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文笔记》第一册(75)

(2019-12-12 00:22:58)
标签:

钱锺书

钱锺书手稿集

中文笔记

《戇叟詩鈔》,紀映鍾伯紫[1]

“海不可蹈,薇不可采。吹簫無市,被髮無山。”

伯紫酷負詩名,修辭亦見刻意,而生疏欠妥貼。詩多唐音,較樸實有意,不落枵響。集非全豹,有黍離麥秀之感,尚不激烈。蓋《真泠堂集》佚,不可得覩矣。

 

────────────────

 

《解舂集詩鈔》,馮景山公[2]

山公乃邨學究之稍知讀書者。其論學不無一節可取,而矜誕已甚。詩非當行,獷野滯澀,初未入格,而好使事炫博,幾乎無首不自註出處。如《望雨》云:“福習麥神名枯黃霛殖豆神名燋,赤雲如火燎原燒。吾家樹德方高臥雨師名馮修,號樹德,見《雲笈七籤》,小馬黃冠慶忌驕本《韓非子》。”以至鈴語“替戾岡”、“劬禿當”、“文無”皆註之,一何可笑!

“河魚大上”、“石燕高飛”。

【《鼻息說》:“天子,元首也;二三執政,股肱也;諫官,王之喉舌也。此見於詩書傳記,天下之公言也。庶人,鼻也。其歌謠詛祝謗議,猶鼻孔之息也。九竅百骸四體之衰強存亡,懸於鼻息也。口可以終日閉。而鼻息不可一刻絕。”】

 

────────────────

 

《飲水詩集》,納蘭性德[3]

張純修《序》曰:“謂造物者而有意於容若也,不應奪之如此其速;謂造物者而無意於容若也,不應畀之如此其厚。[4]

《擬古》:“曠然成獨立,片月相古今。”

“三月燕已來,清陰杏子落。春風在青草,吹我度城郭。”

“予生未三十,憂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春風吹已斷。*”

《桑榆墅同梁汾夜望》:“朝市競初日,幽栖閒夕陽”;“無月見村火,有時聞天香。一花露中墜,始覺單衣裳。*”

《題李空同詩卷》:“李侯卓犖人,骨體本不媚”;“想其詩成時,良亦自矜貴。”

《唆龍與經巖叔夜話》:“絕域當長宵,欲言冰在齒”;“草白霜氣重,沙黃月色死”;“誰持花間集?一鐙氈帳裏。*”

《填詞》:“詩亡詞乃盛,比興此焉託。往往歡娛工,不如憂患作。冬郎一生極憔悴,判與三閭共醒醉。美人香草可憐春,鳳蠟羅巾無限淚。芒鞵心事杜陵知,至今惟賞杜陵詩。古人且失風人旨,何怪俗眼輕填詞。詞源遠過詩律近,擬古樂府特加潤。不見句讀參差三百篇,已自換頭兼轉均!”

《西苑雜詠》:“時攀御柳拂華簪,水檻行開玉一函。幾日烏龍江上去,回看北斗是天南。”

《送蓀友》:“人生何如不相識,君老江南我燕北。何如相逢不相合,更無別恨橫胸臆。”

《四時無題詩十八首》:“一樹紅梅傍鏡台,含英次第曉風催。深將錦幄重重護,為怕花殘卻怕開。”

“綠槐陰轉小闌干,八尺龍鬚玉席寒。自把紅窗開一扇,放他明月枕邊看。”

《別意六首》:“獨擁餘香冷不勝,殘更數盡思騰騰。今宵便有隨風夢,知在紅樓第幾層?”【明俞弁《山樵暇語》卷二載丘大佑《春夜》詩云:“香燼銅鑪火不增,一床寒被臥春氷。不知明月將人夢,去落紅樓第幾層?”】

《飲水詞》流傳世間,有井水處皆知愛誦,《飲水詩》僅《國朝詩別裁》選五首。此集為張純修、顧貞觀所定,略可窺見容若詩功一斑。倩麗高華,自是貴公子才人吐屬。五古抗志希古,明秀可誦,而不免纖巧詞家語,如*處是。七古流暢。五律頸聯皆不對仗。七律工整而已。七絕草飾悱,尤為一集之勝。《填詞》一首推詞格出詩上,以比興為言,尤開常州派。“換頭轉均”云云,尤以上接三百篇等五、七言古律體於自命矣。《茶餘客話》謂容若“讀趙松雪自寫照詩有感,即繪小像,仿其衣裳。”今按《擬古》中一首云:“吾憐趙松雪,身是帝王裔。才高興轉逸,敏妙擅一切。旁通佛老言,窮探音律細。書畫掩文章,文章掩經濟。得此良已足,風流渺難繼”,亦是其證。“文章掩經濟”云云,尤知言也。

