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研究:中集(7)
(2009-04-01 22:02:0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公司研究 |
【 • 原创:sosme 2008-03-02 21:55 】
中远对中集的增持让我思考“估值”的问题:谁最有能力对某个公司进行估值?
做为中集的大股东中远对中集的认知能力具有超越市场的独特地位,我绝对相信中远对中集的估值肯定比某某研究员更有说服力
其实还有比中远与招商更有估值能力的:那就是中集自己、如果中集在“某个价格”回购自己的流通股那就是一个更完美的信号了。
在目前所谓大非减持的恐慌背景下,中集的大非增持无疑是一道亮丽的独特风景,牛市熊股、熊市牛股的中集又将怎样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呢?我有足够的耐心关注下去……
【 • 原创:Vmanager 2008-03-02 23:48 】
呵呵,SOSME君,我这个“小非”(我是中集的小非——非卖品的非)也乐不颠地又增持了一些。我还买了些美国的金融股,这是我初次买美国的股票,我是不是疯了,呵呵?
【 • 原创:sosme 2008-03-03 00:18 】
Vmanager君好:
我更喜欢“更低价格”的中集,我不着急也不担心错失“良机”,我还在等待更好的价格,这是不是我贪婪的表现呢?哈哈
投资做到美国去了?我只是个业余投资爱好者,“能力圈”还延伸不到美国,不过提醒你一点如果你无法判断自己是否疯了,那最好假设自己疯了,哈哈………
【 • 原创:frankx 2008-03-03 15:36 】
做为中集的大股东中远对中集的认知能力具有超越市场的独特地位,我绝对相信中远对中集的估值肯定比某某研究员更有说服力
我更喜欢“更低价格”的中集,我不着急也不担心错失“良机”,我还在等待更好的价格
----->S兄在疯狂的股市中依然保持冷静的头脑是我等学习的榜样。
【 • 原创:sosme 2008-03-07 22:40 】
其实大股东也只能代表它自己
投资分析还是要坚持“独立的”思考与判断
【 • 原创:yuhang 2008-03-08 10:34 】
SOSME君, 请问你觉得专业人士和学习巴菲特有点感悟的业余人士对公司的研究差别在哪?
【 • 原创:sosme 2008-03-09 01:48 】
Yuhang君好:
其实在投资领域又有那位所谓的“专业人士”比巴菲特更专业呢?
这个问题蛮有意思的,我认为至少有一个最主要的区别:
巴菲特将投资尽量的简单化
而所谓的“专业人士”趋向于将简单的投资复杂化,否则如何体现他们的“专业”呢?
【 • 原创:meoem 2008-03-12 10:33 】
中集的毛利率下降一直让我耿耿于怀。
【 • 原创:ychjfhy 2008-03-12 16:52 】
【 • 原创:meoem 2008-03-12 10:33 】
中集的毛利率下降一直让我耿耿于怀。
更麻烦的是他的财报显示它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最近也出了问题,首次出现负数。这可是多年来未有的。存货的增加,这一切都表明该公司最近在资金上遭受到不小的麻烦。这个比利润下降更糟糕。
【 • 原创:Loogn 2008-03-12 22:10 】
1、烟台莱佛士(http://www.yantai-raffles.com)
位于中国山东省烟台市,占地72万平方米,员工1600多名。
拥有世界最宽的干船坞和基座式岸吊、两座提升能力为370吨的龙门吊、一个起重能力为20,000吨的桥式起重机,以及总储存能力达4000个货盘的仓库。
目前是中国最大、全球第三大半潜式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商,主要专注于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FPSO、FSO、平台供应船、铺管船、豪华游艇及其他工程设施的建造。
2、章立人
19世纪60年代,在新加坡Far East Levingston
[FELS]工作,参与了多个自升式平台、半潜式钻探生产平台及设备的建造。随后在新加坡创立了Promet
船厂,并通过20多个钻井平台的建造发展了与Baker Marine的战略伙伴关系,完成了600多个海洋工程项目的建造。
