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圈”与“价值选股策略”
(2013-08-05 00:06:15)分类: 价值投资概论 |
一、能力圈:这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何为“能力圈”呢?
我个人认为能力圈应该有两层涵义:“某种能力”及“这种能力所及的区域”,能力圈概念的核心是能力而非区域,因为所谓的区域只是能力的延伸与影射而已。能力圈其实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只要具有某种能力并把这个能力与相关对象匹配就构成了能力圈,具体到投资领域的能力圈就是“某种投资能力(成长分析能力或价值分析能力等等)+这种能力下构筑的投资组合”,其实简而言之能力圈首先是某种能力然后才是这种能力影射下的具体个股。
这里仅探讨价值投资的能力圈,根据上面的阐述首先要确定价值投资的能力是什么?价值投资的能力是对“安全空间”的感知能力或对“价格--价值背离度”的认知能力,价值投资者施展这种能力去扫描或过滤所有的标的,并选择最匹配的某些个股构筑自己的价值投资组合,至于说到具体行业、公司类型、市场(A股、B股或H股)都不应成为构筑能力圈的限制,哪个地方有安全空间,哪个地方你觉得有潜在的反转几率就可以投资到那个领域,投资的时候不建议用行业分类,我建议用价值特征进行分类与筛选,这种方法就是简单适用的价值选股策略。
二、价值选股策略:就是用价值特征进行扫描或过滤的方法,典型的价值特征有很多,这里列举一些
1、低PE
2、低PB
3、高派息率
4、管理层增持或公司回购
5、乔尔·格林布拉特的神奇公式
6、坦普顿的极度悲观策略
(下面几个卡拉曼总结的价值特征也很有意义)
7、分拆
8、指数基金剔除股
9、机构投资者的被迫出售:大型机构会被迫出售有污点的股票或债券
10、灾难:会记丑闻、业绩质疑、让市场失望的盈利水平
11、其他:破产、兼并收购、荷兰式拍卖、………
我自己在进行投资分析的时候不会对投资对象施加任何限制,我非常赞同卡拉曼的一个观点:研究的广度比深度更为重要,永远不要停止挖掘广泛的信息,我个人有深刻体会要改变已经接受的东西很难因此要有开放的心态及自我批判的精神;
价值选股策略是系统策略,要综合运用各类价值指标进行全方位的审视,我个人最喜欢的价值特征是坦普顿的极度悲观、其次是低PB与高派息率,最近我用这些价值选股策略在港股市场“淘到”很多过去从未听说过的公司,港股的不少死股(经常性的零成交:极度悲观)基本都是病态的与所谓的市场基本脱节,很多时候当我准备投资发现自己是唯一的买家,在这个没人“哄抬物价”的环境下至少买到真正便宜货的概率还是会较高一些,我非常喜欢这个“唯一买家”的身份,价值特征带我进入到很多陌生的领域,让我异常的兴奋并激起我强烈的研究欲望,对很多公司而言我也许还是唯一的研究者,没有媒体报道与所谓投行报告可借鉴,决策完全来源于自己的独立分析与判断,“格兰姆的世界”总是存在的---我们缺乏的也许是发现它的眼光及敢于进去的勇气。
三、能力圈与选股策略的某些误区
1、很多投资者在不清楚自己是否具有某类投资能力的情况下却声称自己构筑了所谓的能力圈,不是因为你选择几只股票就构成了能力圈、而是因为你具有某些分析与判断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的投资决策共同构成了能力圈,用“能力的映射物”代替或忽略“能力本身”是本末倒置会限制投资视野并让投资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2、能力圈是以能力为核心而衍生出来的投资策略,任何脱离能力而自画的“圈”其实都与能力圈无关,最典型的是以行业或类型来定义所谓的能力圈,很多投资者宣称消费和医药是自己的能力圈、或宣称伟大公司是自己的能力圈,这其实都是自欺欺人或自我误导的错误观念,更贴切的表述应该是投资者具有的某些能力在消费和医药或伟大公司上能够找到可匹配性,但问题是:有多少投资者能够“自觉”到这些能力呢?又凭借什么去信任这种能力呢?
3、就能力圈的定义而言“能力圈并无所谓的边际性”:你可以施展你的能力分析或过滤市场上的所有标的。我发现很多投资者在建立完成初始投资组合后就以此为中心构筑起了“自以为”的能力圈边际,并把自己的研究全部局限于这个狭小领域,放弃甚至排斥对其它领域的跟踪与研究,并美名日“不熟不做”或“不做能力圈之外的研究”,这类所谓的“能力(怪)圈”其实是画地为牢把自我圈住从而丧失掉投资的灵活性。所谓的“不熟不做”是个相当有误导性的说法,很多东西你不做怎么能熟呢?作为投资者我认为正确的态度是“不做就不熟”所以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做更广泛的研究。
4、巴菲特的一句语录“宁愿以合理的价格买入好公司、也不愿以便宜的价格买入普通公司”给投资者的选股策略带来了很多误导,其实“公司的好坏”或“价格的贵贱”都涉及到投资者的主观判断、而且所谓的好坏与贵贱都处于持续的变化之中,这本来是一句无实质意义的废话,但被“中巴们”进行夸张或选择性的演绎仿佛不投资所谓的好公司就不配做投资,有时真感觉有些匪夷所思;我建议价值投资者不要以主观判断的好坏作为选股标准、还是应该坚持以价值特征作为选股标准,无论标的好坏都先用“价值特征过滤网”进行筛选,这里我特别提醒一下:千万不要放弃对所谓普通或坏公司的价值分析,也许在这个领域网到大鱼的可能性更高一些,就算你不愿以便宜的价格买入普通公司那么如果出现“极度便宜”的价格你会不会心动呢?