【“非做詩,乃做韻。”《淥水亭雜識》謂友人言,是否施愚山?】

 

────────────────

 

【陳後山:“勤苦著書如作吏,世間枉是最閑人。”[5]

 

────────────────

 

【劉軻希仁作《牛羊日歷》一卷,記牛僧孺、楊虞卿事[6] 。】

 

────────────────

 

【郭子章《豫章詩話》皆論江西人詩[7] 。多輯他書,少著己見。頗有翔實可采者(卷一有論東坡駁昭明評陶彭澤云:“昭明責備之意,望陶以聖賢,而東坡止以屈、宋望陶”)。】

 

────────────────

 

【《後邨詩話》:“紫微評無逸詩似康樂,幼槃詩似元暉。按無逸輕快有餘而欠工緻。[8]

 

────────────────

 

《清稗類鈔》[9]

【《祠廟類》:“諸城有頑兒塚曰‘頑兒許大榮之墓’。”】

《宮闈類》:“皇太后嫁攝政王,當時殿試策頌皇上後有‘重以皇父攝政王’云云【董應譽卷】,柯鳳蓀先世卷先頌皇父,而後頌皇上。張蒼水詩有‘春官昨進新儀註,太禮恭逢太后婚。’鈔本《東華錄》有順治詔,略謂:‘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貴為天子,不能養志,何以教孝’云云。”

《奄寺類》:“京官之被申斥,由太監傳旨,跪聆畢,太監破口辱詈,納銀四百兩可免。外官由督撫代宣者,無此。光緒間,郵傳部尚書張百熙、侍郎唐紹儀交惡,均著傳旨申斥。唐已贈銀,張不知也。傳張宣旨畢,太監頓足大罵:‘混帳王八旦,滾下去。’張叩首起立,面無人色。次傳唐,則無是。張恚憤,以憂卒。戊申十月,劉廷琛上封事,傳旨申斥[10] 。劉大窘,凂人關說,僅能納數之半。屆時,僅叱‘混帳下去’,所謂‘半罵’也。劉退告人曰:‘士可殺,不可辱,吾初不料國家有此惡例。’或曰:‘視明之廷杖何如?’劉無以答。”

《外交類》:“公私文書每諱賠款為撫恤。中日甲午開戰,吳大澂檄文中歷敘天朝深仁厚澤,柔遠有經,而於道光壬寅、光緒甲申兩次賠款,謂係中國戰勝外夷,撫恤遠人,恩威並用之意。《申報》首登,後各西報譯載。英、法領事致書質問,蘇松太道道歉而寢。”

“光緒越南之役,鎮南關大勝,巴黎震動,內閣搖扤,我國駐法使署尚未聞詳耗。俾思麥召李鳳苞密議,李適赴奧,則召參贊陳季同往告以狀,囑勿言和,德亦將與之挑釁,陳諾而歸。陳妻法產也,鈎距得事,急電法內閣。陳越三日始電李文忠,而美國已出排解矣。”

【《考試類》:“歲考卷解部,有一定批語,曰:‘清通’、‘平通’、‘亦通’。”】

【“‘露索’見《大金國志》(即搜檢也)。”】

【“山左鄉試策問天文,某不能對,以地理塞白,自謂無望,榜發中式。批云:‘題問天文而兼言地理,可謂博雅。’”】

【“王半唐精研宮律,而會試‘靜對琴書百慮清’得‘清’字,乃末句用‘離塵’二字叶韻,被擯。”】

【唐無名氏《嘲傴僂人》:“拄杖欲似乃,插笏還肖及。

【“方密之不臣不叛,不降不辱。[11] ”】

“光緒己卯,日本收琉球為縣。王先謙奏請征日,李鴻章議復,言:‘征日之志不可無,征日之事不必有。’[12]

《譏諷類》:“為葉名琛語曰:‘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張文襄有‘習氣大全’之號(名士、紈袴、官場、滑頭等等)。”

