南宫縚之妻之姑之喪’,《穀梁》昭四年‘有若楚公子圉弒其兄之子而代之為君者乎’,《詩晉無衣序》‘其大夫為之請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詩也’。《史記》、韓文多有之,然不如《論語》‘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猶一串白玉數珠,顆顆圓淨,連而不雜。”

“趙盾比夏日,衰比冬日。後有以月況人者:春月如美女,夏月如循吏,秋月如翰林,冬月如御史。”

 

────────────────

 

《山谷老人刀筆》[4]

【《曲洧舊聞》卷 4:“歐陽文忠公集中小簡,乃明白平易,……自然爾雅。……東坡大抵相類,初不過為文采也,至黃魯直始專集取古人才語以敘事,雖造次間必期于工,遂以名家。二十年前,士大夫翕然効之。”】

卷一《與洪甥駒父》:“君子之事親,當立身行道,揚名於後,文章直是太倉之稊米耳。此真實語,決不相欺。又聞頗以詩酒廢王事,此雖小疵,亦不可不勉除之。牛羊會計,古人以養其祿。老舅昔嘗亦有此過,三折肱而成醫,其說痛可信也。”

“尺璧之陰,常以三分之一治公家,以其一讀書,以其一為棋酒。公私皆辦矣。”

卷二《與王立之》:“劉勰《文心雕龍》、劉子元《史通》,此兩書曾讀否?所論雖未極高,然譏彈古人,大中文病,不可不知也。”

卷三《與人》:“往年歐陽文忠公作《五代史》,或作序記其前。王荊公見之曰:‘佛頭上豈可著糞?’竊深嘆息,以為名言。”

《答曹荀龍》:“作賦要讀《左氏》、《前漢》精密,其佳句善字皆當經心,略知某處可用,則下筆時源源而來矣。”

卷四《與趙伯充》:“學老杜詩,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也。學晚唐諸人詩,所謂作法於涼,其弊猶貪,作法於貪,弊將若何?百許年來,詩非無好處,但不用學,亦如書字要須以鍾、王為師。”

卷九《與逢興文判官》:“少女老翁,苦樂不同。不如布衾獨臥,自保白頭安樂。飽飯煎茶,婆娑永日也。”

卷十八《答檀敦禮》:“東坡畫竹多成棘,是其所短。無一點俗氣,是其所長。”

 

────────────────

 

李夢陽《空同子集》[5]

五嶽山人黃省曾《序》編集者、《詩集自序》。

62《與徐氏論文書》:“元、白、韓、孟、皮、陸之徒為詩,始連聯鬥押,纍纍數千百言不相下,此何異於入市攫金、登場角戲也?”

《駁何氏論文書》:“短僕者必曰:‘李某豈善文者!但能守古而尺尺寸寸之耳。必如仲黙,出入由己,乃為舍筏以登岸。’斯言也,禍子者也。古之工,如倕如班,堂非不殊,戸非同也。至其為方也圓也,弗能舍規矩,何也?規矩者,法也。……若以我之情述今之事,尺寸古法,罔襲其辭,猶班圓倕之圓,倕方班之方,而倕之木非班之木也。此奚不可也?夫筏、我二也,猶兔之蹄、魚之筌,舍之可也。規矩者,方圓之自也,即欲舍之,烏乎舍!子試築一堂,開一户,措規矩而能之乎?措規矩而能之,必并方圓而遺之可矣。……阿房之巨,靈光之巋,臨春結綺之侈麗,楊亭葛廬之幽之寂,未必皆倕與班為之也。乃其為之也,大小鮮不中方圓也,何也?有必同者也,獲所必同,寂可也,幽可也,侈以麗可也,巋可也,巨可也。……故不泥法而法嘗由,不求異而其言人人殊。”【同卷尚有《答吳謹書》、《答周子書》皆申此意。】

《再與何氏書》:“古人之作,其法雖多端,大抵前疎者後必密,半濶者半必細,一實者必一虛,疊景者意必二,此予之所謂法圓規而方矩者也。……《詩》云:‘有物有則。’故曹、劉、阮、陸、李、杜能用之而不能異,能異之而不能不同[6] 。……君詩高而不法,結句太咄易,七言律與絕句等更不成篇,亦寡音節。‘百年’、‘萬里何其層見而疊出也!七言若剪得上二字,言何必七也?”

65《物理篇》:“天道虧盈而益謙,繪事其證乎。凡繪,不及則是,過之則非。繪人分寸亦人,若六、七尺則非人,以人長五尺也。物皆然。又如繪林野幽寂之形則雅,如草村、茅廬、疏松、片石、疲驢、破帽則雅,若繪樓閣金碧凡富貴事則俗矣。吁!天之盈虧不顯哉!不顯哉!”