―――――――――――――――――――――――
这篇文章我先发到雪球,很多朋友参与探讨,也有很多非常精彩的观点,这里记录一些:
我个人理解巴菲特所谓85%格雷厄姆+15%费雪就是85%的好价格+15%的好公司,所以能力圈应该就是对价格和公司是否好进行判断的水平。
有人说巴菲特投资几十年,赚钱的主要是少数几只股票,即他是不熟不做而坚守自己的能力圈,那么请问他每年看近万份年报到底看的是啥?人家还时不时要去国会做证,还有总统想请他做经济方面的参谋顾问,我看这老头子是什么都懂,包括宏观的,而芒格的格栅思维就更不用说了。
归纳一下,可以浓缩为下面几个字,《打破投资瓶颈,拥有投资大视野》,写得非常好,几个投资误区都点到了,下面我说几点:
1、投资要有整个投资生涯的大视野,以往的知识、经验不能成为限制你成功的绊脚石,而是要淬取出智慧当做下一个成功的燃料。
2、单一的知识、经验、财力、行动、思想并不能让你投资成功,让你成功的是这五者的完美结合。所有的投资智慧在你下单的那一刻才真正的显现,苦功十年,只为一招毙敌,就是这个道理。
3、我走到哪哪里就是我的能力圈,只要那里有我想要的。官员要的是权,商人要的是利,投资者要的是收益,一切都要以这为核心而下苦功,不可偏离。很多人就是连核心都搞错了,功夫下了不少,也得到了不少,就是没得到收益。这就是做投资最大的误区,也是投资者最容易走入的误区。
4、不要去嘲笑一个成功的教练不会踢球,我们要做的就是当一名成功的教练,打嬴投资的这场比赛。
5、雪球的方总很有投资的大智慧,可以多向他老人家学学。
汉尼拔:
不是很认同SOSME对卡拉曼与邓普顿的看法。
对于能力与圈,有句话叫“知道得越多,不知道的也越多”,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中性意思,它决定了你的反向过滤能力而非正向选择能力。
不论是投资还是从业,要搞明白一个行业所花的时间不会短,而且呆的时间越长,跨行业就越难,这是一个因果关系。
单纯的用一些指标性的东西去统领不同的行业,而不去理解指标性变化背后的本身,无异于刻舟求剑。
邓普纯极度悲观法,其实质是对于未来的理解强于现实投资人的片面短期内的偏见性,其核心是理性从历史相似事件的找到可以借鉴的因果用于指导将来。
投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你的投资成本,这个简单的事实经常被忽视,大家更喜欢精彩的故事、相互共鸣的谈资,这是投资市场蛮有趣的一个现象。
sosme 回复 Leopard168:
也许我们可以说价值投资者的保守与谨慎就是其能力圈,具体的个股选择只是保守与谨慎风格的外在体现而已。
多年前我就曾写过巴菲特批评的系列文章,但对巴老的误读仍然根深蒂固
投资分析与行业分析有很大区别,不能相互混淆
对极度高估的行业你的分析正确但亏钱的几率仍然很大;对极度低估的行业你不分析它们仍然给其它潜在投资者提供高回报。
巴菲特真实的能力圈我们是看不到的,看到的只是能力圈的很小一部分;
我们也许能够看到巴菲特投资组合的20只股票,但我相信他肯定是从200只或更多个潜在标的中选择出来的,这个选择过程才能真实体现巴菲特能力圈的实质。
就价值投资而言不能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就只限于自己的工作领域和感兴趣的领域,投资资源只能投入有安全空间的领域:没有时间你必须抽出时间、没有兴趣你必须培养兴趣,否则也许只能放弃成为价值投资者的计划。
没有足够的广度、深度的价值要大打折扣
比如你决定精选两只个股投资那么是从5只还是从50只中选择更靠谱呢?
其实不只是中巴,放眼全球所谓的专业投资者都很难说服自己去投资那些普通或问题公司
我个人理解巴老恪守能力圈更多还是在理念与风格上,我们也许只是对号入座用表象代替了实质,把能力圈简单异化成行业类型或公司类型了,反而画地为牢束缚自己的投资视野。非常认同你的观点:--老巴的“恪守能力圈”本意应是清醒认识自己的“不熟”;但很多人把“不熟不做”变成了“因为不熟,所以不想去熟”的画地为牢。--非常经典摘抄一遍,谢谢!