“不倒翁歌:‘頭銳能鑽,腹空能受。狀似易倒,實立不仆。’[13]

“貴冑學堂所貴者胃(膳食佳也)。”

“宣統辛亥時,語曰:‘君在,臣何敢死;寇至,我則先逃。’”

“汪穰卿改古語為聯,以寓諷世憂生之意,曰:‘臣當此景,惟能說病(炳);口不能言,對之以噫(臆)。’”

【“贈醫匾:“功同一將。”】

【“牛鳴而馬不應者,異類故也,見《列女傳》。”】

“三鳥害人,鴉、雀、鴇;四靈除爾,鳳、龍、麟。[14]

“張百熙文建辦京師大學,謂屬員曰:‘辦好,是袞袞諸公;不好,是諸公滾滾。’[15]

《宗教類》:“周太谷大成教義謂人祖為豕,引《易》‘象’、‘彖’為證。又謂《論語》‘子曰’二字,‘子’為‘了一,‘曰’為‘包一’也。”

《姓名類》:“單姓、雙姓、四字、五字姓。”

“馮子材初從粵寇,見《平定粵匪方略》,讀而病之。上疏求泯往事,史官改‘材’為‘林’。傳旨申斥。[16]

【《農商類》:“呂晚村後裔商於齊齊哈爾。”】

【“魏叔子有師友行輩議。[17] ”】

【“李錫瓚,字秬香,即蘅塘退士。又選《能與集》(時文)。[18] ”丁福保則謂孫洙,字臨西,號蘅塘,晚號退士,無錫人。乾隆十六年進士,歷任盧龍、大城、鄒平等縣知縣,改江甯府教授。卒年六十八,著有《蘅塘漫稿》。】

【“龔定厂《題魏槃仲扇》:‘三代以來春數點,二南卷裏有桃花。’[19] ”】

【容閎《園居》五律十首見《文學類》。】

【“‘打胎’射‘既欲其生,又欲其死’;‘人盡夫也’射‘漢之廣矣’;‘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射‘離騷’。[20] ”】

《藝術類》:“查伊璜孝廉謂畫家不善畫空,千古憾事。畫是醒時作夢。”

【“司馬當罏客”、“公羊賣餅家。[21] ”】

【“敵二豎過於五丁。[22] ”】

“醫言:‘醫書謂麻黃不宜輕用,我故重用至二兩之多,何誤為?’[23]

【“戴文節謂作書有三難:印篆難,牓書難,錢文難。[24] ”】

【“男錢”、“女布”(好貨兼好色矣)[25] 。】

【“玉溪生像硯及上官周《唐宋詩人像》中義山,神采飛騰如女子。”[26]

【“明《教坊規條》:‘官妓之夫,綠巾綠帶,著豬皮靴,出行路側,至路心被撻,勿論,老病不準乘輿馬,跨一木,令二人肩之。’[27] ”】

【“上海第一號汽車為鄞周湘雲(鴻蓀)所有。[28] ”】

【“姚小荷詠豬頭詩云:‘鵝生四掌鼈兩裙,我願亥真有二首。’[29] ”】

【“蒙古人呼魚為‘啞口菜’。[30] ”】



[1] 《中文筆記》第一冊 643 頁。

[2] 《中文筆記》第一冊 643 頁。

[3] 《中文筆記》第一冊 643-4 頁。

[4] 前一“造物者”原脫“者”字。

[5] 《中文筆記》第一冊 644 頁。

[6] 同上。

[7] 同上。

[8] 同上。

[9] 《中文筆記》第一冊 645 頁。

[10] “劉廷琛”原作“劉嗣琛”。

[11] 《隱逸類》。

[12] 《諫諍類》。

[13] 《譏諷類二》。

[14] 《詼諧類》。

[15] 同上。

[16] 《雅量類》。

[17] 《師友類》。

[18] 《文學類》。

[19] 同上。

[20] 《文學類二》。

[21] 《藝術類》:“不妨司馬當罏客,來寓公羊賣餅家。”

[22] 《藝術類二》。

[23] 同上。

[24] 《鑒賞類三》。

[25] 同上。

[26] 同上。

[27] 《鑒賞類四》。“綠巾”原作“綠布”。“輿馬……肩之”一段見 646 頁下脚。

[28] 《舟車類》。

[29] 《飲食類三》。

[30] 同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