“秦時用商鞅法,令如牛毛。天下之毛多矣,繁令必曰‘牛毛’者,何也?空同子曰:‘牛之毛於人獨無用,用之無益也。’”

66《論學上篇》:“王維詩,高者似禪,卑者似僧,奉佛之應哉,人心係則難脫。”

“流行天地間即道,人之日為不悖即理,隨發而驗之即學。……杜甫見道過韓愈,如‘白小羣分命’、‘文章有神交有道’,又如‘隨風潛入夜’、‘水流心不競’、‘出門流水住’等語,信手拈來,頭頭是道。”

《論學下》:“古詩妙在形容之耳,所謂水月鏡花,所謂人外之人,言外之言。宋以後則直陳之矣。於是求工於字句,所謂心勞日拙者也。形容之妙,心了了而口不能解,卓如躍如,有而無,無而有。”

“‘小子何莫學夫詩’,孔子非不貴詩;‘言之不文,行而弗遠’,孔子非不貴文。乃後世謂文、詩為末技,何歟?豈今之文非古之文,今之詩非古之詩歟?閣老劉聞人學此,則大罵曰:‘就作到李、杜,只是個酒徒!’”

“趙宋之儒,周子、大程子別是一氣象。胸中一塵不染,所謂光風霽月也。前此陶淵明,亦此氣象。陶雖不言道,而道不離之,何也?以日用即道也。它人非無講明述作之功,然涉有意矣。”

【《升厂全集》42“所其無逸”條稱獻吉。】【俞弁《山樵暇語》卷一李空同跋熊士選絕句,即《逸老堂詩話》原本全本。【周暉《金陵瑣事》卷上載空同佚詩文(《跋孫太初詩稿》、《秋林歌》)(後有潘之恆箋)。】【《湧幢小品》卷十一“天人”條(稱獻吉軼事)。】【《野獲編》29 李白洲托空同為生壙志。】【《書影》卷六:“河南有‘李夢陽桃’。”】【《南吳舊話錄》卷十八:“談東石同陸文裕客京邸,有寄李獻吉書至并《寄懷》一律。東石忽攢眉不樂,文裕問:‘何乃爾?’談曰:‘我此時忽思楊、朱自不可及。’文裕未測所以,談笑曰:‘你看老杜,却被獻吉輩剝殆盡。’”】【《變雅堂詩及》卷一《贈陳寒山社長》云:“空同不入室,喧呼隔宮牆。指爪誠不輕,搔處自木僵。”】【森大來《槐南集》卷二《讀空同子集》:“但惜劃來古人影,不知嘔出自家心。”】【吳清鵬《笏厂詩》卷三《論詩十首之八》:“七言稱神品,近體杜尤擅。……遂聞明七子,空同可一戰。雄拔為之主,備此一體善。”吳喬《萬季野詩問》謂“牧齋論于鱗盡矣,論空同猶有屈處”,極稱其“臥病一春違報主,啼鶯千里伴還鄉”匠心而出。】【《秋懷》:“苑西遼后洗粧樓。”《西河詩話》:“梳粧台即今白塔寺址。空同以時調故,易為‘洗粧樓’。”】【《復堂日記》卷五:“空同子筆記小文,豈遂以當著書?……不讀唐以後書,此卷於唐以前,何嘗肖似?”《復堂日記補錄》同治二年十月廿四日至十一月初二日,皆讀《空同集》,稱其“樂府實魏武以下不能為”、“五古精實,病其杜習漸染,山水直入謝室”、“七古由杜入,而超然蹊徑,大而能化,《明星》、《棄婦》、《杜煉師》、《劉大司馬》等篇古今無匹”、“五律小遜”、“七律高者僅到杜境”、“七絕境地絕高”。】【《初學集》83《跋歸太僕文集》:“熙甫上公車,賃騾車以行。……嘉定徐宗伯年最少,從容問:‘李空同文云何?’因取集中《于肅愍廟碑》以進。熙甫讀畢,揮之曰:‘文理那得通?’”】【劉墉《文清公遺集》卷九《長夏攤書偶成》第八首:“文壇倚劍壯空同,一卷秦聲嗣國風。考律黃鐘權量謹,探源星宿地天通。蒹葭白露襟期遠,駟鐵車輪氣象雄。刻劃不無妨大雅,衣冠楚相效偏工。”】【《明儒學案》卷三魏校《崇仁學案論學書》:“李獻吉晚與某論學,自悔見道不明。”】

 

────────────────

 

《須溪詞》,劉辰翁[7]

《霜天曉角和中齋九日》:“騎臺千騎。有菊知何世。想見登高無處,淮以北、是平地。老來無復味。老來無復淚。多謝白衣迢遞,吾病矣、不能醉。”

《大聖樂傷春》有《序》:“余嘗愛古詞云:‘休眉鎖,問朱顔去也,還更來麼?’音韻低黯,詞情跌宕。然二語外,率鄙俚。”

《酹江月中秋待月》:“蕭然今夕,無魚無酒無客。”

《六州歌頭乙亥二月賈平章似道督師至太平州魯港未見敵鳴鑼而潰後半月聞報賦比》。

《摸魚兒辛巳自壽年五十》:“愁無可著。且取醉尊前,明朝休問,昨日已忘却。”



[1] 《中文筆記》第二冊 47 頁。

[2] 《中文筆記》第二冊 47-8 頁。

[3] 《中文筆記》第二冊 48-9 頁。

[4] 《中文筆記》第二冊 49-51 頁。

[5] 《中文筆記》第二冊 51-6 頁。

[6] “能用之而不能異,能異之而不能不同”原作“能用之而不異,能異之而不能同”。

[7] 《中文筆記》第二冊 56-7 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