1991年,章立人先生带着建设世界最好的船厂的目标进入中国,在烟台设厂。
3、烟台莱佛士的市场表现
自2006年5月上市,发行273,500,000股,注册资本: 273,500,000 新加坡元。
至2007年2月,股价一直在10 挪威克郎左右。可能与船舶市场的火热有关,自2007年2月开始一路攀升,11月最高价到35
挪威克郎左右。2008年2月15日回调至15
挪威克郎,有意思的是,3月10日前一直在15-16间,3月11、12日突然窜升至19挪威克郎 。
4、中集的出价
3,107,507,000 挪威克朗,相当于 565,535,961 美元(按照约定汇率: 1 美元 = 5.4948
挪威克朗折算), 29.9%股权、81,776,500 股。
5、中集对烟台莱佛士的的估值
565,535,961 / 0.299 =18.91 亿美元
按 美元星元 1.3820折算,合26.13 新加坡元
烟台莱佛士财务数据:
单位: 新加坡元千元
项目 2006 年12月31 日(经审计)2007 年8 月31 日(未经审计)
总资产 779,256 1,110,377
应收款项总额 107,329 91,691
总负债 464,693 754,533
净资产 314,563 355,844
2006 年(经审计) 2007 年 1-8 月(未经审计)
营业额 258,537 205,826
主营业务利润 64,226 43,941
净利润 18,491 18,028
主营业务利润率: 24.84%(2006年)
净利润率:7.15%(2006年)
净资产收益率:5.88%(2006年)
以2006年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计:
PB:26.16 / 3.15=8.30,PE:26.16 / 0.1849=141
6、收购后烟台莱佛士的股权结构
收购前:
Brian Chang (章立人)直接和间接持有约44%的股份
DnB NOR Bank ASA(挪威银行代投资者持有) 持有36.6%股份
收购后:
Brian Chang (章立人):14.1%
(0.44*273,500,000-51,758,207-30,018,293)/ 273,500,000=14.1%
中集:29.9%
DnB NOR Bank ASA(挪威银行代投资者持有) 持有36.6%股份
7、若收购完成,则中集基本取得烟台莱佛士控制权,继续向外拓展其产业链。而章立人在行业景气高峰时卖了个好价钱。
【 • 原创:panning261 2008-03-12 22:42 】
中集对烟台莱佛士的的估值
565,535,961 / 0.299 =18.91 亿美元
烟台莱佛士财务数据:
单位: 新加坡元千元
总资产 1,110,377 约合8亿美元
净利润2007 年8 月31 18,028 年约0.24亿新加坡元 约合0.173亿美元
:估值18.91亿 净利润0.173亿 100倍市盈率
不知资料正不正确
【 • 原创:静则明 2008-03-13 09:03 】
海洋工程项目传言一年多后今天终于揭开了面纱,长兴岛项目应该是真的了。
【 • 原创:静则明 2008-03-13 10:07 】
以前中集收购的企业PE都比较低,感觉这次中集花的代价有点高,至于PE100倍我觉得不可能,按2007年业绩算应该不会有这么高的PE,何况第二、三次的支付应该是有一定约束条件的。
为了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中集这次看来是下血本了。在其他几个领域,中集不是世界第一,就是国内第一了。那么,在海洋工程领域,中集花多少年才能成为世界第一?
中集的未来值得期待!
【 • 原创:闪光鲟 2008-03-13 14:21 】
关于烟台佛莱士,今天向一个青岛做货代的朋友打听了一下,他说:是个大公司 ,新加坡的,这个公司CEO是韩国人,里面新加坡 人
韩国人中国人混杂的,中集想买他们股份。
我说中集已经买了,呵呵。
看来这件事在业内早就传开了呀
【 • 原创:taoysh 2008-03-18 14:08 】
记得S兄提到过,200039在历史上出现PE<10的买入机会并不少,我们需要确保在这种时机出现的时候,自己仍然有强大的增持能力
【 • 原创:海飞 2008-03-20 22:43 】
前几年看这个公司的报表,什么都好,价格便宜,就是负债太高.后来因SOSME关注才重新审视的.