Tess:
sosme兄对国内价值投资者的片面的批评是对的,但是认为广度比深度更重要,则难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了。
确实存在一种情况,对一个产业的上下游以及行业内部进行了明确的分析,从而可以稳妥的计算出这个企业的现金流,一旦现值高于这个现金流,就要卖出,一旦价格远低于这个现金流,就买入,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巴菲特的信说的能力圈就是这个能力圈,也就是商业的能力圈。
SOSME兄以自己投资港股的例子来论证能力圈问题的错误,是没有搞明白两种投资的区别。如果你看到一个富人,身上有很多资产,又有很高的收入,那么你对他做一个保守分析,那么你是容易的,这是格雷厄姆式的投资,但是如果有那么一群小青年,每个人都说自己很有前途,那么你就很难挑出来谁说的将在未来实现,这种情况下就难以知道他们的现金流。所以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嫌贫爱富是普通小姑娘的选择,如果贸然自以为高明,想去投资潜力股,到后来多半发现自己嫁了酒鬼,但是如果真的想嫁给潜力股,那么就得具有更高深的才能,就得具有识人的能力圈了。如果投资于那些优秀的和伟大的企业,企图发现这个产业的发展前景,那么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财务分析,还要进行更深程度的判断,需要对行业的商业规律进行更深的研究了。
国内的一些价值投资者,并非完全误解了巴菲特的话,这些人有些是本身处于商业中的,他们研究熟悉的行业的规律,购买这些行业的股票,而避免其他行业的股票,并没有什么错误。这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因为把精力都用于投资并不合算,这可能并不是他们具有最大的比较优势的区域。
当然,任何人都需要不断深入学习,增加自己的能力圈,既有深度的方面,也有广度的方面。这两方面都不可偏废。芒格所谓栅格理论,其实就是指发展多方面的知识,对具体的企业从多角度进行分析的意思,然而,仍得保证栅格是正确的,不能用错误的栅子选出错误的企业,这就需要深度。
至于某些人出于模仿目的,企图对某些伟人进行模仿性的学习,这本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之一。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少年时代看伟人传记不也是热血沸腾?看看爱情小说也感动得热泪盈眶?模仿是学习的起点,刚开始模仿的可能像鸭子,但是未来会逐步改进,只是有些人模仿学习地快些,有些人进步的慢些罢了。有些人学到了一点,就自以为学的有些像了。
1、就投资分析而言我还是认为广度比深度更重要,但这不表示深度不重要,价值投资应该将深度分析能力投射到具有安全空间的广泛领域,这个领域可能分布在各个行业,而且这种分布还是动态变化之中,需要随机而动,只有扩展投资视野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才能游刃有余;
2、“国内的一些价值投资者,并非完全误解了巴菲特的话,这些人有些是本身处于商业中的,他们研究熟悉的行业的规律,购买这些行业的股票,而避免其他行业的股票,并没有什么错误。这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因为把精力都用于投资并不合算,这可能并不是他们具有最大的比较优势的区域。”--这种说法具有很大的误导性,虽然你处于某种熟悉的商业环境并不能保证你在这个领域具有投资优势,毕竟商业分析与投资分析的过程与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正如经济学家或财务专家在投资领域并未体现出投资优势一样;
3、如果你的研究仅限于某个狭小的领域而这个领域正处于极度高估的风险区域,你又该如何应对呢?所谓的行业研究员经常处于这种困境中,当一个行业因高估而失去投资价值时并不会因为你的专业或你的分析而让你脱离这种困境,只有拓展新的投资领域才是脱困之道。
股民老K:
能力圈。
“圈”指能力映射出来的圈,即范围或领域,好理解。
“能力”呢?其实有很多种狭义的理解:比如深入了解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的能力(所谓中巴们的说法,但这只有价值,没有价格,不构成价值投资分析的二元关系)、寻找到安全空间的投资标的的能力(真正价值投资者如sosme的说法)。
我认为还有别的一些能力,如不断学习改造自己的能力(喜欢学习探索之人的说法)、按照某种可持续盈利的投资方法进行投资的能力(不一定局限于传统的价值投资,比如量化投资)等等。
所以,广义的理解,“能力”归根结底是一个人的思维学习(看待世界)和实践的能力,圈就是人的一生的映射。人生结束了,才知道能力圈的那个圈有多大,这不仅仅局限于投资。
我御八风:
我买入了几十只公司的股,我不断探索和扩展我的能力圈。我第一反应很接受sosme的理念,动态平衡,就是假设市场有效,选股的作用很小。大家没发现吗,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有人在研究,在看好,而都表现出很有把握似的。整体讲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不能假设我比大家高明。
还有很多问答,很多还是蛮精彩的,有兴趣可做看看。
http://xueqiu.com/2439489334/24629422
http://xueqiu.com/1287305957/2469231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