集装箱业务8倍PE可以接受,半挂车呢?一种投资行为,成功了潜力无限,关键是成功的机率有多少.又刚收购了佛来士(我看了几次公告还是没记住他是卖什么的).感觉是钱多了要搞多元化.
最主要的疑虑:1,国企;2,麦伯良离开了中集会怎样?
【 • 原创:system18 2008-03-23 11:39 】
中集借烟台佛来士进入造船领域,扩大了业务拓展空间。最近39的股价稳中有升,市场资金看好此项交易。是否达到预期还要看未来发展态势。
【 • 原创:黑暗的真髓 2008-03-25 18:55 】
楼上的楼上,中集的半挂车怎么样你去路上看看就知道了,华骏驻马店扬州中集都是中集的至少占一半吧
【 • 原创:maizi06 2008-03-31 14:01 】
喂,有没有真正专业人士出来指点几句?谢了!
ZT:探讨中集迈进海油工程的钱景
中集收购烟台弗莱士,弗莱士是做专业船只和石油平台的,而且是面对全球用户,这次收购中集是非常之溢价收购的,很多人不看好,中集之所以下重注,就是因为收购公告中明确说明弗莱士的机密制造技术和经验是包含在此次收购中的,那么中集在长兴岛复制一个更大的弗莱士就不存在技术上的壁垒了,所需的仅仅是资金,而中集的大股东招商局和中远是不缺钱的。
非常清楚海油工程钱景有多大,世界上的托拉斯集团早就在海油工程上交逐了。海油工程虽然是简单的4个字,但里面包含的内容太大了,海洋的面积是地球的好多倍,21世纪的竞争就是海洋资源的竞争,未来是属于海洋的,从这个角度讲,中集终于从红海杀进了蓝海,而且这片蓝海可以再进来几个中集也不算多,因为市场太大了。
从专业经验来看,中集在这个行业起码有两点大有可为,一个是海上工程船只,另一个是采油平台和钻探平台,这两块不论是中国还是国外都是供不应求的,你做一个平台多要几百万无所谓,石油公司决不会和你讨价还价,他们更介意的是你是否能按期或提前完工,如果你能提前一个月交货,就意味着他们能多采一个月的油,他们反过来还要好好谢谢你。
向海洋要资源的时代已经开始了,中国更是迫不容缓,而中集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介入这个行业,这个行业不同于集装箱,不同于半挂车,它是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蓝海!
【 • 发布:sosme 2008-04-02 23:04 】
【 原创:冬冬宝 2008-04-02 11:29 价值投资 浏览/回复:733/6】
刚看完中集的年报,结合2001年以来的情况,始终有些问题想不明白,希望能向SOSME兄和各位请教:
1.伴随主营业务和“账面”净利润的持续增长,资本性开支(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收购)也在飞速增长(2001年以来合计127亿),并且吞噬了全部的经营性现金流(2001年以来合计90亿),用自由现金流衡量的股东“真实收益”为-37亿元,这真的是一家优秀的公司吗?如果没有2003年18亿的股权融资和多年来的股权投资收益,股东从主营业务中很难获得良好的现金收益,除了一大堆固定资产:(
2.2001年以来的现金分红合计40亿元,其余的全部变成了资本性开支来支持扩张,尽管留存利润再投资的收益始终保持15%以上的恐怖水平,但这种靠增加庞大投入才能获得的成长是“高质量”的成长吗?
3.从集装箱到道路运输车辆,再到化工能源装备,以及海洋工程制造,中集的低成本制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这何时是个尽头?漫漫前路,似乎只能看见资本投入、销售扩大、毛利率降低的不断循环,我感觉中集更大的贡献是源于对物流制造的行业性成本降低,社会价值创造好像大于股东价值创造。
这些问题是否就是多年来中集PE始终无法提高的原因?迷惑中~~~
【 • 原创:sosme 2008-04-02 23:02 】
冬冬宝君好:
首先需要界定何为“伟大的公司”?我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界定,我认为“伟大的公司”并不就是一个完美的公司,“伟大的公司”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问题。
问题1:仅从一个方面不能得出有确定性的结论(我感觉应该着眼长远进行综合分析),现金流如果能创造高收益就应该交给公司去扩张发展,这对股东是最优化的选择。
问题2:你已经完美的回答了这个问题,留存利润再投资的收益始终保持15%以上的恐怖水平就是“高质量”成长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我宁愿选择具有高收益能力的“一大堆固定资产”而不是现金。
问题3:这是个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中集的“成本结构”其实就是巴菲特渴望的重要要素,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就是一个成本致胜的典型案例,想通巴菲特为什么会投资全球最大的地毯公司、为什么会投资B夫人的家具卖场也许就能更好的理解中集了。社会价值与股东价值的完美结合正是一个优秀公司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基础。
至于中集PE的问题其实完全不必沮丧,我只会偷偷的感谢市场。
【 • 原创:beef 2008-04-03 00:37 】
连续4年净资产收益率下降
不知道能否打翻身仗
【 • 原创:sosme 2008-04-03 02:41 】
中集的年报终于出来了:但这不并是一份让人兴奋的年报。
最近自己的事情很多只能匆匆忙忙的、间歇性的看了看中集的年报,总体感觉与去年类似:公司仍处于“2005年-2006年期间集装箱超级牛市”之后的过渡期,收入大幅增加但赢利能力却在持续下降,公司管理层继续“用心良苦”的平衡利润。
中集虽然取得31.65亿的净利润、加权净资产收益率24.46%的表面优异,但中集的管理层也心知肚明:2007年业绩的含金量是不高的,这里做个简单分析
营业利润:34.57亿
但其中: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2.75亿
(1)尚未实现股票收益0.71亿(估计现在可能已是负值了吧?)
(2)衍生金融工具收益2.04亿(这部分我尚未搞明白是怎么回事?)
投资收益14.66亿
(1)长期股权投资1.66亿(主要是对部分子公司的收益)
(2)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收益4.45亿(可能包括对招商轮船的出售收益)
(3)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收益5.18亿,这部分主要就是炒股收益吧?
(4)处置子公司产生的收益3.37亿,这部分的具体情况不明,可能包括出售上海房产公司部分股权给招商地产的的收益。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投资收益占整个营业利润的50%以上,这部分收益与中集的制造能力无关,如果要给中集的低PE找原因,我想这可能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吧。
但年报披露的很多东西还是让我对中集的未来充满信心,对中集而言“2005年-2006年期间集装箱超级牛市”之后的调整期我感觉已接近尾声,下面再分析些可以让投资者振奋的东西(其实此帖已分析过不少了),投资者的耐心与忍耐会“物有所值”吗?
【 • 原创:ychjfhy 2008-04-03 06:54 】
伟大的公司就等同于无尽的扩张吗?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走向他的反面。例如史玉柱的巨人大厦。
【 • 原创:xogwh 2008-04-03 10:47 】
中集的扩张是为其遇见的将来的机遇作准备,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2004年的成功就是对中集管理团队前瞻性的报偿,其实今年的投资收益何尝不是对公司应对行业低谷所做准备的另一种报偿呢?
【 • 原创:sosme 2008-04-03 21:34 】
用几个常用的指标来分析一下中集B,以今天的收盘价12.98港币/股为基准,当时汇率以我昨天兑换港币的汇率计为90.29
中集的每股收益1.19人民元/股=1.32港币/股
中集的每股净资产5.98人民币/股=6.62港币/股
市盈率:9.83倍
市净率:1.96倍
现金红利率:4.24%
前面已分析过中集最近几年中频繁的使用所谓的“利润平滑术”,而且利润中非制造部分的比例很高,其实用市盈率或市净率这些常用的分析指标意义不大。我准备换一些分析方法: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可以看出在03-04间集装箱的牛市之后,中集的利润增长非常缓慢,如果考虑到公司频繁使用的利润平滑及高比例的非制造收益,最近这几年的制造利润其实是下降的。但我注意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主营收入及主营收入增长率这两个指标,一直在一个很高的平台上维持真实增长(销售收入比财报中的盈利更真实),特别是2007年47%的高增长让人振奋。
2004年之后中集的制造利润一直处于下滑之中,或者说呈现出强烈的“周期性”特征,营业利润率的下降何时是个尽头呢?
但主营收入的高增长可以让我们期待当未来利润率拐点出现时中集将再次具有爆发性增长的机会。
我认为对中集的分析中用市销率将比市盈率与市净率更有说服力,市销率=每股价格/每股销售收入,随着“价格的下降”与“销售收入的增长”的双擎发动,市销率显示中集的投资价值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 • 原创:sosme 2008-04-03 21:52 】
如果再将中集视为一个集装箱制造商就是对中集的藐视了,看看如今的中集到底在做什么:
1、集装箱制造及服务业务
(1)干货集装箱
(2)冷藏箱业务
(3)特种箱产品方面,特种箱产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在巩固原有特种箱市场地位的同时,在“集装箱化”概念的引领下,积极拓展集装箱市场新领域,房屋箱、设备专用箱、油田特种箱、军方箱以及特种冷藏箱等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4)集装箱木地板业务
(5)集装箱服务业务从堆存、维修等基本服务延伸到翻新、改制、租赁、买卖等全系列的装备服务,以及货代、仓储、拆拼箱等延伸物流服务,具备了为全球主要的船公司及租箱公司等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能力,经过3
年的建设,集团已经成为国内领先的集装箱服务供应商之一。
2、道路运输车辆制造及服务业务
3、能源、化工装备及服务业务
4、空港设备业务
5、海油工程
6、其它业余
(1)大连中集铁路装备有限公司已经基本建成
(2)房地产业务
中集其实已是一个大型的制造集团,除了集装箱业务外其它业务正处于布局与整合阶段,真正的增长还有待时日,中集用高超的“财技”在苦苦支撑从第一个平台到第二个平台的过渡期,2008我认为中集有可能基本完成这个过渡阶段而稳稳的站上第二个平台、并开始另一个持续的制造成长阶段。
【 • 原创:sosme 2008-04-03 22:22 】
对2008年的中集怎样去做个粗略的“判断”呢?
1、 集装箱业务可能会平稳发展;
2、
除集装箱业务的其它业务是否会出现较快的增长呢?大家寄予厚望的博格与安瑞科似乎并未给我们带来惊喜,融合与整合什么时候产生结果呢?
我对此很有信心,博格工业有限公司和安瑞科能源装备控股有限公司分别于7 月和10
月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希望能在一个完整的年度里看到中集的收购远见。
3、
中集对海油工程的进入会如何呢?相对于博格与安瑞科而言这次行动的规模更为庞大,中集算是拼了老本了,可惜公司的相关披露太少,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4、
投资收益还会成为中集的“主营”业务吗?中集“交易性金融资产”2007年贡献了5.18亿的净收益,我想今年不会这么幸运了,我祈祷中集收手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还能为中集的利润平滑提供很多后备资源,不过我还是希望能看到中集在制造主营上的精彩表现。
其实从中集年报中披露的资本支出和融资计划可以看出中集在2008年的规划:根据本集团业务发展情况和投资规划,预计2008
年资本性支出共计约57 亿元人民币。预计主要项目(含新建、并购、增资、技改投资)包括:集装箱制造及集装箱堆场12.50
亿元人民币,道路运输车辆13.30 亿元人民币,海洋工程23.80 亿元,铁路装备项目1 亿元,能源、化工装备及其他6.5
亿元。相应的融资安排主要是自有资金、资本市场融资及银行借款。
【 • 发布:sosme 2008-04-04 22:17 】
seagod1977君的这段论述很有意思,特作记录:
中集如sosme君提到的有足够可售的金融资产和房地产做后备,那么中集今年或者明年会让你无法预测它的业绩。因为利润的平滑会随时出现。而大众对业绩的具体组成情况不会去做太多了解,光注重简单的每股收益,也就造成了它的股价或许无法达到预期的更低,也很难让你期待有更多的安全边际。中集在这一两年股票市场迎来的低迷期时,你只能小步加仓,因为期待虽然很多,但始终无法有那种买入安全边际的感觉。或许这个过程可以让我成长,因为这种不确定让我对中集会有更多的研究。对中集我最大的信心来源于对管理层经营能力,这是中集最大的根基。
【 • 原创:seagod1977 2008-04-05 00:11 】
sosme君,我最近去很多人气旺的论坛看了下中集的贴吧,大多数人依然只简单关注每股的收益,和它的多个第一,绝少数做详尽的分析。特别是从中集以前的利润查看他的净资产收益率来对比看的话,或者每股收益的话,是不错。而中集也有这样的目的,否则不会正好12.27公布出售房产股权。而我自己遇到这样的人也很多。他们多数只是简单看下数据。所以导致了很多人也在大量买进,最近看了下3月份和年报出来后10家左右机构对中集的报告,虽然多数都提到了中集利润靠变卖资产,股票获取利润。但明显比3季度报告后的正面评价多了很多。从我个人来说我更希望它没有在12.31号前出售房地产股权,而是1月份,这样年报越难看,或许这样购买安全边际机会就更大。有时候当研究报告开始转向时,影响人数太多,会导致股价回稳。我想我的承认一点,我还没有完全像你那样可以坚守到合理的买入价格。我个人只能算的上部分的价值投资,还有一部分我关注大多数人的投资行为或者心理,特别是大盘暴跌时的走势,我作为一个群众心理分析依据反向操作。这是我这10年(我大一就开始炒股票了)根据自己多次反向操作获取了些利润的经验。可能严格遵守估值和安全边际上,我不如你那么够坚持和耐心,虽然我也知道,但就我个人来说,我还是有不少的冲动。这或许是我头5,6年习惯了投机短线操作有关。那时虽然我短线投机没犯大的错误,但也没获利多少,只能算幸运儿吧了。过去的经历给我带来了很多我心里上的矛盾,我也在不断修正自我。特别是看了vmanager君的blog一些文章,我一直再不断提醒自己。个人觉得价值投资中心态,自律,坚持,耐心不是看看书就能明白的,需要时间磨练和体会。自己更像是按照价值投资在分析股票,而购买时,却没有严格坚持按照价值投资来操作。
【 • 原创:zhongbingo 2008-04-05 06:28 】
Sosme Bro,
你對中集的分析好像有先入為主的味道.
明明主營利潤大跌40%, 你就用市销率=每股价格/每股销售收
明明在一個利潤不斷衰退的行業,現在病急亂投醫, 什么行業都投, 你卻說
"2008我认为中集有可能基本完成这个过渡阶段而稳稳的站上第二个平台、并开始另一个持续的制造成长阶段 "
-------------------------------------------------------------------------------
雖然沒有分項利潤, 我估計集裝箱還是站70%-80%的利潤
告訴我, 中集剩余那個行業, 會讓你看到2008會盈利大幅增長
來推動中集增長
投资收益还会成为中集的“主营”业务吗?中集“交易性金融资产”2007年贡献了5.18亿的净收益,我想今年不会这么幸运了,我祈祷中集收手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还能为中集的利润平滑提供很多后备资源,不过我还是希望能看到中集在制造主营上的精彩表现。
衍生金融工具收益2.04亿
-----------------------------------------------------------
你明明知道管理層, 不斷炒股 甚至還炒衍生金融工具,
還"对中集我最大的信心来源于对管理层经营能力,这是中集最大的根基。"
--------------------------------------------------------------
綜合上述, 我覺得中集是一家
在行業馬上到頂(航運業明顯到頂, 看看中船)
利潤率已經不斷萎縮,
不斷無效擴充,
嚴重高估(主營PE>20, 而且明顯很有可能負增長)
【 • 原创:落日孤烟 2008-04-05 11:47 】
市销率的不断下降,就是市值不断下降,销售额不断不升的过程。
这难道不是市场竞争到了尾声的标志。
市场竞争到了尾声,难道中集不是最后挺过来后活得最好的一个。
【 • 发布:solino 2008-04-05 14:16 】
转自徐星论坛pxj9902之
2007报表分析之一:
1、 关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这里与报表计算的有些不同,报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包括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投资收益,这里将其一并扣除,则公司07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8.8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ROE=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资产=15%,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资产也将计入资本公积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扣除了
98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2.23亿,10年来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年均复合率为26.7%,10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ROE均值为19.6%,这就是剥去高超的利润平衡术和以04年井喷情况后的相对低潮公司真实的长期业绩表现。还39一个真面目,之所以再次用10年数据,并非事后诸葛亮,而是因为10年前市场对39的态度和对老麦的疑问与今天一模一样,那时不管用宏观经济、行业、战略、核心竞争力等任何分析都很难分析到今天的情况,长期持有唯有靠信念这一与学历、知识水平、个人资产等无关的因素,长线投资知不易行更难,10年后39又会如何?只有天知道,老麦也不知道。
2、 关于集装箱业务
2007年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只有可怜的9.3%和4.1%,毛利率未来还会不会下降?
Ø 除非集装箱产业发生转移到其他国家,否则连胜狮(主要在大陆生产集装箱)都要亏钱的行业毛利率可能再大幅下降吗?
Ø 集装箱产业不会转移到印度,因为没有印度足够的钢铁,也不会转移到越南因为越南的贸易量不够;
07集装箱业务的净利润约为14亿元,为EPS贡献了0.53元,假定行业内其他公司不赚钱,则全行业的利润不足2亿美元!真是一片惨烈的红海!39的今天是中国许多制造业公司的明天.
39需要转型,幸好06年的股票大牛市为其转型帮了大忙.
---------------------------------
对于集装箱行业的利润率,我们没有必要过于悲观,但也需要时日来等待其好转,这样占中集70%的业务就会有更多的经营现金流入。即使短期没有改善,应该相信老麦他们的经营和整合能力。把钱交给中集管理是个不错的选择,即使是股权投资,站在企业经营的角度去投资,合理运用资金,相信也会有帮助。新购并的博格以及海油工程新领域,同样需要足够的时间去等待。以现在的价格买入中集,至少不会有太大的伤害。
【 • 原创:石中火 2008-04-05 14:29 】
赞同“落日孤烟”的看法。
另外,谈一个非中集的话题。那就是在这里表达一下对sosme的耐心的敬佩。sosme最让我敬佩的地方是他耐心地等待市场先生出个低得荒谬的价钱,而我,觉得比较合理的价位就会买入。这种差别体现了对市场的了解程度不同。最终,也会体现在盈利的不同。价值投资,看报表的功力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培养,但是最难培养的是属于“艺术”的那部分。
【 • 发布:solino 2008-04-05 15:49 】
就短期而言,我们一直认为营业利润(不含投资收益)除以净资产所得的比率,是衡量一年度经营成果的最佳方式。长期而言,我们则认为净利润(包括已实现、未实现资本利得及非常损益)除以净资产(所有投资以公平市价计算)所得的比率,是衡量长期经营成果的最佳方式。其中额外的资本利得,短时间看起来或许相当特殊,但就长期而言,其对股东利益的影响与日常的营业利益并无太大差别。
(巴菲特1979年至股东信)
【 • 原创:ychjfhy 2008-04-05 16:31 】
建议不要把分析建立在侥幸的基础上。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客观冷静,一旦陷入主观解释的世界,就有可能犯错误。
【 • 原创:groper 2008-04-05 20:55 】
个人觉得中集投资道路运输、海油工程领域等还是发挥其制造业的的特长在其产业链上延伸的话,投资房地产业就完全不在自己的行业范围了。这种多元化投资还是少做的好。
【 • 原创:pxj9902 2008-04-05 22:47 】
【 • 原创:ychjfhy 2008-04-05 16:31 】
建议不要把分析建立在侥幸的基础上。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客观冷静,一旦陷入主观解释的世界,就有可能犯错误。
--------------------------------------------------------------------------------------------------------
的确,投资需要冷静,但当我们客观冷静的公司进行分析时,大部分公司的基本面总是喜忧参半,有喜无忧或喜多忧少的公司其PE高高在上,买入的长期回报不一定高,对大部分喜忧参半的公司而言,买入往往需要信念,若要买入者说出理由,其理由最后只能非常主观,有时难以另人信服,但高手往往有非常高的商业嗅觉和悟性,乃天生具备的,世界上本来就很少有可以非常确定分析到的东西,证券市场上获利人性最重要,知识次之,
【 • 发布:sosme 2008-04-06 00:19 】
再转徐星价值投资论坛上两位朋友的观点:
秦淮人家君
中集核心业务曾经有过的高回报,建立在以下前提之上:
1. 反周期的扩张策略(收购/自建), 以及, 资产规模急速扩张下, 强有力的整合能力;
2. 卓越的营运资金管理水准, 使企业度过了惊险的难关. 财务管理对企业管理的意义得到了教科书般的体现!
还有人记得若干年前市场对其现金流的一片质疑吗? 还有人记得该企业的增发希望被无情否决吗?
3. 当中集拥有了占细分产业产能50%的份额时,
突如其来的海运高峰使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即便马士基这样的航运巨子也未曾对此有所准备, 反应迟钝). 因为中集的存在,
本该出现的"瓶颈"没有出现~~~~想想眼下的造船业吧~~
4. 对于主要原材料(耐候钢)价格波动的惊人预见. 附加值很低的产业, 这种"能力"(如果我们暂且将其视为某种能力的话),
很恐怖! 然而, 审慎的投资者的确无从判断这种"能力"的可持续性.
另一方面, 必须认识到该细分产业的经济特征. 无论具备了怎样的市场"份额", 企业如果对主要成本要素和下游产品缺乏定价能力,
站在完整的周期角度, 注定不会是一个高回报的产业部门. 管理能力固然难能可贵, 但绝非全部~~
至于已经, 或者即将进入的新行业, 似乎同样缺乏高经济回报所必须的特征. 寄予厚望的投资人,在作出乐观判断之前,
应该对相关行业的状况深入了解(比如被人们寄予厚望的运输设备制造业).
"多元化"经营的企业, 对管理者, 以及(潜在)投资者的考验是巨大的
福尔莫斯君
如果微观(或用显微镜)地来看中集的经营,似乎中集的成功更多是“幸运”或管理层的聪明所致——也可以归结为“幸运”,秦淮兄上面列举的几点就是。
但如果从经营战略角度看,我个人觉得,中集过去的成功,应该与其集装箱业务的性质有关:集装箱生产业务本是个资产周转率很高的行业,只要能尽快地将整个行业“整合”了,它就能维持较高的权益收益率。1994年,中集上市的第一年它基本就把这件事做好了。所以中集保持了10年多的高ROE。
而中集进入车辆制造领域后,我曾查了一下有关行业的资料,这个行业典型公司的周转率远不如集装箱生产,因此,我对中集能否在此领域须写以前的辉煌没有把握。同样,现在它进入罐装、海油工程等,能否取得成功,应对这些领域的业务进行详尽的分析。